<p>一、我看书法</p><p>(一)书法是什么?</p><p> 1、书法是线条艺术</p><p> 中国古文字的基础是象形文字,然而文字书体在隸变以后,它的象形性的特点逐步淡化甚至消失了,但书法艺术的形象感不但没有减少甚至增强了,这在于书法艺术品的线条有更大的概括性,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历史,传承,情感,情趣,等等,所以我们说,书法是线条艺术。</p><p> 2、书法是以力为美的艺术</p><p> 品味中国书法作品,我们发现,无论它的风格线条有各种各样的特点,都讲求以线条表现气蕴,讲求线条坚韧有力,反对浮华无力,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书道追求者的审美理想。</p><p> 3、书法是情感艺术</p><p> 书法的创作与欣赏,情感是很重要的,人们通过书法线条,进行情感互动交流,就如沈尹默先生所说:“无象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如果没有双方互动的情感,线条只是线条,不可能成为艺术。</p><p> </p><p> </p> <p><br></p><p> (二)书法历史长河的两个里程碑</p><p> 1、从晋到唐宋——书法艺术在书写应用中产生。</p><p> 几年前,由市书协编的《书道探求》收集我大学时代写的一篇论文,我试通过文字书写工具,书体,书写载体的演变,说明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书法到了唐宋,已经完全成熟了,这是一个高峰,后者无法超越。</p><p> 2、从明清开始,书法的艺术化明显了,逐步从书写应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p><p> 我多年前写的论文显然忽略了一个人,这是明末清初的王铎,他作品把书法观赏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使书法摆脱了实用的拘束,事实上,随着明清间中堂和大条幅的兴起,书法的观赏性慢慢超越了实用性,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某种意义说,这是新的开始。 同样,这也是今天,我们很多书写应用已不用毛笔,甚至离开了纸笔,但书法艺术还大有市场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二、我学习过的一些书体和碑帖</p><p class="ql-block">(一)关于隸书</p><p class="ql-block"> 我在20岁的时候,跟陈作樑先生学隸书,陈老师要我写《礼器碑》,如是两年,他的老师吴子复是岭南书法大家,是岭南隸书的一个里程碑。吴老先生主张学隸书要学汉隸,而且要以《礼器》《张迁》《石门颂》《西峡颂》《辅阁颂》《教官》等六碑为范本,然而,老先生到了后期,着迷于《好大王》碑。这是他如云般的弟子大多没注意和练习的,出土于高丽的《好大王》碑,是一种过渡性的碑刻,亦隸亦楷。结体夸张变形,有一种古朴的美。吴老先生人书具老,线条结体在稚拙中透着老练的功力,这是许多行走于汉隶《六碑》的弟子难以达到的。</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书法史上,隸书出现过两个高峰。一是在汉代,这是文字书体的发展从繁趋简的结果。程邈造隶书是象征这种趋势的传说,隶书书写追求规范性,是汉隶的特征。二是在清代,到了清代,中国书法已经积聚了几千年的文字文化底藴,大量的古碑在清代出土,给古文字学者带来一个从未见过天地,也给书者学习有无尽的空间和遐想,这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也是造就隸书个性化的时代,由此带来清隸的繁荣和特色。</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参加过曾景充老师举办的市政协夜校书法高级研修班,曾老师建议我研习《褒斜道》碑刻,然而,《褒斜道》那尖利古朴的线条和奇特夸张的结体和布局,没有很好的篆书笔底是写不好的。我常想,能否将《礼器》《張迁》与《好大王》《爨宝子》碑的笔划线条,结体,布局互相融合,再加一点《石门颂》神彩飘逸线条,或许有别于规整的一般隸书。</p> <p class="ql-block">(二)关于爨宝子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爨宝子碑出土于云南边陲,是个从隶向楷过度性的碑刻,这也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碑刻。据说,郭沫若就是根据这碑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假的,而高二适,商承柞以此反证《兰亭序》是真的,其实,他们争论的焦点就是《兰亭序》与《爨宝子碑》两个书法艺术作品能否同存在一个时代之中,也就是说幼稚的成长书法艺术和成熟的书法艺术能否存在于一个时代之中。</p><p class="ql-block"> 爨宝子碑出土于云南边陲,是个从隶向楷过度性的碑刻,碑文所说的将军,实际是一个部族的酉长。爨宝子碑亦楷亦隸,其结字和写法不规范也不成熟,艺术风格古朴稚趣,天真爛漫,这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广东写爨宝子碑,自然离不开秦萼生老先生,他写爨宝子碑影响太大,被人称为秦宝子,这是广东乃至全国书写爨宝子的一个里程碑,在广东当今写爨宝的人,大多受其影响。然而秦宝子也会受时代的影响,是时代的产物,尽管它影响深远。我总觉的,秦宝子的贡献是把爨宝子写规整了,写靓了,也更适合人民学习和宣传了,我又想,事情都有两面性的,我还是愿意把爨宝子的古朴稚趣,天真烂漫的风格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三)关于行书</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陈作樑老师对我说,隸书写到一定样子,就该练练题款字了,于是,我开始接近王羲之,然而,因为功力不济,总觉得王羲之不好写,总是过于平淡,冲击力不够。我发现了王铎,书店老板介绍给我一套《王铎》全集,说要给我打个五折。我便全面的领略了王铎的涨墨和枯笔,夸张的布局与牵连。</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有一天,有人告诉我,王铎并非完美可取,要学他的章法和布局,而笔法和结体,还是米芾和王羲之的好。于是,我又走向了米芾,我临习米芾《蜀素帖》《苕溪帖》《多景楼帖》《学书帖》及一些手札,然而,我又发现,虽然米芾的书法八面出锋,写得十分气派,然而结字并非好学,因为在米芾的典型碑帖中,大部分的字都是不端正的,结字笔划是倾斜的,我们很难从那不平衡中找到平衡。于是,我又回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这是写行书难以避开的经典,我是希望把王羲之的结字,米芾的用笔,王铎的墨法和章法结合起来,这是我的书法理想。</p> <p>(四)关于草书</p><p> 有朋友不主张我学草书的,理由是草书一般人看不懂。然而,作为书者,关键是自己要看懂,于是,我关注了于右任,因为他推崇了标准草书,书店的汤老板介绍我一套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四本50元。我在临习中懂得了草书的很多字法与笔法,后来我临习了孙过庭的《书谱》,我发现,这本约900年前的书法理论文章,至今也没过时。至于笔法字法,也是不可多的的范本。然而,对于草书,我还是更欣赏王铎的,我觉得王铎的草书,更胜于行书,有一股荡气回肠之气,而且又不会太草,让人看不懂。至今,我还没碰中国草书之王张旭,怀素的作品,以后能否与这些大师对话,要看缘份的。</p> <p> 以上是我要说的内容,志在抛砖引玉。 写字不难,但写好字就难,写出一张感动人的书法作品更难,书法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的恒心和悟性,需要“功夫在诗外”般的游历和修炼,需要远离物化的诗心和淡泊。</p><p> 这是我的学书的体会,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