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庚子金秋,我有幸成为江苏省第三批苏陕教育协作交流的一员,来到了美丽的陕西省石泉县,开始为期半年的支教工作和生活。石泉位于陕南中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浩荡的汉江穿城而过。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文荟萃,是鬼谷子故里·金蚕之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秦巴人的勤劳智慧造就了这座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城。</p><p> </p> <p>九月二十一日,在当地教育局和所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们顺利开始了第一周的教学工作,我被安排在江南九年制学校教书法。中小学书法教学作为美术学科的一部分,目前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仍然处于薄弱位置,但由于我的来到,江南九年制学校领导在教室资源紧张的条件下,还专门腾出了书法专用教室,为此,我不敢懈怠,立即着手打造属于我和学生共同宝贵的阵地。</p><p><br></p><p> </p> <p>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块毛毡,先用透明胶带打底,再用双面胶粘合,备齐笔墨纸砚;将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画像扫描写真制作,在教室悬挂;把毛泽东、陶行知等先辈经典语录,先创作成各体书法作品,再托裱上墙;调试电教器材、布置黑板上范写磁板和画毡。一切都是紧锣密鼓……我尽力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浓浓的书香和墨香。</p> <p>我的教学任务是每周两个七年级班和一个小学四五年级社团班的毛笔书法课,每节课时间设置为一小时。制作临写范本、泡洗毛笔、调试墨汁、搜索教学图片制作PPT……这些都是我每天的日常。立学习常规、激发书写兴趣、培养书写习惯……这些都是我每一节课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效应和潜在的。毛笔书法,从零基础学习执笔开始,每周仅一次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后的练习,经历一个多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能书写基本笔画中的“横竖撇捺”,也实属不易。我总是鼓励自己,不着急、但不停止。也许六个月结束支教时,有部分孩子还不能写出像样的毛笔字,但其中一定有写得好的学生,他们对中国书法、对毛笔字书写也会有更多的认识。我会尽己所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对书法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也相信,多年以后孩子们的回忆中,一定会有一位来自江苏的书法老师,教他们如何书写,和他们一起走进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苏东坡……这些何尝不是我每一次备课·每一节课教学最大的意义所在。</p><p> </p><p> </p> <p>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学校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主阵地,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p> <p> 十月伊始,在学校分管对口扶贫领导的协调下,由对口帮扶老师陪同·我利用中午、晚上和双休日的时间,开始走进贫困学生家庭,和家长谈孩子的未来发展、聊孩子的营养餐制作;和学生交流学科学习的方法,谈经典阅读、谈每一天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为孩子们带去练习书法的文具、字帖、羽毛球拍、地球仪等,以表微薄之意。七年级一班的马老师告诉我,当他们班的李同学在得知一周以后我去家访时,孩子一周的学习状态变得更主动和积极了,特别是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次数明显多了。后来,我们同行四位老师乘了四十分钟的公交车,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才来到李同学位于曾溪镇一座大山半山腰的家中。李同学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临别前,我赠送了“自强不息”四字书法作品给他,并叮嘱他一定要努力把学习赶上去,争取将来走出大山,走到更广阔的世界。等工作后改善了生活,更好地照顾好双目失明的母亲,我一定在千里之外的江苏,等待他未来的好消息。</p> <p>去家访的途中</p> <p>给孩子们准备了礼物</p> <p>与孩子家长沟通交流</p> <p>曾溪镇群山环绕,上山路、一身汗,满是疲惫;下山行、步伐轻。微风夹着野菊花的香味,不远处农舍的鸡鸣声显得格外亲切和悦耳。</p><p> 当秦巴山的晨曦挥洒在通往江南九年制学校的一路公交车站台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而汉江夜色又起,寓所对面江边石壁上,“石泉十美”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朝出暮归,我继续迈步在石泉最美的滨江大道上。</p><p><br></p> <p>二0二0年十一月一日 陈赟(金坛区支教教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分作品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