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甘南大草原遍地开满金色的黄花,来一张小团队风姿。 <p>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1709年。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p><p><br></p><p>当我们来到这里已经下午五点,在这里计划一晚一早的拍摄。</p> <p>站在拉卜楞寺对面山头上俯瞰拉卜楞寺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p> 长年修行的她是否还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清晨拉卜楞寺转经的人络绎不绝 这么庞大历史悠久的寺院只能走马观花,未能深入参观了解再次留下遗憾。 <p>碌曲的侧岔石林在甘肃碌曲县城南52公里处的拉仁关乡则岔村,是一处由石杰岩组成的地貌景观。来到这里正是中午,我们吃完自带中餐后,向景区走去,这里集森林、草原、石林为一体,景区全长22公里,面积2万多公顷,中午阳光直射,加上要赶路至郎木寺,走了一半路就往返,留下几幅纪念照。</p> <p>来到马曲尕海,太阳即将西下,微弱的夕阳,强劲的晚风,匆匆留下尕海掠影。高远的尕海湖格外的寂静纯净,没有粉饰和雕琢,没有半点城市的喧哗,这里的一花一草,都是一尘不染的洁净。</p> <p>清晨去郎木寺的路上,一抹晨光洒落在山间格外醒目。</p> <p>郎木寺正处两省交界之处,在郎木寺沟里有两个隔河相望的寺庙:一座是四川的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另一座是甘肃的赛赤寺。一则在甘肃称金甘肃一则在四川故称银四川,金甘肃这边,香火浓郁,朝拜人不断。</p> 不知小房子有什么秘密,每个来朝拜的人都要围绕着转几圈 <p>这位藏族老人,在晨雾如香火弥漫中连续叩上百头,全身大汗淋漓,我们在旁为之感概,感动,这是一种什么力量?...</p> <p>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乡,腊子口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1935年9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离开俄界(今迭部县高吉村),沿白龙江东岸向腊子口前进。一军团第二师四团为先遣团,与国民党进行了殊死博战,终于17日凌晨3时左右,胜利攻破了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p> <p>我们每到一个景点阳光跟随着镜头,而到了腊子口大雨下个不停,乌云密布,苍天似乎随我们一起悼念牺牲的红军,大雨之下我们在腊子口纪念碑前免怀先烈。</p> <p>扎尕那山位于甘肃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 这里凌空入云,云雾缭绕, 山势奇峻、优美独特的风景,让我们感到如临仙境。在这里,所有的语言都苍白无力,唯有云白风清,心旷神怡,正如伟大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对迭部的评价:“迭部是如此令人惊叹,如果不把这绝佳的地方拍摄下来,我会感到是一种罪恶。”</p><p>晨雾缭绕,炊烟袅袅</p> <p>走出扎尕那开始向四川若尔盖大草原行驶...... </p> <p>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花湖经典的时间是在五六月份,湖畔五彩缤纷,湖水在蓝天白云辉映中犹如天空之镜。</p> <p>当你在花湖边眺望这碧玉湖水和尉蓝天空,我的国锦绣河山如此之美。</p> <p>九曲黄河第一湾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四川与甘肃之界河,型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p><p><br></p> 沿途不知名的湖泊色彩吸引着我们 <p>海拔4300米处,遍地星星点点野花吸引我们......大自然太美太美</p> 我们每天一个西瓜,在4300米海拔上分享。 <p>瓦切塔林距四川红原县城41公里,地处草原中心地带,红原至若尔盖县、松潘县的必经之地,海拔3454米。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相传: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征服了大小列国以后,从邻国向东,前往汉宫,来到瓦切地带,被两个妖魔挡住去路。于是,格萨尔王与两个妖魔展开激烈交战。并将两个妖魔击倒。为了使妖魔永世不得兴起,还唤来专治妖魔的乌龟天将,一大一小乌龟各压一个妖魔,变为两座小山包永居人间,因那山包好似两座帐篷。人们便对大的山包叫“瓦切”小的山包叫“瓦穷”,穷,其意为小,随着光阴流逝,渐渐人民将山包的名作为了今天的地名。</p> <p>月亮湾草原位于四川红原县内,在公路旁的小山岗上,我们看到美丽宽广的草原就像块柔软的绿色地毯铺在梦幻的大地上,清澈的河水在草原上划出一道道舒缓优美的弧线,恰似一轮弯弯的月亮,“月亮湾”也因此而得美名。</p> <p>色达(五明佛学院)对我的诱惑首先来之于图片,世界上竟然有这么一个在海拔4000米上的佛学院,上万喇嘛. 