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来丽江旅游,单是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虎跳峡这些高大上的著名景点就会满满占据行程,很多小而美的景点自然难于被安排在线路中。在丽江以西约50公里,有一座质朴的纳西小镇,虽不是什么著名景点,却能让你在游完那些大景后将澎湃的心境回归恬静,它就是长江第一湾旁的石鼓镇。</p> <p>石鼓镇位于丽江以西的金沙江畔。从图中可以看出,自北向南流向的金沙江从这里拐了一个V字型大弯转向东北,石鼓镇就在V字的下尖位置。旁边的G214国道北通香格里拉,南可达大理。</p> <p>来石鼓的路上,有相当长的一段是沿江边行驶。沿途地势平稳、水流平缓,非常利于渡江。因此小镇在历史上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一直是兵家必“经”之地。据介绍,石鼓经历过以下几个历史事件:</p><p>1. 五月渡泸: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平定南方叛乱,以稳定蜀国大后方,“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自《前出师表》),在此设立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无字石碑,小镇也因此得名。不过这是只传说,并没有文字记载,也无法考证。</p><p>2. 元跨革囊:南宋末年,北方的金和西夏早已为蒙古所灭,长江以北均被蒙古人所占领,只剩南宋王朝苟延残喘。蒙哥汗谋划先行攻取大理国(就是天龙八部中段誉所在的国家),以对南宋形成合围之势。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进攻云南,以牛羊皮囊作为渡江工具,从石鼓一带渡过金沙江,称为“元跨革囊”。之后蒙古大军占领丽江东部,进而灭亡了大理段氏政权。</p><p><br></p> <p>有趣的是,为纪念抗藏胜利,人们在诸葛亮立的石鼓碑上刻了记功文字,这就更圆了石鼓的传说。如今这座石碑依然矗立在江边的石鼓亭中。</p> <p>红军长征过丽江:</p><p>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占领丽江后,分兵两路奔赴石鼓镇抢渡金沙江。在石鼓镇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五个主要渡口上,以28个船工、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经过4天3夜,将二、六军团1.8万人全部渡完,将追敌远远甩在了金沙江对岸。当地于1977年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1999年增建了红军渡江青铜雕像“金沙水暖”,2008年建成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三座建筑物,三位一体,位于镇尾的坡头上,是石鼓的必游景点。</p> <p>临江的这座牌楼是石鼓镇的地标建筑,牌楼里面有停车场。实际上镇子主体位于对面的山坡上。为什么不是在公路边呢?道理很简单,防汛的考虑呗。下面的公路地势平缓,一旦江水上涨,肯定就被淹了。</p> <p>从观景平台俯瞰石鼓,全镇风光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纳西屋顶连绵不绝,景象蔚为壮观。</p> <p>榨油坊</p><p>要从这小胡同中爬百余米的石阶才能上到镇中。胡同两侧满是特色鲜明的民居。慢悠悠地走在石板街上,仿佛即将进入静谧的世外桃源。</p><p>镇里少有类似丽江古城那种出租店铺,也没有喧嚣的客流,甚至几乎没有游客,除了我们 —— 好像来石鼓旅游的人都这么说,哈哈……</p> <p>当地特色的辣椒饼,本地辣椒压制而成。当然不能直接吃,是回家炒菜做饭的佐料。</p> <p>长江的上游名为金沙江,也就是这个湾所在的河段,据说是因为江中沙土呈金黄色而得名。当然了,这其实就是说,自古以来金沙江的江水都比较浑浊。这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落差太大,水流太过湍急,只能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向下游流去。到了下游河水逐渐平缓,泥沙慢慢沉积下来,也就变得清澈一些了。我国的河流大多都是自西向东而流,大多也都因落差太大,导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很难解决。</p><p>所以我们在“万里长江第一湾”所看到的长江水也一直都是如此的浑浊,不可能有清澈见底的时候。当然,清澈有清澈的透美,浑浊亦有浑浊的特色,金沙江当然得有金沙。</p> <p>曾有资料记载、金沙江的名称以金沙江流域盛产黃金而得名。其中又以江的上游缊藏丰富金矿资源而出名,解放前石鼓段的沙滩经常被大量的釆沙淘金者占据,使河床遭到了无序毀坏,当每年雨季來临时,漲高了的泛烂洪灾冲毁两岸大量农田。直至解放后当地政府才慢慢制止了这种釆沙淘金作业。沿岸还载种了好多的柳树林。使得两岸生态得以慢慢恢復。如今的石鼓金沙江段的沙滩特别好看,在夕阳印照下闪闪发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