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周末,秋浓,暖阳。为丰富自己的桥系列旅游内容,在好朋友、老领导、老同事,时任龙山乡教头胡主席的指导下,来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访游桃溪坑头</p> <p>坑头,古称桃溪,迄今已有114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朝广明(公元880年)年间,福建三山人潘逢辰由黄巢寇乱避难地安徽歙县黄墩始来婺源,定居桃溪(即坑头村),为潘氏始祖。桃溪的下游孔村、豸峰村由此繁衍。 村子四周青山环绕,林木葱茏,自然风光旖旎。源自于鹅峰山的9股溪流在村口汇聚成“桃溪”。由于溪流不大,俗称坑,又是源头,故称坑头,溪水迤逦穿村而过,清澈见底,36座半古桥架起整个村庄</p> <p>坑头,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村,在"十八里桃溪"的"源头","桃溪十景"风光旖旎,有诗为证:"石门孤月一轮冰,峭壁飞泉瀑布声。碧井曲池春水冽,金山万卷晓云轻。桃花流水松壝雪,岸柳垂阴芳桂荣。犹记河阳花县好,山门此景亦天成"</p> <p>上村进村口处,有座叫石壁弄亭,既是路亭、凉亭,也是一座小的廊桥,说得确切些一头是路亭 、凉亭,另一头则是廊桥。也是村里的“桃溪十景之一‘石门孤月’”。如今已被"四好公路"建设损毁,实为可惜</p> <p>在村中靠山的峭壁上,古时生长有一棵 五瓣金桂花树,年年花开飘香。在古代次特大洪水中,遭受惨重损伤。村民将树枝锯掉,树根重新埋入土中,后又长出新的桂花树枝,年年开出五瓣桂花,香飘弥远。而在此桂花树下首的一座石拱桥,被取名为“桂芳桥”,也是村中桃溪十景之一。</p> <p>这里不仅风光秀丽,更是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是婺源书乡引以为荣的教育传奇,当时朝廷建制史部、工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六部,管理国家,潘璜就先后担任过工部、吏部、户部、乒部四部尚书,在这里至今还流传这样一句话:"进士满街走,秀才多如狗",话虽糙,但反映的是坑头文风鼎盛,学而优则仕的辉煌历史⋯</p> <p>这里的10号民宅,就是当时潘璜读书的地方</p> <p>为了吊你的胃口,先看看坑头的"两绝":一是坑头老水酒一一好水酿好酒,桃溪的水酒,传说是吕洞宾掘泉而酿制的“老水酒”,大缸的水酒,浓浓的酒香,既有米酒的柔软,又有白酒的刚烈</p> <p>二是坑头冷水鱼,村民家,都有鱼塘,村民引用溪水入宅,成了“屋中水塘”,聚水聚财。流动的水质,深山的泉水,温度较低,鱼的生长较缓慢,所以桃溪的冷水鱼,味道特别鲜美!</p> <p>潘璜书屋中鸳鸯塘</p> <p>厚厚的青石板砌成的半亩塘</p> <p>全国罕见的八角塘(最近在荒废的屋基地里发掘)</p> <p>圆塘</p> <p>根老人介绍,坑头村早年间村内的桥多达76座,平均每2户就有一座桥。其中,石拱桥36座“半”是专为七品以上官员建造的,因为潘氏曾订下一条村规:凡族中各堂各房中出了一名七品以上官员的,可在村中溪流上架一座石拱桥,缘由“桥”与“轿”谐音,取“桥”多、“轿”多、官多的寓意。</p> <p>36座半桥的半桥就是半洞桥。相传清代坑头村有一富商,家中有的是钱,也想出资建一座石桥,给后人留点功德"便向村内族人提出。但他家祖上连一个秀才的功名也没有。而他却知书达礼,待人处世文明礼貌,还为村内公益事业办过不少好事,称得上是儒商。大家最后商定,选择村中小船坑坞股小坑溪水,让他建成半圆形卷洞桥,一边沿溪岸砌成直场,另半边砌成90%的孤形,即做成一边是直角,一边是半圆形石拱桥。并应允他,待将来他家子孙发迹,做官之日,再改建成圆形</p> <p>坑头一一中国传统古村落,是一处婺源旅游至今没有开发的处女地,这对婺源生态文化旅游来说是不完整的,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积淀,不逊于婺源其他古村落,如今农村四好公路直达村里,值得你到此一游。本文36座半桥介绍使用了子鱼的原创图文资料,深表感谢!</p> <p>最后参观了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点之一的豸峰成义堂一一潘氐支祠,重拾潘氐辉煌记忆</p> <p>一天走马观花,拍照看桥,驻足赏景,乐不思归,再次感谢胡主席热情指引,当地村委会潘书记详细讲解,龙山医院胡院长盛情款待!有朋真好!下次还来,细细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