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次南浔和孚寻根之,主要是回到我母亲的家乡古称的吴兴县,即现在的湖州市南浔区的和孚镇,拜访祖上居住地,查考江南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据带领我们来和孚镇寻根的袁锡朋先生介绍,和孚老宅主人是袁锡朋的祖父,袁老先生是当地的乡绅,生有四个儿子,父亲袁念慈排行第四,娶了陈家的陈其华作夫人,陈其华是袁锡朋先生的母亲,是我外公陈其善的妹妹,这里的老宅就是其祖父袁老先生的留下来的房产。</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五人,袁氏老宅的后人袁锡朋,我称他为表舅,陈时清的孙辈陈乃俊是我小舅;陈乃俊的女儿陈宇;陈时清的曾外孙路明(本人);袁锡朋的侄女婿刘坚强兼司机。</p> <p>袁氏老宅的位置大致在百度地图左面通向双林塘的小河边。</p> <p>我们的车停在环河路停车场,我们就沿着茧站弄、东港埭(音代)的河边一路走来。</p> <p>房屋破旧多数空置,或只有老年人居住。</p> <p>庙不大,口气不小“总管庙”,不知内供奉何方神圣。</p> <p>建于清代的青云桥,石雕的字迹风化几乎无法辨认。</p> <p>清代和民国期间,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乡下人去大都市如上海滩也愈加频繁,建筑风格愈加洋式,门侧加了两根罗马柱也是当时的时髦。</p> <p>门牌楼的四个字属于隶书体,经过仔细推敲辨认,前两个字是“崇德”。崇德是清朝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开国年号,崇德元年即1636年,在位八年。难道这两个字暗示这个宅子是约四百年前崇德年间盖的? 根据房屋的木料的老旧程度判断,不太可能。崇德后面的两个字可能是“效”字和“山”字,连起来就是“崇德效山”,这就好解释了。</p> <p><br></p><p>崇德效山,藏器学海。</p><p>群居守口,独坐防心。</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译文]:修养自身的德性要效法高山,培养内心宽广要像大海。与人在一起要三缄其口,自己独处要防止想入非非。</p><p>这十六字是一个完整的格言警句。是仁人志士用于规范自己的道德修养及行为准则。</p> <p>陈氏家谱,曾祖父陈时清年轻时是个秀才,在和孚镇开办私塾,地址在现湖州市泉生小学处,旁边有一所不知何名的小庙,招收当地的适龄儿童。后来附近的几位私塾老先生商量决定把生源合并,在原址将私塾扩大为小学,名称不得而知,由陈时清任小学的第一任校长。小学里面一直有小庙的黄色院墙和石碑,直至2008年后全国大搞房地产经济时,小庙的历史痕迹被全部拆除。</p> <p>陈其善之子陈乃俊、袁念慈之子袁锡朋和陈乃芳之子路明</p> <p>陈时清生有两男一女,长子陈其仪成人后在上海华山医院药房作药剂师。次子陈其善(我的外公)、女儿陈其华(袁锡朋之母),成年之前也都是在父亲的小学里读书识字,37年日本侵华战争,南浔及这所小学被日本飞机轰炸,陈其华和陈其善一家老小,随父亲陈时清投奔上海的陈其仪,当时可能住在上海乌鲁木齐路西清8村。</p> <p>门楣上方的图案判断是喜鹊梅花图案,寓意“喜上眉梢”或“抬头见喜”,下方两侧的葡萄图案寓意我们这些后辈多子多孙。</p> <p>支撑柱的“牛腿”上的雕刻精细。</p> <p class="ql-block">老宅一般在堂屋里供奉祖先等画像,下方的八仙桌应该有蜡扦、帽瓶之类,两侧应该有太师椅等,因为椅子常用,所以早已丢失。因为老宅解放后收归房管局,租给外人居住。</p> <p>可以设想当年祖辈背井离乡后的情景,房屋长期无人居住,解放后被市房管局接管成为公房。迎面山墙的两位老人肯定不会是袁家和陈家的先人。</p> <p>房屋损坏不是很严重,可以看出房梁、楼梯和隔墙的木材均有油漆的痕迹,所以简单修缮后基本上还可以居住。</p> <p>此宅的主人估计是个村镇干部。</p> <p>据居民说这棵银杏树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周边地面被硬化,这棵树的命运也是凶多吉少。</p> <p>这就是我曾外祖父陈时清发起成立的,并任第一任校长的那所学校,解放后的名字是湖州市泉生小学,是50年根据革命烈士李泉生命名的。作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当地的一张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p> <p>走在星光大街上</p> <p>此次南浔和孚镇寻根之行多亏袁锡朋叔侄二位,车马劳顿亲情无价,再次表示感谢!</p> <p>和孚码头</p> <p>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怀古溯今,感慨万千,人生短暂,亲情可贵,应倍加珍惜为念!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