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的美篇

青鸟

<p>焉支山环游记一一王少军</p> <p>1</p><p><br></p><p>世代生活在焉支山下,却一直未得窥全貌。虽说从山丹县境内的西北两侧去过多次了,但却总想着要环绕焉支山一周去看看,好有个整体的感受。前些时侯与朋友们相约,今日终于成行。</p><p><br></p><p>焉支山,又名燕支山、胭脂山,本地俗称大(dài代音)黄山(山中盛产大黄),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和永昌县边界。是河西走廊南北(祁连山和龙首山)山间的独立山体。山北麓是山丹县老军乡、陈户镇,西部为花寨子乡(已撤并至大马营镇),西南接大马营镇,南连山丹军马场,东面与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镇接壤。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4公里,总面积680平方公里。主峰毛帽山(磨磨山)高3978米。一般海拔2919米。</p> <p>2</p><p><br></p><p>早九时准时出发。按计划从焉支山西南环行至东北面再向西回还,完成此行。便从县城到李桥水库向东至山湾村,然后一路顺山边公路向南沿花寨子、楼庄、新泉、夹河、圈沟等村落行去。</p><p><br></p><p>沿焉支山向南,也即是沿山丹河①而行,在沿途的河道两边山顶上不时可见有烽燧,多高大完整,呈“口”或“凸”字状。山丹此类烽燧大多为汉明时产物,与北面的长城遥相呼应。几人登顶至前观赏了几座,多有碑记,为“国保”单位。但也有民国的,也有不知是何时所筑,不见任何碑记文字的,这便有待考证了。</p> <p>从焉支山周边的地名上看,西、南面因地接军马场和祁连山,地势开阔,水草丰美而多为历代驻军营寨和牧场,故而多以营、寨命之。如高寨子、马寨子、花寨子、宋家营、范营、大马营、二马营等等;而在东、北面,虽貌似荒凉戈壁,却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军事要津,地名则多为堡(铺)、驿称之。如十里堡、二十里堡、三十里堡、丰城堡、新河驿、硖口驿等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由此便可见一斑。</p><p><br></p><p>过大马营镇继续前行,军马一场路口向东至军马四场方向时,看到的焉支山是正南面,和北面的龙首山之南面一样,一派荒寂之态,与山中的茂密森林成天壤之别,没进到过此山里的人是绝对无法想象的。却有数条土路蜿蜒通向山里,山脚处依稀有房舍等物,应是牧羊人之居所,近前的坡地上也有羊群星布,山下的草场有围栏保护,长势不错,公路边的草丛中竟见几只花脸鸡(雉鸡)出没,令人惊喜。</p> <p>从军马一场岔路口至军马四场的这段公路因年久失修已堪比叙利亚战场了,坑洼遍布,路上的车辆远远看去都像是中了邪或是醉酒了一般,上下左右摇摆跳跃而行,难有走成直线的。</p><p><br></p><p>过了四场,到了永昌县境内,路立马像路了,黄白标识线也有了,大家把身上骨头零件归了位,唏嘘间很快到了新城子镇,却已近午后一时。这个山角下的小镇整洁宽敞,人虽不多,竟然有个大什字,四条街,六七个饭馆,令人意外。便每人吃了一碗卤肉炮仗(面食,形似炮仗),也许是饿了,大家都说不错,比军马一场的好吃。</p> <p>3</p><p><br></p><p>出了新城子,继续绕山而行。但由于众人都没来过,路段上又时有修建,便时而老路,时而新路,时而便道的艰难行进。而且有些地名与山丹的竟然相同,如南湾、夹河、潘庄、姚家寨等等,极易混淆乱脑,只好在不断的疑惑和四处张望中行驶。但心想只要以左侧的焉支山为圆心座标,大体方向总不会错的。也幸有导航提示,阴差阳错间,穿乡过村,几次怀疑又绕回去了,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终于在山峦沟壑间出现了一处村镇--红山窑镇。