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读《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有感

美友26139161

<p> 是偶然,也是必然。</p><p> 说偶然,是没有想到我第一次拜读的有关“爱的教育”方面的学前课程研究的实验田会是杭州清波幼儿园。知道杭州上城区的学前教育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一张金名片,但其实我对清波幼儿园并不熟悉。为了更好的了解清坡幼儿园了解李爱敏院长。我特意上清波幼儿园网站获取信息,方知这所幼儿园有着80多年的办园历史,其前身是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幼儿园的特色是“爱的教育”。看到这个特色,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在学术上,越是看似简单的耳熟能详的概念越难以界定。老师们是如何让幼儿理解爱的呢?或许是李园长身上那独有的爱的亲和力。在拜读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她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幼儿,对家庭和孩子的爱的管理智慧。在李园长基于幼儿园爱的文化和爱的管理来实施“爱的教育”园本特色课程,对清波幼儿园爱的园本文化的传承和坚守成就了爱的课程发展。</p><p> 李爱敏园长的《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研究以“发展适宜性”作为“发的教育 四本休性建设的哲学理念。“发展适宜性实践”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rracuiCe, DAP) ) 这一概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a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 在1987年发布的《适宜于0~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次提出。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年龄适宜性。基于年龄相同的儿童具有普遍的特征、能力和行为,教师应当根据儿童在某年龄段的典型发展状况,向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经验;二是个体适宜性。是指教师必须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无论是课程还是师幼互动,都应当适宜于儿童的个体差异;三是文化适宜性。教师需要具备关于孩子所属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知识,以提供有意义的,和孩子文化社会相关的,并能尊重孩子和其家庭的学习经验,也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为什么“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建设需要发展适宜性哲学理念?因为在教育现场,我们面向幼儿提出的“爱的教育”目标,开展的“爱的教育”内容实施的“爱的教育”方法,做出的爱的评价并非都是适宜的。教师和家长存在一些不适宜的“师爱”和“亲子之爱”。如何给幼儿适宜的爱,需要发展适宜性理念的哲学引领。</p><p> 《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研究以“现代课程之父”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作为园本课程编制的范式。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幼儿园“爱的教育”课程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提供哪些课程经验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课程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研究着力于“爱的课程资源”和“爱的环境滋养”, 从“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三个维度,围绕“我爱我家-亲情教育;我爱幼儿园--友情教育、师幼情教育;我爱社区-邻里情教育;我爱自然-一大地情教育”四个内容模块构成“爱的教育”课程框架。基于实践现场的</p><p>课程审议,该研究提出的“爱的教育”课程愿景是培育有爱心的幼儿。有爱心即幼儿表现为具有“悦纳自己,友善待人,关怀环境”的核心素养;从主题教字活观和教育绘本两个方面架构“爱的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围绕节日分享活动,生洁游戏活动、基地实践活动三条路径来组织:清波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评价方法,包括对幼儿爱的能力的发展评价,教师“爱的教育”课程实施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包括对幼儿能力的发展评价,教师“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实施有效性的评价以及对“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方案的评价。同时,对“爱的教育适宜性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实施是遵循预设还是尊重生成?“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实施是遵循有序还是尊重无序?“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实施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这些观点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到性和深刻性。</p><p> 爱需要传承,“爱的教育”园本课程的研究也是如此。清波幼儿园“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提供了借鉴。但研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每一个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即来自于前一个终点。期待李爱敏园长及共同体研究不止,成果不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