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4月28日,重庆<br></div><div>头一年去桂林,尝到了旅游的乐趣,回来以后便预谋第二年的旅行。1985年4月下旬,我拿到了盼望已久的身份证,当准备出行的时候,单位请假成了障碍,为了行万里路,只好毅然决然地辞了职,出行日期也就被拖到了4月底。<br>我辞职当天就去朝天门买了船票,考虑到没了工作,只好买了最低级别的舱位……三峡,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br>1985年4月28日,早早的,非常早的吃过早饭,我背上行囊去1公里外的天星桥坐公交车。记得当时天已经大亮,在公路上刚走几步,一辆大卡车停我身旁,司机探出头问向阳隧道怎么走?我急中生智,说我也要去那边。司机也很慷慨,叫我上了卡车。这一路过去,有10多公里,节约两毛钱车费不说,还得到近半个小时的充裕时间。出门就有这么好的运气,这趟旅行使我宽心许多。计划中的半个多月行程,加上包里花了100多元买的新相机,整天都是忐忑的心。<br>我在牛角沱告别了好心的司机,走了一小段路,在上清寺坐上了去朝天门的401路电车。电车一贯是最慢的现代交通工具,拖拖拉拉差不多半个小时才到朝天门,还好搭车节约了时间,否则,上船的过程就有点惊险了。30多年虽然可以说弹指一挥间,但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如果要我真回忆,肯定忘记是几号码头上的船了,还好保存了船票,也由此想起自己是快步走下三号码头上了江渝10号轮。<br></div> 时间虽然很紧,还是在码头给家里寄了张明信片。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序曲——祖国晨曲,应该是明信片的第一张,但编号是2,可能是算上了封面。1984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1300多名创作人员、演员和工作人员参与了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创作演出。《中国革命之歌》共有29段歌舞,场面宏伟壮观,现已很少有人提起这次演出了。<br>我上船在走道上交出船票换了牌,去了最底层的五等舱位。放好行李,差不多就是8点钟的开船时间,十多张床的舱里,已经站满了人。<br>我找到自己的铺位,跟旁边的人说,今天好险,差点就赶不上轮船了。那人说,客轮可以提前一天上船的,只是要付住宿费。我大声说,还有这样的好事,真是不出门啥都不知道。1987年去广州,我就是在头一天傍晚,不慌不忙地住在了船上。<br> 这里还找到一封在武汉写的家书,信里说:“我于28日上午7点半到达朝天门码头,7点50分排队上了船,服务员把我安排在两个英国人的对面,睡中层,并靠着船舱门,而门被锁上了,这下就安全多了。”至于我是怎么知道两个老外是英国人,完全记不起来了,也许根本就是瞎猜的吧。 这次出行有了自己的相机, 华云(华蓥)135相机,四川红光仪器厂的试制产品,现在都还可以使用,军工出来的就是不错。这样,就可以照一些风景照片了。 红光厂始建于1965年,代号国营348厂,厂区位于华蓥市禄市镇的山谷中,依山而建,是一座功能齐备的军工城,生产火炮瞄准设备。军转民后,红光厂曾生产华蓥牌35毫米电影机,还有就是这款带内测光的华蓥AE型135相机。 这是我保存的黑白胶卷盒,里面还有洗过的胶片,当时的价格是2.50元一个。上海感光胶片厂出品,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135型,GB21º,24×36mm36张。上海感光胶片厂,创建于1958年,1980年该厂试制的高快显Ⅱ型彩色胶卷在国内首先通过部级鉴定,投入了批量生产。1985年还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名字是申光彩色胶卷,当时是5元左右一个,成像效果跟日本的胶卷相比还是要差一点。 这是我保存的日本富士胶卷,当时是20元一个,相当于普通工人半月工资。我在上海的时候买过一个,实实在在的奢侈了一把,为了眼前多点色彩,今后的生活到时再说。冲这个富士胶卷大概是5元,洗相片5寸的是1元吧。现在,美国的柯达公司已死,富士胶片公司还活着。 离开朝天门码头,迫不及待的在船沿边照了一张,看起来意气风发、心情不错。船上风大,衣服穿得不少,这是父亲的工作服,经得起拉扯也耐脏,还不招贼。<br><br>4月28日,万州<br>5月2日上午10点写的家信,信里说:“江渝10号轮很不错,每天上午、下午及晚上都要放电视录像,三毛钱一场,我看过三场。船上每天还举行二小时舞会,当然这与我无关了。船上的饮食还便宜,一天不超过二元。……船于28日晚8点在万县码头靠岸,29日凌晨二点起航。靠岸后,我就与大学生一起上了码头,随后交了两张明信片,买了九个鸡蛋一块钱(应该是熟的吧)。这里的竹席可以叠成一小块,竹椅只有十七八元一对。