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30日,星期五,我还在宝鸡;下午14点半左右,妻子打来电话说,邻居黄姐约明天去圭峰山赏秋看红叶,询问我的态度(她知道我晚上回家,周六有时间)。我随即答应。<br> 黄姐是我们多年以来的邻居,更是一位资深的驴友。几年前,我与妻子刚刚踏入‘驴’之行列,也是深受她的介绍和引导。之后的生活里,我们便渐渐的喜爱上了这项户外运动;只是,一直以来,我还没有机缘与黄姐一起参与户外徒步等(妻子与她有过两次)。这次,也算是了却‘心愿’之行……。</h3> <h3> 周六早晨六点半,我俩背起行囊 出门,路过黄姐家门前,叫了她,她打开门说,你们俩先走,讲她随后就来。<br> 从家中到集合地约1.9公里,路上行人及车辆不多,空气清新,时间富裕,步行前往。<br> 车子从陈阳寨驶入高速,一路向鄠邑区太平峪方向前行。行进过程中,领队农夫讲了一些户外运动的安全事项,也向大家交待了返回时的时间要求。<br> 八点刚过,车窗外渐渐升起的太阳给了我们很大的欣喜和鼓舞,昨天还下了一整天的绵绵秋雨呢!</h3> <h3> 约一个小时多些,快要到达太平峪口。同行的刘哥介绍,左手侧的这座山峰,就是我们今天的目标。之前刚刚出发的时候,我便一眼认出了他是位‘熟人’,(去年十月份,跟随杀手团队一起徒步了石砭峪;本来那次,原计划是去天池寺的,后因为半道下雨,改走了石道河,大伙穿戴着雨具完成了那次活动。虽然当日天公不作美!可是,雨中的秦岭又是另一番美丽,山峰四周, 云雾缭绕 ,美不胜收!想想也是,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离不开一个‘缘’字。写到这儿,立即找出了当时的照片,虽然是一年前的经历,但是,记忆仍是温热的);并向他打了招呼,我们也很快的熟络了起来。</h3> <h3> 车子通过了峪口的联合检查站,继续向峪内驶入,途中看到左侧有万花山的指示路标。<br> 二十分钟后,到达圭峰山脚下,路旁的老乡们在摊位上摆放着时令水果,更有叫卖凉皮、甑糕等,不断的提示游人爬山前捎上。</h3> <h3> 通过河沟上搭设的木板过去,开始登山。</h3> <h3> 圭峰山,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太平峪内 ,属于秦岭支脉 ,高度1528米,三面均为悬崖峭壁 ,只南面坡度稍缓 ,山峰重叠 似‘圭’字状,因此而得名 。</h3> <h3> 攀爬圭峰山特点是,从一开始就拔高 ,一直都是。因为昨天的秋雨,大部分的坡路湿滑、泥泞。或许是山中美景与红叶的缘故 ,加之又逢周未和天晴,前来的游客众多,放眼望去,队伍可以用浩浩荡荡 来形容。<br> 上山的路呈‘之’形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游人小心翼翼 的前进。<br> </h3> <h3> 随着高度的提升,脚下的山道逐渐好走了许多,也许是多了些太阳的照射原由。<br> 黄姐、小石、刘哥他们是走在团队前面的一拨人 ,我与妻子开始登山时要稍晚一些,落在了后面,黄姐不时的打来电话问候,感谢她的关心。</h3> <h3> 途中拥挤的路段,索性停下脚步,俯下身来拍一些身旁的野花、植物的果实,本来就是为了休闲 身心而来。</h3> <h3> 有年轻的妈妈带着看似只有六、七岁的女儿,在人群中倍受关注,亲近大自然,为小朋友点赞!</h3> <h3> 红叶,秋日最美一道亮丽的风景,火红的颜色向世人无声诉说着秋日的灿烂 ,吸引着人们到户外去追逐欣赏的脚步 。</h3> <h3> 又见到冰岩户外的路标,很多时候都能遇到这个俱乐部同行。<br> </h3> <h3> 半道上,不时的有游人放弃继续向上攀爬。其中多半是穿的鞋子不适合,没有拿手杖助力,山道湿滑,前行更显不易。<br> 左手旁有条岔道 ,之前农夫有过描述,应是通往寺庙的。</h3> <h3> 越往上走,红叶越发的多了起来,驻足观赏,心情陶醉 其中。</h3> <h3> 人们纷纷在红叶旁拍照,更有人在现场做直播、拍抖音。</h3> <h3> 妻子在我身后抓拍的镜头,开心!</h3> <h3> 走累了,歇会儿吧!看看时间,己经十一点半了,原本打算想是要登顶的,多种因素吧!叫我对之前的计划有了重新的考量。</h3> <h3> 继续上行,厚厚的落叶铺垫在脚下的小路上,踩上去显得松软富有弹性,伴随着嚓嚓的声音 ,那种感觉非常奇妙!</h3> <h3> 山谷中的鸟儿欢快的歌唱,就象在问候大家,‘来啦!来啦!’。</h3> <h3> 红搭绿,是不是也很养眼。</h3> <h3> 黄姐再次打来电话,妻子向她报告了位置后,加快脚步追赶。</h3> <h3> 树干搭成的‘桥’,跨过后,地形稍稍的宽敞 一点儿,有游人在此处歇脚、简餐。</h3> <h3> 崖壁旁,有树藤横在前方,象是对人们展示着时光的流转,岁月的沧桑。从此处往上,拔高更为突出。</h3> <h3> 地势艰险,好的是只有三、四十米,集中精力通过。</h3> <h3> ‘车娜姆’(女儿对妈妈的昵称)今天状态不错!一路过来,表示体力能行,令我刮目 相看 。