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清峻亭毫无争议已经成为了衡双两县的地理坐标。尽管交通不便,但在地图上随便一搜就能弹出准确位置。双峰人喜欢讲我们的清峻亭,衡阳人同样喜欢讲我们的清峻亭。不管怎样,这座亭既然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分水岭处。东面是衡阳,西面是双峰,而修建凉亭又是双方共同出资出力,必然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同振兴,共同繁荣,百年老亭决不能退出历史舞台还要继续服务双边乡民。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亭,重建於光绪二十四年,屹立山垇百年的古亭应管理好。使劳模能放下传承百年且历经祖孙三代的挑水重任,更好的服务踏青、郊游、远足、健身的各类人群的刚性需求。</p> <p>我想清峻亭不应因为是官道和驿站的功能而退化或淡出历史的舞台。不应该因为有央视,省媒和其他地方频道的关注而成为新的网红。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们读小学的时期,衡双两县从高汉木山方向往返花门锁石,经过群力村上下是一条黄金通道。每天挑箩挀担的商人,匆匆忙忙的过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大宗商品,小件器物都由此道转运。大家从来没有嫌路窄,从来不嫌坡陡,从来不说路滑,更没人敢说杨道坑陡桶岭那一段路山路难走。每当两边逢集总是三五成群的商贩结伴而行。每次婚嫁迎娶浩浩荡荡的队伍鱼贯而过。没有一个喊累,没有一个掉队,虽然气喘吁吁,但只要想着是喜事,即使跑得远一点,辛苦一些,想着能饱餐一顿,也乐意屁颠颠的跟着前行。</p> <p>那时候这是一条官道,大宗小宗物品,几乎都由这条路转送。一条山路,牵动两边乡亲,促进两地经济繁荣。</p> <p>省劳模邹玉祥先生挑水的故事很感人。他们祖孙三代仅凭一条扁担和一对水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日日重复,随星辰而出,随日落而归,往返亭子,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准时挑水送到山顶的水缸里给路人解渴,诠释的是不图回报的精神。现在条件好了,科技发达了,邹先生也年过6旬。身体逐渐衰弱,每天还要负重挑水,上山煮茶,给路人解渴,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去年深圳义工协会捐资引水上山,架电上亭,解决了一系列的后顾之忧。说实话,不能因为邹玉祥先生是道德模范,因为爷辈曾携家带口,在亭中栖身,借亭子躲避风雨。爷辈们虽有交代,要为路人送水解渴。我们也不能进行道德绑架,世袭传承。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走出大山的愿望,我们怎能阻止时代的进步呢?我与邹先生的儿子是小学同学,我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对父亲挑水的行为,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父亲不为所求,能够了却前辈的心愿,而我还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不到更大的地方去发展,将会……?</p> <p>每一次去清峻亭,我做的是免费导游,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希望大家也能跟着开心起来。毕竟我们还能看到真实的历史的缩影。不做作,不迁就,正如挑水的邹先生所言。“能动一天动一天,能做一天做一天,我不后悔”!是呀!多么淳朴的语言。</p> <p>一个往返,不管是从衡阳这边上山,还是从双峰那边上山。一路走,一路看,谈的是人生,看的是风景,剖的是历史,懂得是智慧。没有解说,这些历史有谁能读懂呢?一条落寂山涧官道,有多少故事可说呢?</p> <p>古官道随山涧修长而狭小,溪水的奔流顺涧而下。山石填埋的小路,经过N代人的历次修缮,铸就了上百级台阶。每级都均匀适中。无论是空手上山,还是挑担而行。每一步好像都经过精准丈量。靠近山堪边经山水的冲洗明显低了一层,呈现出一道道浅浅的沟壑。三五个石头紧挨着排放,没有一定的规则,但都用细土夯实着,不翻滚,不滑落,久经考验,像生根一样深深的扎在泥土里。经过无数次的踩踏,表面的棱角也变得异常的光滑。原本的官道应该也只是一条土路。那蓬松的土壤经不起春潮的冲刷,变得破烂不堪。而是每次经过的路人,都自觉从山野里捡来了石头,用锄头,用铁锹挖好一级一级的阶梯,再把石头安放好,没有用任何水泥砂浆,照样稳稳贴贴。</p> <p>也许是路过此处的行人爬累了,坐在原有的石级上休息。触景生情,被别人的行为所感化。利用休息的机会到山上去找些石头滚到路边,又经过下一位的接力赛完成了任务。所以石级像生笋一样,沿着山势的增高而延长。这是多少位衡双乡亲,也许用肩扛,也许用手提,或许用手刨,诸多的无名路人用勤劳的双手筑成了这一条人民幸福之路。</p> <p>这条通乡官道两三个人行并不拥挤,两三副担子擦肩而过,互不碰身,每隔一段都有一个停留休息之处。</p> <p>以前来来往往的人多,路边的枯枝烂叶荡然无存,如今落叶堆积层差不多有几寸厚了,有些地方能够没过整只鞋子,露在上面的经过太阳的温暖,若显干燥,紧贴地面的已经开始腐烂。</p> <p>静听鸟儿蝉鸣,不知不觉来到亭子下边山窝的拐弯处。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漠大兴趣。仔细看,认真辩,百思不得其解。我就感到纳闷,一个土老百姓,一个农民的儿子,又没有什么专业知识。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论断?仅仅凭自己异想天开的想象和推测而已。一块石头在山窝的正中位置,显然已被流水冲出道道深痕,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于好奇,我用矿泉水瓶进行了测量,深的地方能够没过大半个水瓶,浅的地方也能放下半个手掌。