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礼记》有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气象万千,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人文历史,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吴文化即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地区太湖流域文化的主体根脉。然而其究竟是如何诞生,又一步步发展演变的?早期的吴文化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吴文化又发生了哪些异变?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这场讲座里得到了回答。</p><p><br></p><p>9月6日下午两点,吴中博物邀请到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教授吴恩培老师,为现场一百余名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吴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的主题讲座。吴老师生动、全面地讲述了自商周时期泰伯奔吴、吴文化诞生至吴国鼎盛、尚武好剑之风盛行、再到魏晋以降渐变为崇文重教的新风尚并影响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在现场讲座的同时,还通过微博和B站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约10万人次在线观看了本场讲座,取得了十分良好的传播效应。</p><p><br></p><p>吴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按照《史记》等文献记载,当是始于商朝末年,中原周族群的贵族泰伯、仲雍兄弟奔向东南荆蛮之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文化,与当地土著居民相结合,建立了“勾吴”国。“吴”之名自此始。结合考古发现,相关物质遗存的证据也与文献记载基本相合,都显示出吴文化存在着中原文化因素与本地文化因素相融合的现象。吴文化随着勾吴国的建立,便在这种交流融合中诞生了。其后,随着吴国的逐渐崛起壮大,到春秋中晚期,在吴王阖闾、夫差、名臣良将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成为一时霸主,达到了国势发展的鼎峰。与之相适应的,这一时期的吴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是一种尚武善战、好剑轻死的集体心理,是一种豪放雄浑充满英雄气概的时代风貌。虽然吴国盛极而亡,但这种集体的文化传统并没有改变,以至秦末项梁项羽叔侄自吴中起兵反秦时,十分容易的便征召到了八千骁勇善战的子弟兵,成为西楚霸王征战天下的核心力量。</p><p><br></p><p>然而,吴文化的这种尚武的传统终究随着时代大格局的剧烈变化而改变了。在两晋之际,随着北方中原地区烽烟四起,中原王朝权力核心遂向远离硝烟的江南地区转移,史称“永嘉南渡”。江南地区太湖流域由传统的僻远荒蛮之地,遽然成了“天子脚下”,成了最需要淳朴民风来维系社会安定的地方,且南渡的世家大族们,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血液。这些都促使着吴地的文化风貌由“尚武”转向“崇文”,由“好剑”变成“重教”,从而实现了吴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转型。此后,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江南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积累,吴地文风日盛,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全国性的文化中心之一,诞生了无比多的科举状元和现代科学院士。厚重绵长的吴文化正是如此诞生和发展的,并深深的影响着吴地社会新时代的发展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