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摄的世界双重遗产黄山及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

品味人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用镜头记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安徽皖南两处世界遗产风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p><p>走进古徽州,用镜头记录古徽州之美;登黄山感受天下无山,登上黄山才能领悟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黄山天下无山的感叹,此句话正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出处;游中国画里乡村宏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画里一样,去西递寻找前世徽州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双重遗产•黄山</p><p>黄山介绍,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与光明顶(海拔1841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span></p> <p>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p> <p>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松外形奇特</p><p>黄山松是中国特有的品种,因其长在海拔较高的山上而得名。黄山松的特点是外形奇特,株型挺拔,高耸入云,盘根错节姿态万千。黄山松的针叶较为密集,跟其他松树相比粗且短,且叶片鲜亮浓绿,观赏价值极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松环境独特</p><p>黄山松生长在800米以上的高山上,悬崖边也有生长,黄山松多分布在中国台湾中央山脉和戴云山及武夷山750~2800百米的山地上,浙江、安徽、广西、广东、云南等地的高海拔山地地区也有分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松耐旱耐贫瘠</p><p>黄山松生长位置海拔较高,土壤贫瘠,气温较低,这也证明黄山松极耐贫瘠,耐旱且耐寒,生命力较顽强,可在极端环境下生存。黄山松生长缓慢,寿命极长,黄山迎客松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松价值较高</p><p>黄山松因其外形独特,寿命较长,寓意青松不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每年都有较多游客去各山地及风景区观赏黄山松的独特姿态。黄山松中马尾松树形挺拔,树脂含量较高,可用于割取松脂,树皮纤维丰富,还可用于造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国宝迎客松</p><p>迎客松在黄山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1300年,黄山“四绝”之一。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从人民大会堂铁画《迎客松》至车站码头,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陪客松</p><p>在玉屏峰前文殊台上。为四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态秀丽,似长年累月既陪伴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故名“陪客松”。有诗赞曰:“玉屏楼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张罗。不语奇松能职守,无间风雨笑颜多。”陪客松位于安徽省黄山的玉屏景区,在玉屏楼附近。它像一位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们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它是黄山十大名松之一。其旁石上有“果然”二字题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送客松</p><p>“送客松”,黄山十大名松之一。送客松高4.8米,树龄约450年,立于玉屏楼右侧道旁,枝叶侧伸好像作揖送客,与名扬世界的黄山迎客松遥遥相对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团结松</p><p>生长在黄山北海至西海的山路旁。古松铁根盘结,五干围抱,枝叶茂盛,团团簇簇,状若兄弟五人相互拥抱,人称“团结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飞来石</p><p>黄山著名景点飞来石,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平天矼的一块平坦岩石上,为自然风化生成。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黄山风景区光明顶平天矼西端的群峰中,有一巨石耸立在岩石平台上。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2.5米;其下的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p> <p>历史传说,是宋代有个石匠一生造桥,毕生心愿想在家乡的江上造桥一座,无奈人手不够,石头也不够。他的独生女儿准备““捐身修桥”,后来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见此情景,腾云驾雾来到百里外的大山,将石匠开采出来的石头全部扇到了江边。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三扇子,巨石未落地时听石匠大声说:“石头够了”。他便驾起云头,飘游起来,游到黄山,见黄山风景秀丽,便将石头落下。从此,黄山飞来石在这里落地生根。传说虽美,毕竟只是传说。</p> <p>“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看过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人想必对这首歌都是耳熟能详。而在电视剧片头出现的一块巨石,如同从天外飞跃而来。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五绝”闻名于世。而黄山飞来石更是在《红楼梦》里的亮相成为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第一奇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猴子观海(狮子峰拍)</p><p>黄山著名景点猴子观海,当地居民习惯称为猴子望太平,是黄山风景区北海景区的一处奇石景观。位于黄山风景区北海景区黄山狮子峰,石猴独踞峰顶,仿佛极目远望,又似纵身跳跃静观云海。</p> <p>历史传说,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般变化。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对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己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p> <p>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了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们拥入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有诗曰:“灵猴观海不知年,万顷红云镶碧天。