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有百花争艳,夏有凉风习习,唯秋有沉淀之美。11月1日早上,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新时代精英学校,怀着期待之情,继续开启今天的学习,参加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采撷属于秋天的累累硕果。</p> <p> 今天上午给我们带来课例展示的是来自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的刘飞耀老师。</p> 课堂教学 课例引领 <p> 刘老师以他字正腔圆的磁性般的声音,还有他那演说家的风格,给南关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上了《江雪》这首诗。</p> <p> 首先,刘老师让学生不断朗读,让学生从两幅画中选择这首诗最恰当的配画,学生从声和形中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意境。</p> <p> 其次,刘老师通过补充柳宗元的生平事迹,使得整首诗的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也更饱满。</p> <p> 接着,刘老师让学生用许昌话试着读《江雪》,然后自己用宁波话读诗。在这种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样的读诗规律。</p> <p> 刘老师的这节课例展示,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给学生即使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倍受鼓舞。运用诵读式的方法展开诗歌教学,感悟诗歌情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p> 听见另一种可能 <p> 在进行了简短的休息之后,刘老师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听见另一种可能—诵读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p><p> 刘老师从“什么是诵读”“为什么要诵读”“怎样诵读”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p> <p> 一、什么是诵读</p> <p> 刘老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向大家分享了朗读、诵读和吟诵的区别。他特别指出,在这三者间,诵读更能使人加深对古诗词或文章的理解,它是一种符合汉语音律特质,融合语言信息,能传递言外之意的情韵朗读,它不单单是表演给别人看,而是自我的一种感受和体验,是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p> <p> 二、为什么要诵读</p> <p> 1.从语感的培养看</p> <p> 2.从解读的传统看</p> <p> 三、怎样来诵读</p> <p> 刘老师从四个层面来阐述怎样来诵读,以三位诗人写的三句相似的古诗为例着重给老师们分析了第一个层面:明晓汉语音韵特质。</p> <p> 最后的疑惑解答互动环节,针对老师们的提问,刘老师也做了详细周到的解答。</p> <p> “经典就是一读再读的作品。”而古诗以其特有的特点恰好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从音韵节律中解读文本,在诵读中演绎文字的魅力,使在座的教师顿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有趣、有味、有深度地教!</p> <p> 语文教学之路漫漫,刘老师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力量。“诗歌是转动语言的魔方”坚持诵读,经典文化必会慢慢地会渗透到我们的心里,从而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最后达到让经典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