僧侣们聚集在这里,在清贫寂静的环境中苦读经书,修炼成佛。一个神秘又神奇地方吸引着我。</p> <p>清晨东方刚现鱼肚白,我们开始向山顶出发,4000米海拔上的行走,为了一览这神圣而气势浩瀚的地方。</p> 晨光中的佛学院 <p><br></p><p>查阅资料:</p><p><br></p><p>“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境内,海拔3700-4000米。于1980年创办,数年间从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在这个修行谷,连绵数公里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僧人和尼姑各半“谷”江山,常住修行者最多时有近4万人。1993年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 佛学院分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却需要13年,学员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立宗论和口头辩论考试及格的,学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师)的学位。佛学院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故也设汉经院,由堪布用汉语讲经。僧人虽来自不同地域,却都平和相处。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即使是兄妹亲属,彼此也不得互访。五明佛学院何为“五明”</p><p>一是“声明”,精通语言文字者为声明。[1] </p><p>二是“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p><p>三是“医方明”,明治病的各种医术。</p><p>四是“因明”,明鉴别、考定正邪真伪之理法。</p><p>五是“内明”,明自己修持的一切经藏、理法、宗旨,佛教以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为内明。……”</p><p>看来读通读完佛学院的学科一定是高材生。</p><p>初次到色达,其庞大的阵势让我目瞪口呆。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屋,这便是成千上万的喇嘛和尼姑们的宿舍,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来来往往,充满浓郁的佛教气氛。</p> <p>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对于死亡的处理一丧葬形式,便是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死亡观的折射。虽然有土葬,水葬,火葬等多种方式风行全世界,天葬却始终独现于雪域藏地。这就是游走青藏的游客为什么要去看天葬的理由。</p> <p>我带着不解的心情参观了色达天葬,从佛学院到天葬台大约20公里路,天葬台座落在四面环山朝阳避风的地方,此时天葬台天葬开始时,秃鹫们从山顶飞了下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了坡上,等待着天葬师下一步行动......</p> <p>为了尊重藏民风俗,天葬现场画面我不易宣染,把天葬简介予以阅读,理解其意义。</p> <p>在喇荣尸陀林管理处天葬简介与功德摘要上这样写着:“从佛教的观点看来,天葬已全然超越了风俗习惯的范畴,蕴涵了更高层次的精神理念和特殊意义,它不仅兼具供施双重含义,还因与三种基本我所(身体,受用,善根)中的自己身体有关而极具功德,所以玛吉拉准空行母说:以财以物积资上百次,不如以身积资一次胜。</p><p> 虽然大乘佛教强调,在尚未达到视自身如草木般无痛无受的境界之前,不赞成普通人活着时布施自己的身体,却并不遮止死后将身体献于鸟兽为食之举。</p><p> 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神识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为无用的皮囊,因此,死后将尸体畏食鹰鹫,一则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布施,积累善法资粮,二则可以减少鹰鹫对其它动物的攫食伤害,換取其他生命的生存机会,功德无量。三则因为鹰鹫群中有空行母的化身,若能请她们享用尸供,则堪称无上最胜供养。”</p> <p>以色达·五明佛学院为收尾篇,因这片尘世之外的神明地方,来到此地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心灵的释放,抛开世俗的浮躁沉静下来,你会领吾到人生短暂,珍惜当下,学着给自己制造简单的快乐和幸福,学会感恩,寡欲而知足。更何况头顶还有蔚蓝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p> <p>芳子拍摄于2015年7月,二次整理于2020年11月</p> <br><br><br><br><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