坐看人间兴废事,几经沧海变桑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梦笔生花(清凉台拍)</p><p>黄山著名景点,位于黄山北海景区。历史传说,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这就是如今见到的“梦笔生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十八罗汉朝南海(始信峰拍)</p><p>在黄山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的石笋矼上,有一排石人。有的矗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手持雨伞,有的携杖缓行,形态各异。他们腾云劈雾,个个都面向南方进发。今人有诗赞曰。“罗汉参差貌入神,为朝南海驾云层。黄山圣地多灵瑞,怪石顽皮幻作僧。”十八罗汉朝南海:马仁云壁东侧有十八个林立的石峰,石峰错落有致,如十八个高矮胖瘦、形态各异的罗汉,他们谈笑风生,你争我赶,驾着祥云,去南海朝拜观音菩萨呢,故名“十八罗汉朝南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指路石</p><p>指路石,位于玉屏景区莲花峰入口,在蒲团松后面,峰腰有一奇石如掌,食指朝上,好似为游人指路。此石称为“指路石”。又因为像是现代的通讯工具手机,近期也有人叫“手机石”的。</p> <p>换个角度看指路石,又是另外一副景象,黄山怪石不同角度看出不同风景,一步一景,黄山的景色真是不容错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仙人晒靴(排云亭拍)</p><p>仙人晒靴位于西海排云亭前左侧近处,仙人晒靴,晒的就是一只长1.5米,宽1.2-2米,高2米,重约12吨多的花岗岩大石靴;它与基座花岗岩之间,已现明显错移,重心偏落在基座边缘,令人揪心。峰顶有一石如古代靴子,倒置在石台上,名为“仙人晒靴”。历史传说,古时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路过此处时,被这儿的奇丽风光所吸引,挟在腋下的一只靴子掉了下来也未察觉。他走后,这只靴子便长年累月地晒在那里,遵化成别有情趣的一景。今人有诗云:“昔日女锅未补天,黄山竟日雨绵绵。仙人已去留奇迹,一只潮靴晒万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蓬莱三岛</p><p>蓬莱三岛,又名黄山蓬莱三岛,位于安徽黄山。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看,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相拥而立。峰巅似剑,纯石无上,峰上奇松挺拔,形态各异。每当云雾缭绕,峰尖微露,似海中岛屿,人们又喻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故取名“蓬莱三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云海</p><p>云海是山岳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故称这一现象为“云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东海云海(白鹅岭拍)</p><p>黄山一年365天只有51天可以看到云海。游过黄山的人都说:黄山的“主旋律”是在云雾中。这就是说黄山最好的景色是在高峰地带,而且是有云雾时为最佳。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海—前海云海(玉屏楼文殊台拍)</p><p>黄山云海,特别奇绝。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每当云海涌来时,整个黄山景区就被分成诸多云的海洋。被浓雾笼罩的山峰突然显露出来,层层叠叠、隐隐约约,山之秀之奇在这里完美的表达出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天海云海(光明顶拍)</p><p>飘动着的云雾如一层面纱在山峦中游曳,景色千变万化,稍纵即逝,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一样。 黄山每年平均有雾淞62天,雨凇35.9天。黄山大部分是粒状雾凇,气温在-2至-7℃时,就容易形成。当雾滴扩大到毛毛细雨时,就能形成雨凇。黄山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所以有的地方多雨凇,有的地方多雾凇,有时两者可同时出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西海云海(飞来石拍)</p><p>云海是黄山第一奇观,黄山自古就有云海之称。黄山四绝中,首推的就是云海了,由此可见,云海是装扮这个“人间仙境”的神奇美容师。山以海名,谁曰不奇?奇妙之处,就在似海非海,山峰云雾相幻化,意象万千,想象更是万万千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北海云海(始信峰拍)</p><p>按地理分布,黄山可分为五个海域:莲花峰、天都峰以南为南海,也称前海;玉屏峰的文殊台就是观前海的最佳处,云围雾绕,高低沉浮,“自然彩笔来天地,画出东南四五峰”。狮子峰、始信峰以北为北海,又称后海。狮子峰顶与清凉台,既是观云海的佳处,也是观日出的极好所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北海云海(狮子峰拍)</p><p>空气环流,瞬息万变,曙日初照,浮光跃金,更是艳丽不可方物。白鹅岭东为东海,于东海门迎风伫立,可一览云海缥缈。丹霞峰、飞来峰西边为西海,理想观赏点乃排云亭,烟霞夕照,神为之移。光明顶前为天海,位于前、后、东、西四海中间,海拔1800米,地势平坦,云雾从足底升起,云天一色,故以“天海”名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海云海视频一(狮子峰拍)</p><p>黄山云海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把黄山峰林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仿佛进入梦幻世界。当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远近山峦,在云海中出没无常,宛若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海云海视频二(狮子峰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海云海视频三(狮子峰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瀑之一九龙瀑</p><p>黄山九龙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黄山九龙瀑是中国七大名瀑之一。瀑水源于天都、玉屏、炼丹诸峰,汇为云谷溪,然后在香炉、罗汉两峰之间的悬崖上奔流而下,长达300米,整条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故名“九龙潭”。瀑长600米,落差360米,正好前两天下过雨,水量充足,巨大的悬崖上,瀑水奔流,直泻百米,犹如白绢长垂,疑是银河落地,气势不同凡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龙瀑视频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绝美之一始信峰</p><p>始信峰位于黄山风景区北海以东1公里处。