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假如太任遭遇“巨婴”

吴涛说事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假如太任遭遇“巨婴”</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吴 涛</b></p> <p><b>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母亲教子的典故——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徐母大义、孔母授学、欧母画荻、陶母剪发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那么,太任教子的故事,您听说过吗?</b></p><p><b> 太任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平舆挚地古国最具美名的公主,后嫁与季历(王季),生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被称为“中国胎教第一人”。《史记》记载,太任怀孕时特别注意行事与所见,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用异味,可以说做到了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否则概不逾矩。她是中国最早的胎教施行者,所以周文王自出生后就非常聪明,能举一知十,人们都说这是由于太任胎教做得好的缘故,因此太任史称“天下第一贤母”。</b></p> <p><b>  在驻马店平舆县,我两“遇”太任,准确地说是两次瞻仰太任的塑像。先是在新舆大道旁、草河南边,太任公园里的太任胎教主题塑像是一尊坐像,石质,通体白色。仰望塑像,只见太任梳着整齐的发髻,身着宽袖裙袍,两手怀抱婴儿时的姬昌于胸前,目光庄重诚敬。后来,又在平舆上河城看到一尊高十几米的“太任教子”立像,更显高大威仪。这座塑像同样是白色石质,同样是整齐的发髻、宽袖的裙袍,同样是端庄的神情,不同的是左手单手抱着似乎长大一些的儿子姬昌,而小姬昌小手搂抱着母亲的脖颈。</b></p> <p><b>  仰望“太任教子”塑像,我目之所及慢慢地由实变虚,似乎看到太任怀抱的孩子慢慢变大、变大……变成了一个“巨婴”。我的思绪也穿越时光隧道,信马由缰地由3000多年前拉回当今现实,“社会巨婴”几个字在脑海里盘旋。</b></p><p><b> 巨婴,顾名思义,是指一个成年人虽然身体长大了,但心理年龄还如婴儿一般,潜意识中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被称为“社会巨婴”的一些人,通常好逸恶劳、心理脆弱、缺乏社会能力。他们心中只有“我”没有别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对家庭对社会没有贡献。</b></p><p><b> 有一些“巨婴”,一直保持一种“葛优躺”的姿势,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甚至把啃老当作理所当然,总是一味地向父母、向社会索取,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像尚未断奶的婴儿一般撒泼、哭闹,甚至殴打年迈的父母。</b></p> <p><b>  这种“巨婴”的例子在“朋友圈”里常常读到——</b></p><p><b> 在天津,一个“80后”的男青年为了结婚,逼着父母拿出所有的积蓄加上外借的30万元给他买房。又因为6万块钱的彩礼,逼死了母亲。事发当天,他的父亲依然在到处替他筹借彩礼钱。</b></p><p><b> 某地,66岁的黄大爷每月有8000多元的退休金,本可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不承想被他的“巨婴”儿子啃老,落得连一餐鸡肉都吃不起。</b></p><p><b> 一段视频显示:在上海,一位上了年纪的老阿姨当街被儿子按在地上。这个当儿子的竟然脱掉上衣,用力地朝妈妈的头部抽打,并将衣服甩在妈妈脸上,甚至还猖狂地拿了别人的扫帚要殴打妈妈。一个儿子,究竟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让他对自己瘦弱无力的妈妈下重手?原来,是这个儿子向母亲索要2万元钱还银行贷款,母亲说自己没钱,儿子便让她去向亲戚借,母亲不同意,他就直接动了手。面对自己儿子的拖拽、殴打,这位母亲只能无力且委屈地坐在马路边掩面而泣。这段视频,看得人毛骨悚然。</b></p><p><b>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不胜枚举,不忍卒举。</b></p> <p><b>  社会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巨婴”?我想,还是这些父母自己种下的恶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父母对孩子无底线地溺爱造成的。</b></p><p><b> 这些“巨婴”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懂得教育的方法,更不像太任那样进行“胎教”。孩子在完全被溺爱中长大,久而久之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习惯,长大后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伤害亲人、伤害身边的人,甚至危害社会。</b></p><p><b>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要让这一美好希望变为现实,则要付出科学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b></p><p><b> 同时应该知道,孩子不是小猫小狗,养孩子是门大学问,只有“养”显然远远不够。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勤说:“与其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不能事事越俎代庖。</b></p><p><b>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否则,如果孩子每走一步都搀着、扶着,或者递过去一根“拐杖”,就像砍断了孩子“能走路的脚”,怎能指望他长大后挑起工作的“大梁”,更勿谈成为社会的“脊梁”了……</b></p><p><b> “唉!你发什么愣呢?走啦!”同伴的召唤把我从遐想中拽回——哦!多亏太任没有遭遇“巨婴”,只是假如而已!如果太任真的遭遇“巨婴”,史上恐无周文王,更无“天下第一贤母”太任。</b></p> <p>本文原载于2020年10月30日《商丘日报. 梁苑》副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