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诗词曲赋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古代作品以它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学史、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文经典不能忘、不该忘,应该成为青少年们最美丽、最宝贵的民族记忆。青少年要抓住青春年华,多背一些诗词曲赋,多积累一些文史常识。</p> <p> 多背一些诗词曲赋会让青少年终生受益。中国古代文学含蓄蕴藉,讲究意境,读起来如沐春风,余味无穷,如果能多读、多背一些传统诗词,那么必然会养成温良恭俭让的优秀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少古典文学都是青年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了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自然会养成刚强勇毅的习惯。读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会懂得如何面对惨淡的人生。文学经典更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要让这些基因保持活力,就必须熟读熟记我们的文史典籍,必须让唐诗宋词的清风明月吹拂、照亮在神州大地。</p> <p> 我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学生了,即将步习阶段。想通过这次小学时代的最后一次秋游,结合小学时期学的童谣、歇后语等文化语言艺术,让我们再进一步认识一下什么是诗词曲赋。</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先说说什么是“赋”</span></p><p>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p><p>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江三村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山舞凤凰,接花言以带尤溪;水形龙蛇,下泮庄而贯义城。或自象山,或迄大荆。启朱水而开二宗,弹棉谱牒;并南山而纳三姓,畜牧躬耕。三五聚落,饶千丁以拓绪;八百春秋,驰万里之鸿名。</span></p> <p> 观乎溪流澄澈,群峦环绕;松竹清幽,翠壑绵延。一派平畴,风匀新绿;</p> <p>夹道瑶花,韵萦行阡。规筹秉兴荣之旨,践行于德政之先。于是筑路浚渠,培长岗以防洪;垦园建厂,造泵房而引泉。龙水南山,筑库多浇灌之便;法根植保,经营行集约之权。</p> <p>康居别墅,利清时之息养;护港木屋,供客旅以消闲。</p> <p>百卉园中,来赏奇花异木;湖心岛外,偶放排筏篷船。胜日优游,鸣禽与笑语相答。</p> <p>啸吟散逸,蛱蝶共鸥鹭联翩。彩耀佳人,</p> <p>牡丹盛也;香盈圃畦,蔬果鲜矣。</p> <p>乃采百合,逐醉蝶;踏风车,放纸鸢。动漫世界,锻身智之双益;生态乐园,凝心脑于一专。竹菊梅兰,四时妙赏;</p> <p>农工士商,百客摩肩。是则兴农基地,瑶葩荟萃;垂范群伦,淑誉骈联。</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若宣文化俗,每念光前裕后;尚义敷仁,辄推杰士高风。因思祖逖轻财,夙多奇志;希文善济,乃建殊功。自有贤者,岂乏名公。德超设庠,泽垂异代;贤章画策,惠及三农。建米情系桑梓,殊乡一德;小清力协礼堂,异业同功。是礼堂也,遐望则层楼叠榭,朗豁宽敞;入探则雕梁绣柱,富丽深宏。允会允宴,佳日人声沸沸;宣歌宣舞,鸥俦雅意雍雍。及乎扩广场,订规约;更陋习,变新容。农贸兴焉,慰群生之夙愿;民情洽焉,协九族以和衷。</span></p> <p> 赞曰:弘农榷市,卜地所厚。利生化俗,筹事无苟。蹈厉纾缓,民乃康阜。豫且安之,歌行畎亩。</p> <p> 接下来为大家谈论一下什么是“歇后语”</p><p>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p> <p>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p> <p>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是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p><p> 对了!世界第一架飞机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关于世界上最早的飞机到底是由谁发明各国尚存在争议,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p><p> 飞机是20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莱特兄弟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p><p> </p> <p> 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开启了人们征服蓝天历史。</p><p> 但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不是飞机的来历和发展而是与飞机有关的歇后语。</p> <p> 飞机打哆嗦――抖上天了</p><p> 飞机打飞机――空对空</p><p> 飞机打坦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p> <p> 飞机的屁股――尾巴翘上了天</p><p> 飞机的尾巴――翘得高</p><p> 飞机放屁――一溜烟</p> <p> 飞机翻跟飞――倒栽葱</p><p> 飞机过河――一晃而去</p><p> 飞机后面挂口袋――装疯(风)</p> <p> 飞机离跑道――远走高飞</p><p> 飞机里伸出个巴掌来――高手</p><p> 飞机上摆手――高招</p> <p> 飞机上唱大戏――高调</p><p> 飞机上打拳――高手</p><p> 飞机上打仗――放空炮</p> <p>飞机上吃烧鸡――这把骨头不知往哪扔</p><p>飞机上吹喇叭――高明(鸣)</p><p>飞机上打凉扇――高风亮节</p> <p> 飞机上的婚礼――空喜</p><p> 飞机上的客人――高贵</p><p> 飞机上钓鱼――差远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飞机上吊螃蟹――没处落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飞机上对歌――唱高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飞机上吊邮筒――高兴(信)</span></p> <p> 飞机上放大炮――空想(响)</p><p> 飞机上放风筝――出手高</p><p> 飞机上放广播――想(响)得远</p> <p> 飞机上放炮仗――天花乱坠</p><p> 飞机上挂电灯――高明</p><p> 飞机上挂粪桶――臭名远扬</p> <p> 飞机上挂剪刀――高才(裁)</p><p> 飞机上观天――目空一切</p><p> 飞机上过秤――高标准</p> <p> 飞机上军号响――声震远方</p><p> 飞机上开会――高谈阔论</p><p> 飞机上扭秧歌――载歌载舞</p> <p> 飞机上盘点――算得高</p><p> 飞机上沏茶――高水平(瓶)</p><p> 飞机上扔铃铛――落到哪里都响当当</p> <p> 飞机上生孩子――高产</p><p> 飞行员的降落伞――随机应变</p><p> 飞机上张网――捕风捉影</p> <p> 飞机上装话筒――空喊</p><p> 飞机上做梦――天晓得</p><p> 飞机钻云彩――腾云驾雾</p> <p> 飞机上扔石头――一落千丈</p><p> 飞机上扔炸弹――抬高自己,打击别人</p><p> 飞机上撒网――无限(线)上网</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童谣”</span></p><p> 童谣,汉语词汇,读音为tóng yáo。