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排球巅峰期,常州人邹志华和苏州人袁伟民,这对上下铺兄弟分别执教中国男女排球队。</p><p> </p><p> 昨日凌晨,79岁的邹志华去世。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p><p> 八年前的第一场秋雨后,紫金山东麓南体公寓里,我与邹先生聊了满满一烟缸的时辰。时光掷如烟霞,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 </p><p><br></p><p> 1958年8月1日,两位应届高中毕业生:常州三中邹志华和苏州中学袁伟民,同乘一列火车去往省城。在南京体育学院“大圆圈”后面一间宿舍里,擅跳高的邹住上铺,擅投掷的袁在下铺。</p><p> 两人被南体选中,皆因田径水平不错,和排球不搭界。邹志华只是随高中老师去戚墅堰玩,才第一次摸过排球。但分班时,独具慧眼的教练张然把邹袁两人都截去了排球队。张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举动,将为若干年后中国排球的命运埋下怎样的伏笔。</p><p> 张然,军人出身,学者型教练,习惯军事化管理、激发式训练。他把男排安排在室外煤渣地上训练,夏天煤渣子烫得人脚都踩不上去,张教练就带着队员往煤渣上洒水降温。即便如此,队员脚上也全烫出水泡。</p><p> 不到两年,邹志华和袁伟民双双成为江苏队主力,4年后又同时入选国家男排。60年代初的中国男排队伍齐整,文化素质也高,除了邹和袁,队里还拥有祝嘉铭、邓若曾等日后的排球名将。</p><p> 1975年,回了江苏的邹志华成为江苏男排主教练。此后的江苏男排在全国省队中战绩一直不俗,联赛冠军、全运会冠军拿了个遍。</p><p><br></p><p> 1984年,邹志华接掌中国男排帅印。此时的袁伟民势头正劲,“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女排打出去了,男排怎么办?压力和责任可想而知。</p><p> 邹志华带队伍看重两点:技术过硬、打球动脑子。他把运动员分为三类:最低限度是能在场上照顾好自己,第二类是能在场上照应、呼应队友,最佳就是能临场应变、协调指挥。汪嘉伟就是这样。汪有个性,平时作派让部分老同志不满。但邹真心欣赏他:训练刻苦、场上有全局意识、打球肯动脑筋</p><p> 汪嘉伟是国内球员中第一个申请出国的。邹签字同意了:出去一则开阔眼界二来赚外汇,有啥不好?我相信只要国家需要,小汪会回来。果然,1986年亚运会时,汪嘉伟毫不犹豫归国效力了。</p><p> </p><p> 邹家是排球之家。妻子孙洪娴也是排球出身。国手孙玥、沈岚都是她弟子,沈岚后来还成了邹家儿媳。孙洪娴去世后,邹志华每天使用着印有他和爱妻合影的茶缸 </p><p> 上下铺兄弟相互撮合、互为红娘,是排球界都知道的佳话。袁伟民妻子郑沪英,也曾是排球女将,他们在天坛公园的第一次约会,就是邹巧妙安排的。</p><p><br></p><p> 选择了体育,我不后悔!当年在常州三中读书,一米八几的邹志华是班级学习委员。邹志华高中毕业时放弃了保送机会,选择了体育。一是因为家庭负担重,二也的确是喜欢体育。在他看来,读书和体育锻炼,并不矛盾。</p><p><br></p><p> 邹志华告诉我,他总怀念在常州三中读书时,那些生龙活虎的日子。</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