</h3> <h3> 这一段,树木长势显得比别处的要粗壮些;时间己经过了十二点,不远处能够听得见农家营地说话声音,不由得脚下加紧。</h3> <h3> 过了树林,通往农家的路略显平缓,是从山腰间横切了过去。</h3> <h3> 已经能看见扎营的农家,上了前面的坡就到了。</h3> <h3> 十三点左右,到达农家门前,营地游客很多,与妻子到达后,寻得一小块平整的地方准备歇息。此时,黄姐找了过来,她说,小石、刘哥和她三个人己经吃过饭了;估摸着我俩快要上来了,把面条都下好了等着。<br> 与她们合兵一处,妻子连忙从背包里取出我们带的牛肉、烧鸡、咸菜、烧饼、水果等,我俩热情的邀请她们分享。黄姐催促我俩趁热吃面条,小石的手艺,看着就很有食欲,面条味道很好!在这样的环境,被别人(我与小石初次见面)关照,心中感到特别温暖,感谢!!!<br> 与刘哥沟通后方知,我与妻子比他们晚了半个小时到达。这几年走过来,户外用餐,给我的体会是,汤面条最实惠,简单、方便携带,连汤带面热呼呼的吃完,管饱又解渴。<br> 当我要将装烧鸡的袋子撕开时,刘哥与黄姐说,吃不了多少,别打开了;我说,别让我再背回去呀!那好,大伙尽量把牛肉和水果吃完吧。<br> 刘哥不喝酒,我自己喝了一点,应该也就一两酒多些。其实,现在的我也不太能喝,只是到户外去,为了增添些兴致和气氛而为之。</h3> <h3> 人群中有一对老年夫妇,高兴的围着营地四周转,老头一边观看一边兴致高昂的嘴里念叨着,走一走,看一看,看看谁家的饭最香;刘哥极热情的招呼他俩,仅管拿碗过来。老头表示己经吃过饭了。<br> 这就是户外人的特质。几年户外的经历,带给我深深的体会就是,走到一起时,你在接受了别人的邦助和善意后,也会把这种助人与温良传递给身边的人们。</h3> <h3> 有俱乐部在营地拉起了宣传横幅。</h3> <h3> 一只小猫咪悄然来到我的身后,定是这户农家所养,神态乖巧可爱 ,我拿了片牛肉喂它。</h3> <h3> 我们几人合议,因时间已经十三点半,如果登顶,很难确保在农夫规定的集合时间返回(十五点半),所以就不打算继续朝上走了。听刘哥讲,他之前有过一次登顶,从营地到山顶大约需要四十分钟左右。<br> 不登顶的话,时间对于我们来讲是充裕的,那就支起气炉煮茶喝。早晨从家中用了五升的水袋装水,放进背包里同其它行装一路背上山来(这里的营地无水),煮好茶与大家分享。</h3> <h3> 农户屋前晾晒 着丰收的玉米,看着很是喜庆。</h3> <h3> 靠山体一侧,不太大的地里种着红萝卜、蒜苗,不远处还种着小青菜。</h3> <h3> 正前方有棵柿子树。</h3> <h3> 十四点十分,准备下山了,收拾行囊 ,装好用餐后的垃圾一起带走。水袋中还剩下多半的水,问了后,送给西安的朋友。</h3> <h3> 走在后面的我有机会抓拍一张。</h3> <h3> 图中左起,分别是小石、妻子和我、黄姐,刘哥在为我们拍照。</h3> <h3> 三姐妹合影。</h3> <h3> 童心未泯 ,此刻的黄姐快乐的象个孩子。</h3> <h3> 刘哥背包的一侧,挂着装着垃圾的袋子。除了脚印,不留下其它。</h3> <h3> 这位友友身后的包里装着太多东西,也许是位领队吧,团队里的公共物品背负在身上 ,一定是位有责任和担当的人。</h3> <h3> 仔细看,走在前面的另一位父亲怀中抱着一个小点儿的孩子,身后还牵着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艰难的走在下山的人群中,很大程度的影响了队伍的行进速度。可是,紧随后面的人群并没有丝毫的催促和抱怨。</h3> <h3> 队伍‘被迫’放缓了下行速度,刚好拍些对面山上的远景。</h3> <h3> 师傅!从这儿到山上还有多远? 有意思的是,下山走到这里时,遇见有四、五个人在向上爬山。当下山的人群走过时,他们尽量的让出身位,并向我们探问,大家都忍俊不止 的笑了起来。刘哥感叹道,你们才刚开始爬就问还有多远,叫我怎么回答好呢!这样,你们现在只走了二十分之一,他最后用了一个量词来比喻,再次惹的大家开心的笑起来 ,也连同那几个爬山的人。</h3> <h3> 这位兄弟手中的蛇皮袋子装满了一路下山来捡拾的垃圾,让人从心底油然升起一股敬意。是的,在我们周围,总会在某一刻,有一些人和事温暖着你,感动着你!‘嗨!帅哥,看过来!’。我向他传达善意,他对着镜头笑的好甜。<br> 后来,在整理今天拍的照片中,再次发现了他的身影,原来还是个领队。那是在早上开始爬山时无意拍下的,故,我将两张照片放在了一起。</h3> <h3> 十六时下得山来,比起农夫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上前说明情况,表示歉意 。农夫是个很好的人,通情达理,得到理解。</h3> <h3> 今天的爬山虽然未能登顶,有那么一丢丢的遗憾。但是我们仍然非常的快乐!欣赏了醉人的美景,同时还结识了新的朋友。圭峰山登顶,留给下一次,权且用一个‘缘’来总结吧!</h3> <h3> 获得当日朋友圈榜首,哈哈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