</p><p>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p> <p> 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p><p>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于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当然,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于成人的谣,只要是被儿童乐于接受或模仿、而活跃于儿童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童谣。童谣通常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p> <p> 我们今天秋游活动涉及了农耕实践、木工实践、瓦工实践等课程。当谈到木工、瓦工的祖师爷是谁时?</p><p> 那么我现在告诉大家:中华工匠祖师爷就是鲁班</p><p> 不必多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是木工、石工、泥瓦工及许许多多工匠的共同祖师爷,建筑业的鼻祖。成语“班门弄斧”足以说明后人对这位工艺大师的敬仰之情。为了纪念他,中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还被定名为“鲁班奖”。</p><p> 接下去我们用歌谣这种文学语言艺术的形式向大家展现一下匠工们的技能吧!</p> <p> “工匠歌”</p><p> 泥匠砖刀木匠斗,</p><p> 篾匠剑门石匠锤,</p><p> 铁匠钳子鞋匠钻,</p><p> 桶匠刨子漆匠油。</p> <p> “砖瓦老司歌”</p><p> 砖瓦老司有名气,</p><p> 踏透粘泥实细心。</p><p> 做起砖坯与瓦坯,</p><p> 滴水花檐做出名。</p><p> 楞筒瓦造亭阁用,</p><p> 脊背厚瓦防止风。</p><p> 搬入窑内填齐正,</p><p> 用落柴枝火力红。</p><p> 烧出砖瓦花色好,</p><p> 青砖白瓦万年牢。</p><p> </p> <p> “木匠歌”</p><p> 木匠师傅好把手,</p><p> 哪怕去修黄鹤楼。</p><p> 万岁王爷将你请,</p><p> 请到金殿换柱头。</p> <p> “木匠歌”</p><p> 春锣一打喜洋洋,</p><p> 拜望贵府一木匠。</p><p> 木匠师傅来端详,</p><p> 墨斗曲尺排两旁。</p><p> 马上弹琴琅琅响,</p><p> 凿对蛟龙配凤凰。</p><p> 雕的龙来龙显爪,</p><p> 雕的凤来凤朝阳。</p> <p> “拉大锯”</p><p> 拉大锯,扯大锯,</p><p> 姥姥家里唱大戏。</p><p> 接姑娘,请女婿,</p><p> 就是不让冬冬去。</p><p> 不让去,也得去,</p><p> 骑着小车赶上去。</p> <p> “拉大锯”</p><p> 拉大锯,扯大锯, </p><p> 姥姥门前看大戏。 </p><p> 你也去,我也去, </p><p> 大家一起去看戏。</p> <p> “木匠歌”</p><p> 叽咕喀 叽咕喀 , </p><p> 大木匠 解大树 ,</p><p> 小木匠 解小树 ,</p><p> 解出一碗碎米珠 ,煮煮粥。</p> <p> “解板匠歌”</p><p> 千匠万匠勿可学解匠,</p><p> 晴来解到山头上,</p><p> 落来解到街沿上。</p><p> 站起吊煞相,</p><p> 眠倒硬绷绷。</p> <p> “解板歌”</p><p> “星象”,解板匠。</p><p> 解到桥上好乘凉,</p><p> 解到桥下好卖糖。</p><p> 买块糖,好接娘;</p><p> 买个粽,接外公。</p><p> 外公眼睛痛,不食糯米粽,</p><p> 糖霜砂糖口里“格咙咚、格咙咚”。</p> <p> “叽咕解盖(锯)”</p><p> 叽咕解盖,磨刀切莱。</p><p> 切个菜株头,抛到瓦板背。</p><p> 老猫呔给来,小猫呔给开。</p> <p> “解锯歌”</p><p> 牵锯,解锯,油麻炒菜,</p><p> 吃一块,亢一块,</p><p> 亢在妹妹肚褡袋,老猫抓一去;</p><p> 妹妹无不吃,索索来,索索来。</p> <p> “油漆老司歌”</p><p> 红黄黑白色用灵。</p><p> 黑色墨墨油黑地,</p><p> 淡绿深绿和靛青。</p><p> 桐油大底及水粉,</p><p> 银珠土珠和水银。</p><p> 金漆器具油出色,</p><p> 家生器皿油顶真。</p><p> 庭床箱橱画花鸟,</p><p> 画龙画虎画飞禽。</p><p> 画起船上船老大,</p><p> 画起山上斫柴人。</p><p> 画起织布妇人客,</p><p> 画起田间种田人。</p><p> 山水景致画清秀,</p><p> 还有画起古戏文。</p> <p> “车水歌(一)” </p><p> 旱冲纛起直苗苗,</p><p> 扶横架起像仙桥,</p><p> 四四十六个步柱轮轮转,</p><p> 木龙起水救青苗。</p> <p> “车车郎,车车水”</p><p> 车车郎,车车水,车条黄鱼两斤几;</p><p> 熬熬一小锅,斛斛一蚌壳。</p><p> </p><p> 车车郎,车车水,车到外婆格水缸里;</p><p> 大娘舅,小娘舅,勿用担水。</p><p> </p> <p> 最后我们谈一谈什么是“古诗词”?</p><p>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就中国文化而言,唐朝时流行写诗,如绝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律诗(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词,有很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元朝时著名的是曲(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调名。</p><p>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p><p>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p><p>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p> <p> 《和陶酬刘柴桑》</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代〕苏轼</span></p><p>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p><p>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p><p><br></p><p><br></p><p>【译文】</p><p> 红薯与紫芋的芽墙在围墙的四周。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夏天开放不与秋菊争霜。</p> <p> 《悯农(之一)》</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李绅</span></p><p>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p><p>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p><p><br></p><p>【译文】</p><p>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p><p>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p> <p> 《悯农(之二)》</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唐〕李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p><p>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br></p><p>【译文】</p><p>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p><p>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p><p><br></p> <p> 《稻田》</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唐〕韦庄</span></p><p>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䎬稏肥。