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徐才友君、字独行,号桃花村人,又号望月楼主,乡野苦翁。上海宝山人,民革党员、教师为业,世居大场,学艺三十五载。</p> <p class="ql-block">🔺、徐才友老师为我精心篆刻的二方姓名章及书斋章。</p> <p>🔺徐才友老师近年主编的名家印存精粹集</p> <p>🔺徐才友老师近年主编的名家印存精粹集</p> <p>🔺徐才友老师近期作品(一)</p> <p>🔺徐才友老师近期作品(二)</p> <p>🔺徐才友老师近期作品(三)</p> <p>读中学时,他忙里偷闲到县文化馆进修过绘画。1977年恢复高考,徐才友考上安亭师范,毕业后重返故里执教。</p> <p>徐才友喜爱买书,爱书成癖。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刻一个藏书章倒是挺不错的。于是马上动手,尝试着吃他治印生涯的“第一只螃蟹”——篆刻处女作终于在他那满是刀伤的手中诞生了,徐才友也开始了在篆刻艺术的漫长跋涉。</p> <p>生来羸弱,看似不拘小节,而一旦操起刻刀,进入篆刻世界,就心无旁骛,挥洒自如。</p> <p>在我国传统艺术领域之中,篆刻具有独特的地位。篆刻就其表现形式上看,可以说是一种微观艺术。它小如豆黍、大不逾尺。在这方寸之间,却足以寄托情思,抒发情感,概括地再现自然与生活中种种美的意象。一方上乘篆刻作品,蕴涵着作者的文字学、书法、文学等诸多方面的学养。</p> <p>印章艺术自明代中期进入以石代铜之后,石材进入篆刻领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大批文人书画家与篆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明清流派的篆刻艺术高峰。</p> <p>早年曾参加过篆刻函授班,得到韩天衡、童衍方等名家点拨,埋头印学已近30余个寒暑,其篆刻作品有宏约深美、得意忘象之功。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成了他毕生的追求。近10余年来,只要稍加注意,沪上各大报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篆刻新作。</p> <p>篆刻讲究“三法”,即书法、章法、刀法。可谓博大精深,一言难尽。清代陈链《印说》言:刻朱文须流利,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落手处要大胆,令如壮士舞剑;收拾处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针。</p> <p>他刻印宗先秦,熔汉魏六朝、砖瓦文字于一炉,并在秦汉明清流派基础上脱颖而出。他以“家摹人范、以汉为师” </p> <p>配篆过程中,为获得变化统一的效果而对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化处理,包括线条的方圆、长短、曲直的变化,笔画、结构的挪动、增、减都合乎“六书”的原则和篆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也即前人所谓“字有渊源” 、“变有依傍”。</p> <p>他刻苦攻读“三堂”(即赖古堂、学山堂、飞鸿堂印谱〕,得之真谛。言情于点画之中,达到物我两忘、妙趣天成之境界。即吸收前人之精华,又不失自己之特点,流露出一种独特之神韵。</p> <p>他刻的印章,工整稳健,挺拔秀润,古朴苍劲;白文印圆劲中见苍朴,朱文印细劲中显平和。他十分喜爱陈巨来温文静雅的圆朱文印,在这方面花过相当精力,行家评价他的圆朱文印为“圆转流动,细边细文”,很得人们喜爱。</p> <p>从农家走来的草根篆刻家,如今已是一名文化人了。让他高兴的是,在他熏陶下,他那已读大三的女儿也在书画艺术上崭露头角。</p> <p>其篆刻作品和艺术传略入编《中国印谱》、《中国书法篆刻大全》、《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上海书画篆刻家名典》等典集。更可喜可贺的是在他游艺几十年之后,其劳心劳力所创作积累的篆刻作品终于结集出版,这对他而言可谓是事业有成,人生圆满。</p> <p>在这里,带您一起走进徐才友的印海世界,一起来欣赏、体会他的篆刻作品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艺术美感。</p> <p>以上大部分作品和文字摘自网络。</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谢谢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