船于29日上午7时到了奉节,这样就进入了美丽的三峡,我看见了神女峰。”信里提到的大学生,是云南昆明工学院去武汉实习的。<br> 这是在万县寄的明信片,编号3,庆祝北伐胜利提灯会(李谷一演出,时年40岁)。此段又名《黄鹤楼下的提灯会》,表现民众在武汉三镇黄鹤楼下庆祝北伐胜利,是一首载歌载舞大运动量歌曲。历史资料显示,黄鹤楼下提灯会刚刚举行不久,就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时间上看,我外公可能参与了这次提灯会,他当时是武汉黄埔军校的学生兵。外公在武汉的事,我是以后才知道的,所以,没有去参观两湖书院。1926年7月,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电请蒋介石在武汉设立分校。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邓演达为校长,顾孟余为党代表,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div><br>4月29日,奉节<br>我们的船于上午7时到了奉节,这样就进入了美丽的三峡。<br><br></div> 这是奉节码头,早上醒来出去就看到这个。<br> 这是奉节县城,中间的依斗门老门洞依稀可辨。 这是奉节码头的另外一个角度,为了把人框进去。 这是拍的纤夫拉船的栈道。瞿塘峡栈道,清光绪年间修建,全长65公里,历时三年完工。 这就是跟我们乘坐的江渝10号轮一样的客轮,当时没有洗印出来。 <div>这是对面开来的交通部“巴山号”客轮,估计是有眼缘给她来了一张背影照片(此图也是底片翻拍,当时觉得没啥用就懒得洗印,巴山轮2007年退役,现在网络上已经找不到尾部有“巴山”两字的客船图片了)。巴山轮三月份才首航,额定载客80人,以标准间为主,是一座移动的三星级宾馆。同年9月2日到7日,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跟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一起,在这艘船上召开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也叫“巴山轮会议”,其重要性堪比莫干山会议。会议讨论了当时热门的7个问题:中国经济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方法和步骤、价格问题、经济过热、改革与经济稳定、继续推进改革。<br></div><div>这次会议是在世界银行林重庚先生帮助下,相关机构打破常规,找到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等和中国学者一起来认识中国新经济。科尔奈教授把协调机制分为两类: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每种协调机制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具体形态。直接的行政协调(1A)、间接的行政协调(2A)、没有控制的市场协调(1B)和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2B)。这个简单的概念组合,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学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会议上,大多数学者同意2B应该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当时,中国的改革起点不是1A,而可能是半个1A。<br>另外,托宾和埃明格尔都认为,中国用信贷投放总额代替货币供应总量作为控制总需求膨胀的指标可能更为现实。这个会议以后,中国经济实质上进入了通货膨胀阶段。虽然1984年物价上涨幅度已达10%,但随后几年的物价变化更加明显。<br>会议期间,还曾经为一个词争论不休,这个词翻译过来是“宏观管理”,当时国家的提法是“宏观控制”,这显得太强了一点;另一个译法是“宏观调节”,显得太弱,后来决定把控制和调节合起来使用,就成了“宏观调控”,一直用到今天。<br></div> 翻拍这张照片,只是为了介绍背包,那个时候很流行的。另外,我手里的相机是谁的,一点印象也没有,昆明那大学生没有带相机。 这个就是夔门,又名瞿塘关,是古代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四川盆地从此进入三峡,你看这两岸高山凌江夹峙,水势波涛汹涌,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巫山十二峰的神女峰,轮船广播还专门提醒客人注意,并朗读了一些导游词。 