海拔1668米。黄山始信峰在黄山北海散花坞东,凸起于绝壑之上,为36小峰之一,海拔1683米。这里巧石争艳,奇松林立,三面临空,悬崖千丈,云蒸霞蔚,风姿独秀。相传,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方信黄山风景奇绝,并题名“始信”。后渐名传遐迩。</p> <p>据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后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康熙时太平县令陈九陛初登黄山,以为徐霞客言过其实,到了始信峰,方为黄山景色所折服,始信徐霞客所言不虚,遂于狮子林客堂壁书“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这就是著名的“始信峰”的由来了。</p> <p>相传,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方信黄山风景奇绝,便题名“始信”,后渐名传遐迩。净土门右边悬崖上有民国傅增湘题刻,文曰:“黄山之胜甲宇内,幽秀灵奇聚于后海,始信峰,清凉台尤为奇特。</p> <p>廿年节屐,踏遍千峰。若衡华台庐,亦号巨观,而难兼众美,登临极览,赞叹俱穷,聊举领要,以告来者。 始信峰的“秀”,秀在峰林小巧玲珑,悬崖突兀,谓之“挺秀”,还秀在古松林立,苍劲多姿,谓之“幽秀”,故谚云:“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加上此峰临空而立,烟云环绕,又使它显得“灵秀”。</p> <p>其中:“石笋矼”号称“黄山第一奇观”,“十八罗汉朝南海”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峰顶有一平台,古代文人雅士常登峰揽景,吟诗作画,饮酒抚琴,故有琴台之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始信峰视频</p><p>此峰小巧玲珑,风姿独秀,历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饱览山景、饮酒抚琴,故此峰又有琴台之称。峰前有古松名“聚音松”。始信峰上妙景天成,古迹甚多。明僧一乘大师,曾在峰顶建“定空室”,仅一席之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绝美山峰之一天都峰</p><p>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在光明顶拍</p><p>名称由来,天都峰是黄山第三主峰,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因为四周雾气环绕,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所以被命名为“天都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在迎客松旁拍</p><p>天都峰,峰体拔地摩天,险峭峻奇,是黄山群峰之中最为雄伟壮观,最为奇险的山峰。其雄伟博大之气势,虽然高度不及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卓立地表,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尽管海拔不是最高,但绝对堪称“黄山第一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山拍摄天都峰</p><p>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 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松鼠跳天都、天上玉屏、童子拜观音、金鸡叫天门、二僧朝佛等景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都峰鲫鱼背</p><p>天都峰,途中有一段长10余米,宽仅1米的“鲫鱼背”,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鱼之背,故名。自上而下,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游客至此无不战战兢兢,有“天都欲上路难通”感慨。民国二十六年(1937)建登峰梯道,长3里,有1564级台阶,194个石栏干和600米铁索,保障游人安全攀登绝顶。1984年于峰腰另辟新径至峰顶。站在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风光无比壮丽。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民谣云:“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意为此峰为游黄山必游之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绝美山峰之一光明顶</p><p>光明顶是黄山的主峰之一。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41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明顶拍</p><p>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1955年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日落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登光明顶,不算见过黄山景</p><p>光明顶是黄山景区的第二高峰,传说有一位和尚在这里修行了15年,有一天看见日华在天门出现,山顶上大放光明,所以就取名为“光明顶。登上光明顶的景色是所有游客爬山的最终目的,也是摄影的绝佳地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天都右莲花</p><p>名称由来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最高峰莲花峰</p><p>莲花峰,是黄山风景区境内第一高峰,为36大峰之首,海拔1864.8米。位于登山步道玉屏楼到鳌鱼峰之间。</p> <p>莲花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登峰起步缓坡称“莲梗”,中间穿过四个石洞,古人称“莲孔”。洞穴陡立,游人叠级而上,如在莲孔中穿行,恰似“倾曲作蚁旋出花萼中”。沿途风光奇绝,峰壁间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峰下有莲花洞、莲花源。</p> <p>传说关于莲花峰,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观音大士奉如来佛祖之命,下凡巡视。