</p> <p>红山窑镇位于焉支山东端,永昌县西北部,镇东有红山一座,自古就有“黑”、“白”窑的传说,即煤窑和陶瓷窑,以取红山中陶土煤炭烧窑制陶而得名,已有千年的历史。曾经非常兴盛,此地早就有顺口溜说:“红山窑地方小,三座铺子五座窑”。</p><p><br></p><p>到村口即一眼望见路边山坡上数座赤红色圆椎状的窑址,现已被辟作“窑文化传习所”,原料成品废品生产器具等一应俱全,保持着原状,供人们观览之用。</p> <p>沿窑址登高而上,是一条蜿蜒小径,两边林木掩隐,不知去处,颇有点曲径通幽之味。也便信步而入一探究竟,看看是否真有禅房花木之所。</p><p><br></p><p>随小路转得几转,逶迤而上百余米,抬头只见一座庙宇迎面正对着我,静静地座落在那里。我顿时肃然,轻步至前,只见大门紧闭,两柱上有联:</p><p><br></p><p>德参天地道贯古今</p><p>祖述尧舜宪章文武</p><p><br></p><p>竟然是座孔庙!</p><p>原来这小小红山上的庙宇里竟然供奉着孔圣人,这让我颇有些意外。因为别说这穷乡僻壤,就是富庶繁华之地,现在也多为“娘娘庙”“财神庙”或“土地庙”“龙王庙”,而少有孔圣人一席之地了。本地乡民肯捐资100余万修建孔庙,这让我肃然起敬。</p> <p>进大成殿跪拜了祖师爷,退出来向山下一望,又是一惊。面前是一处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从镇政府前方与红山相接延伸,广场与红山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颇具气象,布局经营亦颇有些玄机讲究。顺阶而下,有山门(牌坊)一座,门楣上前后镌刻“济文宣风”“钟灵毓秀”匾额两块。再下为两层72级台阶,然后依次有人工湖、湖中亭、龙门桥而与道路成十字相通。</p> <p>再从与红山成中轴线相对的政府大楼一方来看,正对着大门的是一块约两米高、近十米长的巨石,颇有古代“照壁”②之相,石上刻有《红山赋》一首,词藻华丽,笔力遒劲。</p><p><br></p><p>石壁后为广场,两侧分列历史文化名人浮雕墙和植物廊,再前为十二生肖工艺围栏,广场四角各有一巨石压角,形状奇特,似有深意。</p> <p>此虽弹丸乡里,却崇文敬贤,静心耕读。没有广场舞的喧嚣,没有牌桌棋摊的吵闹,也没有闲汉醉鬼的招摇一一没有轻薄浮躁,只有行色匆匆神色凝重的路过。民风淳朴,颇有古意。</p><p><br></p><p>这一切,都像是有高人指点或本就有高人在此。看来这里地方虽小,且偏居山隅,但格局却不小,腹有诗书,胸有情怀,心可容下丘壑,眼能穿破迷雾,多有圈点之处。</p> <p>在窑址的对面,是一座土法酿酒厂,名曰“红山泓”,规模不大,但作坊、酒坛、车间等规整有序,还有“制陶馆”、“窑文化博物馆″等分列两旁,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厂区。但见酒旗飘飘,酒香弥漫,令人陶醉,想来味道应该不错。</p><p><br></p><p>今日美酒虽未沾唇,但此时此刻却已觉微醺,身心通泰,神清气爽,以为不虚此行也。</p> <p>4 </p><p><br></p><p>从红山窑向北,由村道土路至水泉子上312国道后向西一折,便是回程了。行不多远,已到山丹县界,这里来回走过无数次,就比较熟悉了。</p><p><br></p><p>可路过绣花庙(古称定羌庙)残址和路标时,却是疑惑又起,因为此地一直有两个问题我搞不清楚:一是此段公路(自永山公路山丹界向西至新河段)是长途司机们谈“路”色变的地方,是著名的“事故高发地”,被称为“公路百慕大"。出事司机们都说走得好好的,不知怎么稀里糊涂就翻了车,比较诡异。究其原因,有说是此处地下有强磁场作用造成的,还有说是由于这里有名无实,叫绣花庙却没有庙,压不住鬼神,所以四处游荡作怪所至。老司机们又说是这段路看似平坦宽敞,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实则一直在下坡且是大弯道,车速会越来越快,至觉察不对刹车时已是不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p> <p>二是这地名的来历。