船是下午到的巴东,这个信号塔让我想起了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该片讲述了电影厂的演员到长江客轮上深入生活,听到一个发生在三峡的异姓兄妹悲欢离合的故事。现在都还记得一句台词——信号塔永远在我心里。吴海燕跟丁嘉元主演。 这是什么码头的照片,对比了三峡几个小城的老图片,也没找到相似的,只好用排除法,猜测是秭归。我花了一个多小时得到了专注,也算用得其所吧。专注,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加强记忆力,还能延缓衰老,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进入老年,一定要找到引起自己专注的事,比如一些有兴趣的爱好。意念这个东西玄妙莫测,我曾经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思考过它,得到了一点意想不到的猜想。为此还写过一部叫《念头》的长篇小说,被书商改名为《平行秘境》,小说斗胆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来龙去脉,相当惊悚就权当瞎说吧。如果更进一步,我会这样想:超级意念粒子,时而比超对称粒子重几亿倍,时而空无质量。她由某个或者多个意念控制,由此形成了恒星,形成了星系。每个星系都有这些超级意念粒子,那就是吞噬者——黑洞。<br>虽然打麻将也是一种专注,但很难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腰酸背痛脖子硬,那就得不偿失了。<br> <div>这是葛洲坝船闸的照片,当时没有洗印放大,只找到一寸照片,手机翻拍就这样了。<br></div><div><br><div>4月30日——5月2日,武汉<br>4月30日下午4点正,船靠上武汉码头。<br></div></div> 我下船就在码头寄了一张明信片,两天没有音讯,怕家里着急。《中国革命之歌》系列,创业者之歌——海底焊花。解说词是:我们的石油兄弟,昨天征服了茫茫的大地,今天又驰骋在风涛万里的海洋。我国在 70 年代末,开发出水下局部排水二氧化碳保护半自动焊技术,步入同类水下焊接方法国际先进行列。 这个时间武汉的旅馆有点难找,花了1个小时才在小巷里找到一家小旅馆,1.30元的房费,环境可想而知,准备明日另行再找。<br>5月1日,这天一早出小巷时走错了路,来到了江汉大桥,干脆就先逛风景吧。我沿途走了龟山(向警予烈士墓)、武汉长江大桥、蛇山上的黄鹤楼和武昌起义纪念馆。下午2时多才回到汉口,待这时去找大一点的旅社,又是处处客满。无奈,只好再委屈一夜了。<br> 爬上龟山,就可以看到武汉长江大桥,二毛钱人民币的图案就出自这里。细心的读者还会看到左下角的帽子,是的,那就是替我照相的海军军官放在石头上的。 向警予(1895年9月4日~1928年5月1日),原名向俊贤。1920年5月,向警予和蔡和森结为革命伴侣。毛泽东说“她是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向警予墓原在月湖之畔,后迁至扁担山。1978年,为了纪念烈士英勇就义50周年,将墓移至此地重新修建。 下了龟山,走武汉长江大桥去蛇山,远处就是黄鹤楼。 走过大桥,离黄鹤楼近一些了。这时刚好有火车路过,引桥边来了好多看火车的人。 这里离黄鹤楼更近,估计在公园门口附近了。 武昌起义纪念馆在黄鹤楼旁边,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这种改值门票不多见,代表了通货膨胀的来临。<br> 武汉首义纪念馆前的孙中山像。 说到黄鹤楼,还有一张有趣的照片,当时我去那里的时候,黄鹤楼正在重修。“当初在黄鹤楼主楼东门的一块匾“浪下三吴”,是请吴丈蜀先生写的,挂了三个月左右,临到举行落成典礼前一个来月,市里主管该项工程的副市长……到工地做最后检查,当他看到吴老写的匾时,认为写得太差,像小孩写的,不能用,命工地负责人把匾取下来另找人写。于是这块匾就根本没有让真正的游客看到,更冤。吴老听说此事也是心里愤愤然,在多个场所都讲到这件往事。”(转网上陈金的贴子) 这张有浪下三吴的风景照片,估计是很难得的了。牌匾虽然挂了两个多月,但都是在封闭期,我也是偷偷摸摸进去,在石头上摆好相机自拍了一张,走的时候加拍了这张记录照片。一个月以后的6月11日,黄鹤楼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这是蛇山上的辛亥革命首义纪念碑,辛亥革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武汉的公交车票,还是有点特色的。 下午4点钟,我去码头购了明晚(5月2日)10点去九江(庐山)的船票,四等舱,4.90元。九个小时可到,也就是5月3日上午7点到九江。” 5月2日上午没有出门,就在旅馆写信。 中午退了房间,下午去街上闲逛,并寄了家信。吃过晚饭,去了码头,我很快上了船。 江汉绸布公司前身是武汉老字号悦新昌绸缎局。