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连续第七年直接组织上海老博会,每年展会结束我都会找个应时应景的“参照物”,写一组标题格式化的养老长篇:</p><p><br></p><p>【201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养老,像花儿一样》</span></p><p>【2016】<a href="https://www.meipian.cn/2mjroie?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养老,像Cosplay一样》</a></p><p>【2017】<a href="https://www.meipian.cn/lpn0npf?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养老,象高考一样》</a></p><p>【2018】<a href="https://www.meipian.cn/1ebupnvz?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养老,像世界杯一样》</a></p><p>【2019】<a href="https://www.meipian.cn/26waziu7?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养老,像“养小”一样》</a></p><p><br></p><p>今年的题目不假思索,起笔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养老,像抗疫一样》</span>。但没一会便弃题,并非我找不到立题的理由,而是想了太多的东西。</p><p><br></p><p>3天的上海老博会,想到了她的20年;直接参与7年的上海养老,想到了她的40年;特别是想到了2个月前,我陪着母亲走完她生命的最后30天。</p><p><br></p><p>那是一段异常悲痛但非常温暖的时光,让我对母亲有了更多的怀念,对养老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p><p><br></p><p>于是,“养老像什么”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养老是什么”。我换一种表达方式,今年的题目就做个□□(填空题)吧。文章很长,分三部分列个标题,大家各取所需,不浪费你时间。</p><p><br></p><p><b>1、廿年踪迹半天下 万里疫海浪淘沙</b>(致展会)</p><p><b>2、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b>(致养老)</p><p><b>3、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在</b>(致母亲)</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1、</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廿年踪迹半天下 万里疫海浪淘沙</b></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致展会】</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p><p><br></p><p>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贸促会主办的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AID),应该说是国内福祉产业规模最大的品牌博览会。一年一度的盛会是养老“风向标”,小小展台浓缩了养老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潮流,一位位展商演绎着一个个鲜活的养老故事和养老人传奇。我划重点,说说几组数据:</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39天】</b>“-139”,是说展会因疫情延迟了139天,但在疫情期间还能顺利举办,实属不易。全球规模最大的东京老博会、第三的德国杜塞尔多夫老博会都停办了,这既得益于中国抗疫的伟大胜利,也得益于上海老博会既有的品质影响。而且上海老博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政府主办的展会,其中很重要的也得益于展会“政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模式,让她始终充满活力。</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4588人】</b>在严格控制国外展商和人流的情况下,今年展会的观众数量仍达到34588人,比去年少了13302人,但因疫情没有发动老年人参加,实际上继续保有了专业观众。作为一个国际参展商达到三分之一的展会,今年比较痛苦,但仍然有12个国家301个展商,分别比去年少了6个国家64个。日本八乐梦、德国胜拓、法国罗格朗、比利时泰勒维克、日本TOTO/三贵/河村/松永、冰岛奥索等传统顶尖品牌仍集中亮相。从全球同类专业展会看,上海老博会应该位列前茅,尽管这是“被第一”,但也算首次“登顶”。</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0000㎡】</b>如果不是疫情,今年的展会至少会超过40000。但是内容并不逊色,辅助器具类产品、养老服务类、宜居建筑类品牌分别占到30%、25%、10%。日本松下、京东健康、大金、日电等交叉领域全球大牌进军养老,北京天坛/伟森盛业、长三角的壹居壹格/沐恒/纳符、珠三角的永爱、保利和品等适老家具规模大气渐成,九如城、人寿堂等民企养老集团乘势而上,上海地产、长宁万宏、浦东新金桥等国企跨界养老锋芒初现。长三角养老一体化融合展示,产业高峰论坛继续火爆。</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98.8%】</b>特别提一下第八届中国老年福祉产品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征集到了国内27个省、市、地区和8个海外国家847件作品,再创新高,同比增加98.8%。今年大赛主办方扩容为市民政局、市科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教委,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涉老产品评比和展示活动,助力福祉产业发展。