当她手持净瓶、柳枝二宝,乘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莲花宝座,驾云来到黄山时,受到山神、水神、花神及仙猿、百鸟的热烈欢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风景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面用一段视频走进中国最美画里乡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文化遗产•画里乡村宏村</p><p>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有“画里乡村”之称,截至2014年,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国家级5A级景区</p> <p>2000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画桥和西递牌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上过中国民居邮票的建筑</p><p>《民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展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居建筑艺术,适应邮政业务的需要,于1986年4月至12月发行的,志号为普23的普通邮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画桥风景</p><p>宏村的画桥,坐落于南湖中间,南湖形状似弓,画桥似箭,箭头朝外,寓意时时刻刻保卫村庄。随着时间流逝,画桥上的人也越来越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画桥卧虎藏龙取景地</p><p>南湖最美的画桥,精致小巧。像一条玉带横在水面。《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就在此牵着骏马优雅地走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湖风景</p><p>南湖位于宏村的南面,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宏村古村落仿牛形风水建筑的二个牛胃之一。</p> <p>南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p> <p>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p> <p>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烟雨中的画桥景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烟雨中的南湖风景</p><p><br></p> <p>江南烟雨中穿着古装的女子瞬间仿佛回到了古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写生基地</p> <p>学画画的人都知道,宏村是一个重要的写生基地。</p> <p>随着写生大军的日益增加,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也似一幅珍藏多年的画卷被徐徐打开,精湛的建筑艺术、天人合一的田园意境惊艳了世人的目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南湖书院</p><p>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称为“依湖六院”。清嘉庆年间(1814年),花了四年的时间,将六院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书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志道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启蒙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汪氏宗祠</p><p>汪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安徽宏村。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砖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沼</p><p>“月沼”,老百姓称月塘,这是所谓“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p> <p>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p> <p>其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水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嬉戏。</p> <p>月沼北畔正中“乐叙堂”祠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总祠,也是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所建。</p><p><br></p> <p>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p> <p>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吗?所以有人称这是中国画里的乡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承志堂</p><p>承志堂,宅居名,位于黟县,建于1855年前后,为清末盐商汪定贵住宅,砖木结构,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九个,七处楼层,大小60间,门60个,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p> <p>承志堂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有较高艺术价值。另外,有江西兴国三僚承志堂。</p> <p>承志堂气势恢宏,不同凡响,堪称建筑中的佳作,尤其是其中的木雕,</p> <p>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并且木雕表面均涂有金粉,使其看上去富丽堂皇,</p> <p>连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不免为之击节赞叹,称这些木雕瑰宝,</p> <p>在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故宫也看不到,这不是说帝王的权力、财力不及汪定贵,</p> <p>而是因为历代皇帝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的头顶上绝不允许出现别人的形象,</p> <p>因此,故宫的木雕非龙即凤,所以,宏村承志堂也被专家们誉为“民间故宫”。</p> <p>前厅横梁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此幅木雕是在一整块的横梁上雕刻而成,在古代是先架梁,后雕刻的,如果雕错一处,则前功尽弃。</p> <p>木雕画面所展示的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大家在赴宴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琴、棋、书、画尽收其中,</p> <p>就连烧水、掏耳朵这样的细小之处也刻划得惟妙惟肖。</p> <p>此幅木雕人物之众,层次之多,堪称木雕中的精品之作。</p> <p>在“宴官图”两边的额坊上,又雕有“元宝”与“金钩钓鱼”图,“鱼”者,为“余”的谐音,意思是“年年有余”。</p> <p>承志堂前厅的拱棚上,还有国内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式木雕棚托,厅堂两侧卧室的厢房门上雕有“福、禄、寿、喜”四星和各带一名道童的“八仙”,寓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井</p><p>前厅大门后,增设了一道具有官家威仪的中门。