1951年,悦新昌与九大、荣康、鸿祥三家绸布店合并联营,并改名为“江汉绸布公司”。1955年后转为国营企业,店名又曾改为“武汉绸布商店”。 这是天桥上的另一边,武汉交电贸易中心。背后有灯箱广告,好像是什么收录机。<br><br> 5月3日,九江<br>5月2日10点去九江(庐山)的船票,四等舱,4.90元,票面价是4.80元,估计还有1毛附加费吧。5月3日上午7点到了九江,然后住进了浔江旅社,票面只有1元,好便宜,估计是轮船公司联营旅社。放好行李,出去买了第二天晚上去南京的船票,然后逛九江城,找到了第二天上庐山的车站,买了来回车票4元钱。这次在九江停留主要是冲着庐山去的,附近景点就只去了个烟水亭,没有去白鹿洞书院是个遗憾。 九江下船,照例给家里寄了张明信片,这是《中国革命之歌》第四号,占领南京,我过两天就要去看这个总统府了。 浔江旅社客房票面1元,好便宜,该是轮船公司联营旅社。 这是九江甘棠湖,远处就是烟水亭。 烟水亭,位于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唐人白居易始建亭湖中,取《琵琶行》里“别时茫茫江浸月”句,称“浸月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用“山头水色薄笼烟”诗句,名“烟水亭”。明末,重建烟水亭于浸月亭旧址。 5月4日,庐山<br>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太阳有些晒人了,公交专客开到大门口,全体都有下车去买了门票,那时还没有导游一说,都是自己动手。有了门票,汽车一直把我们送到山上的牯岭镇停车场。九江到庐山牯岭镇三十多公里,整个车程一个多小时,到了庐山还很早的感觉,我跟同车的两个小青年结伙,这样,就有了一些自己的照片。<br> 那个时候的门票是1元5角,现在听说是138元。 下了车,被忽悠着买了两个纪念章,还有一顶帽子,多少钱忘记了。为了携带方便,我把两个纪念章都别在了帽子上。 这张照片,可看到我帽子上的三个白点?敢站这位置好像不恐高嘛,现在怎么就恐高了呢。那时胆子也大一些,跑那么远,也不怕陌生同伴把相机给拿跑了。 这是在庐山仙人洞外面,石背上有"豁然贯通"石刻,石侧刻有"纵览云飞"4字。在此可观"乱云飞渡"的云景奇观。毛泽东主席1961年在这里题诗有,“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乃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是仙人洞门口,因为底片不清晰没有洗印,现在用手机翻拍出来,别有一番意境吧。 古钟下那位小女子,是跟她父亲一道来爬山的,几次路遇,只是多望了一眼。我同伴帮我拍照,她好像也在关注我,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庐山御碑亭,座落在牯岭西南的锦绣峰顶白鹿升仙台上,建于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至今已有600多年了。照片里的御制二字已经看不清,外联是“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 游玩庐山,也没有忘记同家人分享。下午回到牯岭镇,寄了张明信片回家。 龙首崖,跟明信片相同的风景照片。这是现在翻拍的,剪裁有问题。 龙首崖,也叫舍身崖,这里换个角度,看起就不一样了,平台大了许多。 <div>这是庐山黄龙潭,现在都还记得清幽凉爽,水也很洁净。遗憾的是黄龙潭附近的三宝树,没有留下影像。古寺,老树,昏鸦,这境界,成佛一定事半功倍。我们中午吃的是自带干粮,在黄龙寺简单解决午饭,就决定回去停车场。慢慢走到牯岭镇上,很有些累,附近的人文景点一处都没有去。4点钟,我们坐车回了九江城。<br></div><div>当时因为年轻,对人文景观不太在意。庐山会议旧址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正好在1985年开放,我去的时候是5月初,应该已经接待游客了。宋美龄的美庐别墅,白鹿洞书院等肯定也是开放了的。根据2013年的消息,“美庐别墅”收费25元,“庐山会议旧址”收费50元。刚才在网上查到,1985年5月1日,美庐别墅正式对外开放,我是完美错过了。毛主席1959年、1961年跟1970年三次庐山会议,都住在美庐别墅。<br></div> 一早去买4日晚上到南京的船票,竟然只有散席了,失望中旁边有人说,船上可以租席子。我想九江不好玩,不用多呆一天吧。这个天在甲板上躺着也不赖,况且散席还能节约点开支。 九江港务局估计是缺油,船票上的油墨太淡,现在看起没有上船时间,只记得大概是晚上9点左右上的船,以后就是提着行李拖着席子在甲板上闲逛。当时九江到南京主要是水道,现在听说九江到南京的客运2003年就停运了,真是变化大呀。我是什么时间到的南京呢,虽然是快船估计也是快中午了吧,只记得没有在船上吃午饭。