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气、五味等),是中医食疗养生的基础。中医很早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和食物均有“四气”,即寒、热、温、凉。通常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以及介于四气之间而无明显偏颇的平性。</div> 寒凉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生津之效,可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养护人体阴液,更适宜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甘蔗、荸荠、梨、西瓜、苦瓜、黄瓜、丝瓜、萝卜、猪肉、鸭肉、绿豆、甲鱼、银耳、螃蟹、菠菜、海带、番茄等。性凉食物夏季可经常食用,其他季节食用须配性温的食物一起吃。性寒食物尽量少吃,如要食用须加辣椒、花椒、生姜等性温的食物一起吃。<br> 温热食物大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活血、通络之效,可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或淤血,扶助人体阳气,更适宜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牛肉、羊肉、狗肉、鸡肉、荔枝、龙眼、红糖、酒、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性温食物除夏季适当少食用外,其他季节都可食用。<br> 性平食物作用缓和,一年四季均宜食用。如黄豆、土豆、南瓜、莲子、芡实、薏苡仁、白扁豆、山药、豇豆、黑豆、木耳、胡萝卜、香菇、白糖、鸡蛋、鲤鱼等。 食物的“五味”<br> 中医认为中药和食物还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主要还是根据其本来滋味而划分的。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br> 酸性食物以水果居多,如乌梅、柠檬、苹果、猕猴桃、葡萄等,以及常喝的酸奶等。富含有机酸,具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涩精止遗之功,酸性食物主要入肝,食用可以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疏肝理气,增进肝脏功能。<br>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枣、甘蔗等,富含糖类,它在食物中占比高达80%~90%.甘味的食物主要入脾,而脾又是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具有补虚和中、健脾养胃、滋阴润燥、缓急止痛之效。<br>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莲子心等,苦味性寒,夏季多吃,苦味的食物主要入心,具有清热燥湿、泻下降逆之效,但过食则可能伤阳。<br>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花椒、桂皮、大蒜、洋葱、韭菜、芫荽等辛辣之物,辛味的食物主要入肺,具有散寒、行气、活血之效,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br> 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海带、虾等,咸味食物入肾经,含钠盐较多,咸味食物入肾经,能软坚散结,泻下通肠;咸为至阴之物,水也为至阴之物,所以它与水的阴气是相通的,能滋养人体水液,起到泄大小便的效果。有便秘的人,可以喝杯盐水,能起到通便之效。<br> 五味之外,还有淡、涩之味。一般将淡涩之味并列,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淡味食物具有渗湿、利尿功效,淡味食物与甘性食物的作用基本相同,如冬瓜、薏苡仁等。涩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莲子等,涩味食物与甘性食物的作用基本相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