</p> <p>站在这块石头前,我冥冥沉思,水滴石穿要划出这么深的痕迹也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也许在若干年以前,由于地球版块碰撞运动,就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不远处,有一个至少一寸以上的泉眼。地下水从这这里咕咕的往外冒,源源不断的流下来,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流淌,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p> <p>从自然科学的道理上讲,流水也如老年人,“没牙齿只能欺负软豆腐”。同样的道理,世界上的每条河流几乎都是弯弯曲曲的,顺流而下,哪里土质松软就被流水冲刷。哪里植物丰茂根系发达就把泥土稳固了,或是坚硬的石头任流水冲洗,安然无恙,这一块就被保留了下来,从而河流被迫改道。清峻亭下方这个山坳里的流水,两边高中间低,自然而然,只有从这个地方流出去。久而久之,经过石头上的流水多了,沟也越冲越深。由于山上水资源异常丰富,一年到头从不间断。水流大,落差高,来势猛,时间长,才会有这条又宽又深的山涧流水石痕。这块石头就是最好的历史凭证。</p> <p>再往上爬300米左右,健步来到清峻亭。我在前文《清峻亭,央视并非执意捧你》一文中,结合地方文献,查阅历史资料得知,再一次结合“杨洞坑”这个地名和杨氏族谱追根溯源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我不是权威人士,也不是史学家,秉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研究历史的角度再一次借鉴历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昨天、今天与明天,不知道哪一种说话是对的。</p> <p>从双峰群力村这边上,爬到半山腰同样也有好风景。以前我同双峰的部分文学爱好者闲聊,他们有一个观点,认为半山腰的那一座无名古墓,可能是三国时期蒋琬的墓,我暂时还不能接受。因为同样也缺乏历史的考证和详实的资料,不能仅仅因为有民间传说就可以认定,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细读陈寿所写的《三国志·蒋琬传》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历史上明确记载,蒋琬死后归葬于四川绵阳市西山公园凤凰山上。建国以后还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朱德,郭沫若,邓小平,张爱萍等先后去参观过。</p> <p>蒋琬:零陵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为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蒋琬免于一死,后重新被启用,诸葛亮将其悉心培养,并密表刘禅可以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有民间故事流传下来是这样讲的:</p> <p>相传三国时期,(双峰县)湄水河畔有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叫伊家湾。这里住着一对年过半百、膝下没有子女的蒋姓夫妇。有一天晚上,蒋妻梦见一颗明亮的星星直落床头,扑入自己的怀中。俗话说:“星子兴子”,这是得子的吉兆。不久,她真的怀孕了。夫妻两个甚是高兴。一个旭日灿烂、朝霞满天的早晨,蒋妻生下一个白胖儿子。小孩刚刚落地,一道祥光忽然从后厅直射天空。顿时,屋顶瓦片纷飞,后山百鸟飞舞,池塘鱼儿欢跃,湾里牛嘶马叫。蒋父想,妻子得梦为吉兆,孩子出生吉兆再现,就为儿子取名为“琬”,以美玉来象征吉兆。蒋琬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聪颖过人。湾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他。小蒋琬发奋读书,苦练武艺,十几岁就以才识渊博,武功高强而闻名于乡里。后来,蒋琬随刘备入蜀,为诸葛亮所器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打魏国时,他主持兵源粮饷供应。诸葛亮死后,他代亮执政,为大将军录尚书事。</p> <p>现在大家就明白了,从群力村这边上山的这一方无名古暮,可能葬的是哪一个姓氏的惠心太公并非蒋琬墓。双峰那边有失传的民谣是这样唱的:杨洞坑,清峻亭,惠心太公葬蛇形,半山腰,半山亭……</p> <p>一路攀爬再往上走,就来到了清峻亭,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日子极目远眺。遥遥相望的蒋峰岭上还有纪念蒋琬之联:</p><p>长才能继武侯志;</p><p>陋室犹闻读书声。</p> <p>不能不说这些事跟清峻亭毫无依据,可能也还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由于篇幅有限,还收集了有部分来自清峻亭的民间传说未完,敬请继续关注《你爬清峻亭,老赵来解说》第二篇。</p> <p>相关文章《清峻亭,并非央视执意捧红你》和《清峻亭的文化溯源》可以在百度网上直接查阅。也可以点击我后面的链接直接阅读。</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rkxbb7s?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清峻亭,并非央视执意捧红你</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6ls3rzu?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清峻亭的文化溯源</a></p><p>作者信息:赵志成,微信号13575293151</p><p>常用随笔记录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