<br> 我当时买的南京市交通旅游图,1984年3月第3次印刷,定价,2毛。 下了船,我买了一张地图,然后按图索骥直奔国民党国民政府旧址。这旧址是江苏省政府,进不去,只好在门口照了张像。图片上认识的国民政府大门,亲眼见到以后很是失望,觉得太小。然后找旅社,在省政府旁边的珠江路大纱巷旅社住了下来,1.40元,多便宜的。 <div>在房间里写了一张明信片,然后去火车站买车票。<br></div><br> 南京火车站,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这张明信片依然是中国革命之歌系列,三中全会那张,邮戳是火车站,8号到的重庆。<br>南京已经是大城市了,1.40元的集体旅社,不能忍受,第二天立马换了家国营旅馆,2.20元,还不错。可惜油墨还是不行,旅馆名称没有了。但有碑亭巷地址,查了一下,距国民政府旧址也只有几百米远。为啥不住火车站附近,一定是为了方便游览中山陵跟明孝陵,况且火车是9点半的,早上也不用急。<br> 这张发票的特色是把旅馆地址留在了上面。 6日一早去了中山陵。这是大门附近的牌坊,帽子不知道是谁的,记忆里真没这个东西。 这就是中山陵的陵墓,里面还有孙中山的卧像。 这是从陵墓上端朝下看的一张照片。多年前弟弟练习印照片,当时没有放大机,印的都是一寸规格,加上原片不好,翻拍出来就不清晰了。 参观完中山陵出来的路上认识了一位淮北矿务局的朋友,姓高,以后保持了长达十余年的通信。 在明孝陵大门口,我买了一盒雨花石,这是其中最好看的一颗。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幸运石,世界观赏石中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镇。 明孝陵是跟高姓朋友一起去的,门票是多少忘记了,估计要两毛钱吧,当时这个门票叫管理券,有点意思。 这是明孝陵的神兽道,主要路段是“石象路”与“翁仲路”,长约600米。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康熙皇帝御笔的石碑,“治隆唐宋”。康熙皇帝六次去明孝陵拜谒朱元璋,每次都是三跪九叩。除了真心尊敬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现在想来,也有笼络广大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目的。 明孝陵旁边不远是廖仲恺的墓,免费参观。瞻仰过廖仲恺墓,我要去火车站买火车票,就跟高友留了通讯方式分手了。 明孝陵到南京长江大桥,几乎横穿整个南京城,站在桥上已经是下午3点钟了。 小时候看过一部南京长江大桥的纪录片,真的站在大桥上,还是有些激动。 南京的公交车票,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两张粮票是在南京跟苏州两地没有用完,无意中留了下来。如果要纪念,一两就够了。 5月7-8日,苏州。南京到苏州就不远了,四个多小时车程。经过无锡的时候,列车广播里说为什么叫无锡呢,就是因为这里的锡被开采完了。 出苏州站已经接近下午2点,在附近简单吃了点东西,转身买了第二天到上海的火车票。<br> 这是当时买的苏州旅游图,1984年3月版,也是2毛钱。 苏州就这么两张公交车票,这种高分改低分的比较少见。 到苏州时间比较合适,直接就找到了一家满意的旅社,国营的江南旅社,2元钱。 <div>收拾妥当,已是下午3点钟,看了看地图决定直接去闻名天下的虎丘,只是虎丘塔年久失修不能上去了。虎丘门票那个时候1毛钱,现在是80元,淡季60元也有点小贵了。<br></div>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风景照比自己的身影更重要,后悔无用啊,时间如泼出去的水,再也回不来了。 这张是主角被某人挡住了,算不上专门的风景照。 虎丘游览完毕见时间还有一点点,回旅店的路上顺便把留园也观赏了。 留园门票看不到金额,最多就2毛吧,现在是55元。 这两张照片都是在留园拍的,如果不是查看了底片,后面这张还真不知道在哪个园林。留园门票现在是55元。 晚上写了一张明信片回家,用的是刚买的苏州明信片。 5月8日一早去了北寺塔跟狮子林。因为时间关系,著名的寒山寺没有去,还有盘门三景也没有去,留个遗憾吧。 狮子林的照片因为曝光不足,没有洗印出来。现在用手机翻拍,勉强可以看到一点内容。 <div>这个北寺塔的门票是无面值的,还是塑料片,已经考虑到涨价的因素了吧。</div> 上午简单跑了几个园子,看过就看过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几张在北寺塔拍的照片不错,因为曝光不足没洗印出来,整卷胶卷都有点问题。<br>我午饭以后去了火车站,当天下午4点多钟到了上海。只在苏州呆了整整一天,有点仓促。<br>(第二部分太长,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