以第七届大赛为例,创意组金奖得主升乐迪的坐便器电动辅助升降椅年度销售额同比增加了50%,商业组铜奖得主安宝乐赛后相继获得3家资本的青睐投资,估值已翻10倍。今年的57件作品分获金银铜奖,对他们充满了期待!</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15届20年】</b>作为老牌会展平台,从3000㎡到30,000㎡;从单一的残疾人、老年人用品展到如今的六大产品类别,AID由小而大的成长过程,可谓整个中国福祉行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大会还特别为8家参展超过10届的元老级企业授予“青松奖”荣誉。他们的名字是:鹰野、钱璟康复、世道、河村轮椅、松永、上汽、安康通、思塔夫。</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廿年踪迹半天下,万里疫海浪淘沙</span>。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养老年代,也是一个刀光剑影的养老沙场。说的难听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换一种说法:大潮褪去,就知道谁在裸泳。感谢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也感谢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国展团队,正是各方努力,今年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事非经过不知难,个中甘苦几人知</span>?在感谢各位参展朋友坚持与坚守的同时,我们也特别说一句,对今年因疫情退展的朋友们表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面对庚子大疫,诸位共克时艰。</p><p><br></p><p>而对那些没来参展的朋友,我们则多了一份牵挂和担忧。我特别特别想说的是:亲,你们还在么?你们还好吧?!</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周年圆满谢幕!2021年6月9-11日,8个月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3-5馆再会!</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2</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b></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致养老】</b></p><p><br></p><p>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截至去年底,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达35.2%,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也达到23.9%。四十多年来,上海已建构起了一整套从设施到服务到保障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站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起步的当口,大城养老何去何从?我想聚焦一组数字,从中应当可以看出未来养老发展的端倪。</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3年/159000张】</b>上海的养老床位建设从1998年起已经连续23年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724家养老机构、15.1万余张床位,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按照十三五做到老年人口3%的指标,今年年底要达到15.9万张。床位是养老照护刚性需求的基础支撑,特别是对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深度老龄化的城市。这些年来总是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说“住不起”,有的说住得起的“看不上”,有的说看得上的“住不进”。但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其实在上海如果不挑不捡,是有足够的政府保基本床位给予保证的。当前主要的还是结构性矛盾,如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床位产品是十四五的主要任务。</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60%/8000张】</b>调整养老床位的结构性矛盾,上海已经开始了行动。2016年,上海开始加快推进护理型床位建设,到2022年要达到床位的60%。2018年起,市政府每年将“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列入实事项目,通过小单元改造的方式设立照护专区,为失智老人照护提供支撑,预计今年年底可建成4500张,到2022年要达到8000张。如何建设更多具备护理能力包括认知障碍照护能力的床位,也将是十四五的重点任务。</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20家】</b>面对超大型城市寸土寸金、老年人高度集聚的特点,上海在全国首创,把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大城养老的首选模式。上海的每一个社区基本都处于深度老龄化,我们不可能来个“造城运动”,新建一个个的“CCRC”(退休人员持续照料社区)来解决养老问题。所以我们在老年人的原住社区,嵌入养老的功能性设施、适配性服务以及情感性支持,使老社区具备持续照料能力,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原居安养。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作为嵌入式养老的平台,融合社区托养、医养、康养、体养、文养、智养等功能,已经建成了<b>320家</b>,实现全覆盖,并向片区延伸。如何进一步打响“嵌入式养老”的品牌,是十四五的首要工作。</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70%】</b>上海的社区养老设施有70以上都是最近六、七年建成的。