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又见郑大

晨CWQ

<p>  中午,在外吃饭后,返家途经绿城广场,看时间尚早,空气质量也好,便专门绕道去了趟郑大老校区。</p><p> 32年前,自己曾在这里读了4年学。</p><p> 毕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上班,需日日穿行郑大,但却很少留意它的四季变化。</p><p> </p> <p> 那天,见了多年未曾谋面,在京工作的年级长。千帆竞渡见初心,晋京归来仍少年。话是这么说,岁月的沧桑还是写在了彼此脸上。</p><p> 聊起曾经的大学时光,有太多美好回忆,也有许多感慨。</p><p> 从那一刻起,我就想着有机会一定再回郑大看看。</p> <p>  我是从绿城广场出发,经兴华街,拐入金水河畔的绿荫小道后,进的校园。</p><p> 今天的这组照片,也是依了时间、行进路线拍摄并展示给你的。</p><p> </p><p> 这是绿城广场。比起88年以前,树木日渐茐茏,而面积却小了一半。</p> <p>  金水河。依旧汩汩流淌,水清了许多。</p> <p>  位于校园内金水桥。是不是有点康桥的味道。云彩、金柳、波光、艳影、青荇、浮藻…一样都不少。只是少了一个人。有些人一别就再没来过。</p> <p>  曾经住了4年的九号宿舍楼,现在变成了女生宿舍。</p><p> 外墙从新做了处理,美观了许多,还逐寝室装上了空调。</p> <p>  8号宿舍楼前的小广场,当年是可以踢足球的,现在改成了蓝球场,加上了防护网。</p> <p>  我们年级女生曾住过的9号宿舍楼。</p> <p>  女生楼前的月季园,可能太过花前月下,如今改成了这样。</p> <p>  文科区14号楼。当年出入最频繁的地方。规模宏伟、古朴典雅。</p><p> 郑大1954年建校时建此楼。56年,中文系创建之初,就在这里办公、教学。</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从14号楼走出的大伽很多,其中就包括从中文系出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从其他院系毕业的如新疆自治区书记陈全国、地产大亨胡葆森等。</span></p><p> </p> <p>  设计颇有特点的八角楼。没少在这里上课、自习、组织活动。</p> <p>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班的教室就固定在这个楼上。</p> <p>  位于文科园区西侧的学生餐厅。现在,感觉低矮了许多。</p> <p>  还记得这媚湖吗?印象中当时没水。</p><p> 谈恋爱的人对这里应该印象深刻。还真有人谈成了。</p> <p>  这是校园内的南北主干道。行道树早已遮阴蔽日。</p> <p>  当时在校时,就不知道这高塔是作什么用的,至今也没弄清。</p> <p>  当年的浴室彻底变了样。不过还在原址上。</p> <p>  位于理科园区的银杏林,是后来种上的。</p> <p>  理科区的餐厅,面目全非。</p> <p>  小礼堂。当时,高档次活动场所。曾在这里参加过演讲比赛。</p> <p>  高大的法桐,见证了郑大曾经的辉煌,如今更高大挺拔了。</p> <p>  学习堂。胡总书记题写的匾额。年级长一曲“乌苏里船歌”当年曾在这里唱响。</p> <p>  郑大东门。现在唯一可进入郑大的校门。因防疫,戒备森严。</p><p> 门外的黎记烩面,舌尖上不忘的记忆。</p> <p>  曾经的行政大楼、图书馆。</p> <p>  郑大图书馆。是在校医院的原址上建起来的。据说有714万藏书。高校合并未必能让学校变强,却能让图书增加。</p> <p>  图书馆前的广场。属于当年操场的一部分。</p> <p>  音乐学院。三十多年前,郑大还没这个专业。</p> <p>  如今的学生运动中心。也只占了当年操场很小一部分。</p><p> 活动场所可以小一点,教室是需要增加的。多收一个学生,学校就可以多收益一点。</p> <p>  建在操场上的这栋建筑不知是做什么用的。除了随处可见“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的提示语,再没找到它的功能牌。</p> <p>  田径场。位于南校门西北侧,当年是块儿绿地。</p> <p>  还记得出郑大南门后的那条排水沟吗?沟边还有两排高大的杨树。如今变成的这模样。</p> <p>  三十二年过去,日月轮转,季节更替,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情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