史志载:“(硖口营)东二十五里,有土阜,荒祠则定羌庙,甘凉分界也。”“定羌关帝庙,始建无所考。明隆庆五年重修。万历三十八年,平羌将军总兵官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榆阳张臣重修悬匾。”后清康熙二十五年又重修等等。遍寻史志资料,均无绣花庙之踪,供奉武圣关公倒是有据可查。亦有说是因纪念杨门女将西征作战时在此遗失一绣花鞋所建等等,均荒诞不经,不足为信,至今也不知这绣花庙之名究竟是由何而来。</p> <p>再往前行,路北面是北山(龙首山)和汉明长城,南面是焉支山,可见山下的座座烽燧不时闪过。这里自汉明时即有“五里一墩,十里一铺(堡),三十里一驿,百里一城”之说。“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和北面的长城构建起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山丹卫,领墩六十有九,守瞭军三百一十名。”(《甘镇志·兵防志》)谈论间,忽见不远处烽燧间似有座古城池残址,朋友说,那里就是阜昌堡遗址了。早听说过,但一直未亲临,便拐下公路,径直而去。</p> <p>5</p><p>阜昌堡,建于明代。虽然只是河西走廊上一个小小的驿站,但从残圮的废墟中还是可以看出,有方正的城廓,圆形的蓄水池(涝池),高大的烽燧,城东边是从焉支山流延而来的河道,南边是一条直通甘凉的古道。而在城廓中,还有一座高台,台阶下有卵石砌成的精致甬道,这似乎是一座庙宇的痕迹...周边到处都是破碎的瓦砾砖石,捡拾了几块仔细审视,发现有脊兽、动物、麒麟、花卉、缠枝纹、云水纹、植物等雕饰纹样和瓦当等等,都是非常精美,看来当年的规制还是不小的。</p><p><br></p><p>“阜昌堡,堡内居民自同治年间回匪扰乱,房屋烧毁,人已无几,均移居新河,此处已成荒地”(道光本《山丹县志》附录补遗)。曾经熙攘热闹的古道驿站,就这样在那场持续了10余年,死亡千万的同治陕甘回乱的杀戮中被夷为了平地。</p><p><br></p><p>而此时此地,一切都仿佛没有发生过,只有残存的角墩和烽燧,像一只只手臂伸向苍穹,在无声的呐喊呼号着...</p> <p>忽然想起来在山的那边,正与此相对的地方,新立有一座石碑,上刻"鸿飞冥冥"③四个篆体大字,不知是何人因何缘由在此刻立此石。虽是新立,但冥冥之中仿佛在对应昭示着什么,亦或者在预言或逃避着什么呢?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古老与现代,现实与梦幻,它的前世今生里,究竟还有多少神秘的密码没有被破译呢?</p> <p>时已黄昏,我站在这荒草齐身的废墟中,凝望着这条荒芜的沧桑古道,依稀间仿佛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人物--张骞、霍去病、狄青、杨广、陈子昂、岑参、王维、林则徐、左宗棠...依次在这焉支山下的甘凉古道上渐行渐远,湮灭在了苍茫的暮色之中… </p><p><br></p><p>2020.10于山丹</p> <p>注释:</p><p><br></p><p>①、山丹河:古称弱水。属于西北内陆河黑河最东的一条支流,上游为白石崖河,中游名马营河,下游称山丹河。</p><p>②、照壁:亦称“影壁”,由“隐避”而来。</p><p>③、鸿飞冥冥:汉语成语,意思是大雁飞向远空,猎人就无法获得它了;比喻远走避祸。出自汉·扬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p> <p>作者简介</p><p>王少军,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有诗文散见于报刊媒体和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