</p><p>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p><p><br></p><p>【译文】</p><p> 碧绿的池水涟漪满前陂,极目远望无边的稻田肥。</p><p> 更有那白鹭千点观不尽,穿过云烟来向这画中飞。</p> <p>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范成大</span></p><p>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p><p>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p><p><br></p><p>【译文】</p><p> 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p><p>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p> <p>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p><p>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p> <p> 当老师向在座的同学提出能否背得出有关于《儿童》方面的古诗时,我们大多数同学举手争着背诵古诗呢!</p><p> </p> <p> 《宿新市徐公店 》</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宋〕杨万里</span></p><p>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p><p>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p><p><br></p><p>【译文】</p><p>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着一条直通远处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花瓣已经凋落,但是新芽还无法撑起树荫。孩童们急忙奔走追逐着那黄色的蝴蝶,哪成想那黄蝶一飞进黄灿灿的油菜花丛里就不见踪影,无处可寻了。</p> <p> 《村居 》</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清〕高鼎</span></p><p>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p><p>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p><p><br></p><p>【译文】</p><p>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p> <p> 《清平乐·村居》</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辛弃疾</span></p><p>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p><p>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p><p><br></p><p>【译文】</p><p>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绿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莲蓬。</p><p> 此词以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流露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p> <p> 《观游鱼 》</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唐〕白居易</span></p><p>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p><p>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p><p><br></p><p>【译文】</p><p>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p> <p> 《舟过安仁》</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杨万里</span></p><p>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p><p>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p><p><br></p><p>【译文】</p><p>一只小小的渔船之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将撑船的竹竿收了起来,江船停了下来,坐在船上。还在奇怪为什么明明没有雨,他们却要将伞撑开,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要借风使力来推动小船。</p> <p> 《回乡偶书》</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贺之章</span></p><p>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p><p>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br></p><p>【译文】</p><p>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p> <p> 这次秋游活动的背景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p> <p>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10月26日,临师附小五年级段上江百花园秋游活动,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寓学于乐,得到了知识和快乐。</p> <p> 这次秋游活动目的是让附小学子在现代喧嚣环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回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闲情,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那份悲壮与豪迈,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份亡国悲情。</p><p> 让我们卸下所有的包袱,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聆听最纯净的声音……我爱记诗词。</p><p> 通过这次秋游活动,可以加强校园文化传播,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提高临师附小学风的建设添砖加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