很多形态的设施都是从“零”开始,除了社区养老综合体,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建成187家(床位5175张)。原有的养老设施也得到快速发展,日间服务中心建成720家,老年助餐场所建成1200多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建成6150家。从无到有的还有很多,示范睦邻点达到2500家,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到77个街镇,“老吾老计划”覆盖了83个街镇,“银龄宝典”播出了1600多集,养老顾问点服务20万人次,还有长护险、家庭照护床位、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租赁、时间银行等等试点,都将成为老年人家门口服务的强大支撑。</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554家/572家】</b>在持续增加服务供给的同时,上海也在构建新型的养老服务质量体系。2016-2018年,首轮对全市554家自愿申报的养老机构开展了等级评定,今年启动新一轮评定。201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572家正常执业的养老机构全部纳入,对应“优秀(大笑脸)”“良好(微笑脸)”“一般(平脸)”“较差(哭脸)”予以区分等次并向社会公开。明年还将进一步推出信用分级制度,通过“红名单”、“白名单”、“黑名单”制度,促进养老服务机构诚信健康发展。</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五位一体/三增】</b>早在2005年,上海就提出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2014年,上海提出了要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包括服务供给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日益丰满。2019年,上海又提出了“三增”目标(增量、增能、增效)和“六个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充分、优质、均衡发展。</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57家/25698张】</b>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形成“上海共识”和“合肥备忘录”,按下了一体化发展的启动键。目前长三角41城中已有10个区与三省15个城市签订了合作协议。10月22日,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在上海发布,涉及三省20个地市、57家机构25698张床位,让上海老年人异地养老有了更多选择。</p><p><br></p><p><br></p> <p>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我们进一步感到:养老进入了新时代,也将进入一个大时代。尽管当前养老服务还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比如C端(个人)的支付能力不足,B端(机构)的专业能力问题,G端(政府)的政策推动等等,但是大时代的格局不会变。至少有一些转变正在呈现:</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产业方向:供给导向→需求导向。</b>在国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下,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加速,养老既是大民生,也是大产业。政府为主的供给将更多让位市场,企业越来越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角。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增加新动能。</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服务体系:单项推进→融合发展。</b>各类养老服务形态在单项推进的同时将更加融合发展,机构向社区开放,社区向居家延伸,并将会把更多的专业赋能提供给家庭。四中全会提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体系,将推动养老服务向纵深发展。</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目标追求:有没有→好不好。</b>面对消费升级和人民群众对美好养老生活的新期盼,养老服务将更加关注品质内涵。助餐要吃得上还要吃得香,机构要住得进还要住得好,支付保障体系、专业队伍建设、智慧养老升级、医养资源融入等将为养老服务起飞插上新的翅膀。</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管理方式:粗放式→精细化。</b>养老机构的行政许可取消、护理员门槛取消,已经非常明显地释放了行业管理的信号,养老服务监管将越来越注重事中事后管理,综合监管、科学评价、标准引导、底线管控等等将构成一个更加科学的监管体系,为养老服务保驾护航。</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供给梯度:保障基本→普惠多样。</b>政府仍将面向人人共享的目标,保证基本养老服务,做好兜底保障。同时通过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运营方式推动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供给,特别是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养老需求。</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政策支持:自我提升→平台助力。</b>政策体系将继续完善补需方和补供方相结合的扶持机制,为机构减负赋能。同时,政府将搭建更多的平台为机构助力。上海已经或正在推进的各类养老产业发展平台(展会、大赛、适老化改造、辅具租赁等)以及养老大数据中心、养老服务建设基地等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从机构内自我提升向平台型助力发展转变。</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发展空间:本土推进→ 区域协同。