中门又称仪门,原为官署而设,后来一些官家将这种设置移于自家宅邸,在重大喜庆之日,或贵客光临时开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风景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头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派建筑自带水墨色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街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夜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进西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文化遗产•西递</p><p>西递镇,别称西溪、西川,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心位置地处东经117°38ˊ,北纬30°11ˊ,位于黟县东部,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素有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p> <p>西递镇旧称西溪、西川,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华里处为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p> <p>西递镇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古村落,西递古村落的整体布局、环境建筑风格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p> <p>全村有14-19世纪祠堂3幢、牌坊1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其中124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整理开放有等民居古建筑。</p> <p>北宋庆历七年,胡昌翼之五世孙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径西递铺,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西递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一年后,举家迁来西递居住。</p> <p>明万历六年,建胡文光刺史牌楼。</p> <p>西递镇是一个由胡氏家庭几十代子孙繁衍延绵而形成的古村落。</p> <p>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九百五十余年。</p> <p>西递胡族,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晔之幼子,因避朱温之乱,由近侍郎胡三公护带至婺源避难,后改姓为胡,取名昌翼。</p> <p>北宋皇佑年间(1047年)胡昌翼之五世孙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径西递,</p> <p>深深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西递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p> <p>一年后,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壬派分支在西递九百五十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p> <p>故历史上就有“真李假胡”之说和“明经胡氏”之称。</p> <p>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p>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西递镇牌坊、水口园林、后边溪民俗街。</p> <p>鸳鸯谷、燕山自然森林公园、艾峰艾山、石印珠坑口、源川燕川、八都河、石林石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街景(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街景(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街景(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胡氏</p><p>据西递胡氏族谱记载,唐朝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叛乱,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途中唐昭宗将出生仅月余的一位皇子托付给近侍胡三。</p> <p>胡三遂将皇子带回家乡徽州,并将其改姓为胡,取名胡昌翼。胡三自己终生未娶,将皇子抚养成人。</p> <p>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得知自己身世后,决定终身不仕。自此隐居山林,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氏族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胡氏家规家训</p><p>“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改姓(李改胡)不改郡(陇西郡)。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源,和顺齐家之风,谨慎保家之气,忠孝传家之方……”西递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立的家训,距今已有千余年,如今还挂在宗祠敬爱堂内教化后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p><p>正厅后檐,门头挂大字“孝”,这也是敬爱堂的一大亮点。这是朱熹书写的一个2米见方的“孝”字,朱熹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徽州婺源人,朱熹是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博学多才,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一定贡献。导游会在此处重点讲解,解说词生动有趣,激起了游客的浓厚兴趣。细看此字,集字画为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寓意深长。在字顶端朝右看,酷似一个人脸侧面,鼻嘴下巴完整清晰,像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往左面看,则活脱一个猴子的嘴脸,似在拳打脚踢。它表明了能孝敬长辈的是争气儿孙,应予表彰;反之就是返祖,将自己退化为猴子。此字间架适中,运笔雄浑,字画的巧炒组合,生动地剖析了“孝”字的真正内涵。</p><p><br></p> <p>明经胡氏的祖先曾隐居婺源考水,据考水的老一辈人说,</p> <p>考水原有《明经学院》,书院内存放着朱熹所写的“忠孝廉义”四个大字,</p> <p>后来胡氏祖先从婺源迁居西递时将这四个字拓印放大带到了西递。</p> <p>四个大字的其余三个在十年时期被毁,目前仅存留下个“孝”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写生基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风景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