</b>长三角养老一体化甚至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将成为趋势,尽管目前在体制、机制、法制等诸多方面还需要完善,但在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市场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本着共识、共有、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定会势不可挡。</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span>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相信,所有的养老人都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身到养老的大时代中。</p><p><br></p><p>让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后来人才有可期的未来。</p><p><br></p><p><br></p> <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3、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致母亲】</b></p> <p><br></p><p><br></p><p>今年8月30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享年81岁。</p><p><br></p><p>母亲去世后,我还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个人长时间地坐着,静静的回想。</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最近的60天】</b></p><p><br></p><p>60天来,或许是与母亲不在一起生活的缘故,习惯上还没感觉母亲的离去,总觉得她还在老家像以前一样有规律地生活。但是,每天的微信让我极不习惯。</p><p><br></p><p>母亲的微信一直被置顶,她每天都要给我语音,总是占着置顶的最上方,无论多晚都要等我回家后报个平安。有时候实在太晚了,我便撒个谎提前发过去让她安心。</p><p><br></p><p>母亲的微信现在永久地沉在了置顶的最下面。尽管每天都能看到她的头像,但我不敢打开,今天是第一次。</p><p><br></p><p>母亲留在我手机里的最后一次声音,定在8月12日21:53分。我记得从8月3日起,母亲便开始卧床、很难进食了,而她对我每天的叮嘱却一直坚持了九天,尽管只是极其微弱的三秒。</p><p><br></p><p>母亲总是第一个送我生日祝福的人,最后一次声音后的九天是我的生日,多年来第一次没有收到她的微信祝福。但家人说我生日的第二天,也是她离世前九天,她还在迷迷糊糊中问起了我的生日。以前的家群里,她总是最活跃的一位,总是最早一个祝福每一个过生日的晚辈。</p><p><br></p><p>60天来,思念如水,每时每刻。最近的每一首藏头诗都藏着我的思念。</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span>”秋分是母亲添衣保暖的嘱托:</p><p><br></p><p>故里故人忆故事,园中草木已凄凄。</p><p>应是浓秋惹悲绪,露如垂泪满枝枝。</p><p>白首难与天共老,凉枕惊梦几时时。</p><p>夜来西海为异客,又恰秋分独依依。</p><p>秋向此时待月夕,分明愁更一丝丝。</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span>。”仲秋是母亲对孩子们的盼归:</p><p><br></p><p>人尽长望明月回,间阻万里共银辉。</p><p>系心同渡庚子劫,情怀家国守安危。</p><p>事去时移清秋在,何惧凋零西风摧。</p><p>处处人闲桂花落,不与千古等叹悲。</p><p>相瞻今夕团圆夜,思国思乡思亲归。</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寒露惊秋晚,冷暖人自知</span>。”垂珠若泪,天地已两远:</p><p><br></p><p>寒深梧叶落,露重霜夜长。</p><p>惊心梦三更,秋色几茫茫。</p><p>晚来情更急,冷风摇帘窗。</p><p>暖茗一壶远,人去难思量。</p><p>自是天地隔,知会等重阳。</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span>”重阳还未到,母亲可安好:</p><p><br></p><p>待得日暮看晚霞,到处金叶说年华。</p><p>重九忽复增秋意,阳堂西风乱稀发。</p><p>日迈月征天难老,还是年年四时花。</p><p>来去鸿雁声声切,就中哀怅飞远涯。</p><p>菊黄萸紫又重阳,花重更引愁进家。</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span>”重阳已来临,犹闻母亲音:</p><p><br></p><p>故人驾鹤去,乡音日日萦。</p><p>篱边应有菊,下伴百草生。</p><p>菊花一朵朵,今夕为谁等?</p><p>日日夜夜里,几人陪汝行?</p><p>花语寄九九,开了我在听。</p><p><br></p><p>有人说,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遗忘。母亲音容宛在,母亲也就没离开。</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最后的30天】</b></p><p><br></p><p>母亲生命的最后30天,是我这辈子与她最亲密接触的日子。那个月我往返老家三次,加起来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与家人一起陪着她走完最后的日子。</p><p><br></p><p>对大多数远离家乡的职场人来说,家是若即若离的乡愁,父母是渐行渐远的背影。有人这样说:上初中,每天回家一次;上高中,每周回家一次;上大学,半年回家一次;工作了,一年回家一次。但一年一次的回家,与其说是尽孝,不如说是继续享受母亲的呵护和关怀。</p><p><br></p><p>我是在某一年回家时看到母亲佝偻的背,非常矮小地站在我面前,才突然意识到她的老,但我却很少想到她的离开。</p><p><br></p><p>我们多数人都是一群不会也羞于向母亲表达情感的孩子,记忆中上了初中后就再没牵过母亲的手。让我非常惭愧的是,只是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我才第一次亲她的手,第一次为她擦脸,第一次为她梳头,第一次为她剪指甲,第一次为她揉腿,第一次为她喂水,第一次靠在她的枕边说话,第一次身如己出般地感受着她的病痛......</p><p><br></p><p>母亲卧床20天没进食,甚至都断水多日了,还在想着子女的难处。问她在外工作的子女是否回来,她一再坚定地表示等一等;当知道自己快要走了,她极其微弱的声音也只说我们忙,却不说回来;甚至在离世的前几个小时,她还点头同意让我哥哥回千里之外安排生意。在我的微信里,母亲说得最多的话总是:你忙,我很好,不要管我。</p><p><br></p><p>母亲坚持不去医院治疗,这或许让她少了很多最后的折磨。欣慰的是,母亲肝腹水晚期,竟然没有出现常见的巨痛,甚至最后肿胀的肚子也变得柔软。</p><p><br></p><p>母亲走得安详,尽管仍对生命盼有奇迹,但还是能接受死亡。她早早安排了所有后事,对每一个人都有交代,我们也按照她的意愿选了寿衣、墓地。也许是母亲觉得孩子们呆在家里太久了误事,她几次示意要为她穿好寿衣送她上路。</p><p><br></p><p>8月29日夜里12点半左右,我守在母亲的身边。母亲突然抬起手,我赶紧上去抓住,她也紧紧地抓着我的手,非常用力地一握,那是这辈子母亲握我手最有力的一次。而我当时还没意识到,那是母亲在用最后的力气向我作最后的道别。</p><p><br></p><p>母亲的手顺势搭在我的肩上,她抱着我,我凑在她的脸前与她说了好多话。母亲信佛,我说您不要害怕,菩萨会来接引您;我说这辈子不孝,来世我再做您的儿;我说您放心地走,我们会照顾好爸爸......母亲用虚弱的表情回应着我的每一句话。</p><p><br></p><p>两个小时后,母亲呼吸急促,然后停止了呼吸。我最后一次喊了一声妈妈,没想到她醒了过来,十几秒钟后,母亲永远离开了我。</p><p><br></p><p>尽管非常不愿回忆60天前的那些日子,但最终还是写下了这个过程。因为与母亲的最后相处教了我很多,那么多第一次让我更加理解了亲情陪伴的意义,也更加体会到对家庭养老支持的价值,真正体会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楚与遗憾。愿天下子女们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日子!</p><p><br></p><p><br></p><p><br></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p>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母亲永远地走了,但带不走我的想念,更带不走我无尽的遗憾。</p><p><br></p><p>亏欠母亲太多,无法弥补。回听与母亲的微信对话,才发现之前她曾让我帮她整理一下在上海的照片发给她,我才想起来是有这个交代。而当时总是想等一等,等忙过这阵子再做。</p><p><br></p><p>陪伴母亲的最后日子里可能做了很多“傻事”:因为担心父亲晚上睡在同一张床上影响母亲,便让父亲睡到另一个房间,而实际上母亲可能会希望父亲的陪伴;因为担心父亲受不了,我们一直隐瞒了母亲的真实病情,也给父亲造成了很多的误解和困扰。</p><p><br></p><p>我们很多人或许能为父母做到经济上供养,抑或生活上照料,但是我们能否顾及他们的情感和尊严。我们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有多少的了解?</p><p><br></p><p>母亲最后卧床的日子需要换尿不湿,她多次示意让我父亲为他换,而我却担心80多岁的老父“笨手笨脚”可能弄不干净不让他插手。但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p><p><br></p><p>我是事后在母亲的手机中回听,从她与别人的微信对话中才知道,母亲这一代很传统很保守,她对自己大小便失禁非常有“病耻感”,她抱怨自己的“造孽”以及无力,甚至一开始连自己的亲孙女为她换尿不湿她都不太适应。</p><p><br></p><p>最不能原谅自己的是作为一个“养老人”的不称职。我竟然没有事先预见到母亲最后的日子需要一张护理床,而等真正想起来时已来不及准备。</p><p><br></p><p>特别是干了这么多年养老,却不会为卧床的母亲翻身,虽然知道一些本本要点,但从母亲皱眉的表情中我知道自己的无能。上海的“老吾老计划”就是为居家照料者提供技能培训,我是政策的制定者和项目推动者,却一次没有参与其中的实操。</p><p><br></p><p>还有,我们做养老时说了太多让“生者”如何生,却少了关于死亡的教导。如何让老人家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如何让家人直面亲人的死亡?有太多的功课要补。这里特别要感谢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科唐跃中主任,在我母亲最后的一个月,是他非常敬业无私的指导,让我在无助中获得了很多专业的帮助。</p><p><br></p><p>太多的遗憾无法弥补,写出这些遗憾是想作为个人的反观,当更加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怀做一个称职的“养老人”。关于养老是什么,有很多感悟,限于篇幅,不再赘述。</p> <p>母亲如大多数母亲一样很平凡,亦如我在她的墓碑上所撰:</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季</b><b style="font-size: 20px;">风颂德,</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玉</b><b style="font-size: 20px;">碎</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瑛</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华</b><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慈母贤淑,夫妻同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勤力持家,辛育儿孙;</b></p><p><b style="font-size: 20px;">敬上爱弟,敦族睦邻。</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为子难报春晖,愿母终享太平。</b></p><p><b style="font-size: 20px;">铭记于斯,喻嗣不忘!</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i>愿母亲大人在家乡的太平山上安息!</i></b></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