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流年的自己

寒丹听雨

<p>  时间过得真快,好像就是一转眼的功夫,于是秋叶凋零,落木萧萧下了……当然春去春会回,就像花谢花又开一般,只不过时光荏苒,蹉跎岁月萎迤了记忆长河,于是久不动笔的我,想写给流年的自己了。</p> 年少时的梦想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因为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在村子里,再大点的,也依然在村子里,所以不知道应该有什么样的志向。那时最特别的愿望就是有什么机会去竹港(现在叫草庙)街上一趟。现在还记得,十岁那年,我一个人去竹港街(距村里四里多路的样子)上的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是捧着一捧塑料花一动不动傻傻笑的那种,这张照片应该还在我妈那,什么时候我还要回去找一下呢!</p> <p>  后来,在大队小学上,特别想有个运动会啊什么的,可以穿着白衬衫、蓝裤子去镇上小学一趟,看看城里的学校是啥样的。再后来,我和姐姐放假的时候会结伴去镇上的书店看看,书店里除了杂志之类的,还有那种挂在一排排线上的小人书,那个是可以让你稍微翻一下的,每次翻过小人书,再碰巧身上有钱可以带两本回去的话,那真是太兴奋了!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一个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是应该有奋斗目标的。从买小人书,到后来的大众电影杂志,甚至是再后来的《射雕英雄传》,在买这些杂七杂八的书上,爸爸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尽管那时他穿在里面的背心尽是小洞洞,袜子也是破的,但他很舍得让我们买,他从来不认为我们看这些杂七杂八的书是浪费。写到这,想起早逝的父亲,还是禁不住泪水奔涌,所以这一段赶紧结束,开启下一段。</p> 脑洞大开的年龄 <p class="ql-block">  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的家从村里搬到了镇上。随之我也转学到了镇中心小学,当时很不适应,但别无选择,一方面是家搬了,另一方面是再也不想在大队的学校上了(我妈那时在大队小学教数学,而且还教我数学,然后我还不喜欢数学,再然后我妈还老在课堂上挑我不会的提问我——这是我决绝离开大队小学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坚持适应镇上的小学生活,然后知道自己原来是可以成为一名好学生的,当然这个好就是成绩好,成绩好了那就哪哪都好了,指定是好学生了。</p> <p>  也就是这个时候,隐隐约约有了理想,觉得以后不应止于在镇中心小学上学。当然,以后也没有成就什么伟大的梦想,但是,这一年点燃了我的梦想,就是这一年,我参加了校敲鼓队、诗朗诵、小话剧演出、全镇作文大赛,甚至还一不小心当上了班干部,而之前,我在生产队小学或是后来的大队小学都是一天上了四节课后便急吼吼的拿着猪菜篮子和同伴一起去东大圩,以挑猪草为名聚众拿母子(一种小石子的玩法)、铲弯弯(那种蛤蜊壳子),玩得不亦乐乎。节假日除了去东边的蚕种场偷知青种的瓜果,还会抽出时间跟在大点的孩子后面去南边的水厂二村跟那边的佃伢子打架,当然我是后面的啦啦队。这颠倒黑白的比对,让我彻底醒悟了,人生原本可以这样。</p> 一个人的骑行 <p class="ql-block">  那时应该是初中,估计也有叛逆期的缘故,跟家里人容易来气。特别是一放暑假,在家呆的时间长了,难免跟家里人产生摩擦,一生气,我就不想理她们了,然后推出家里仅有的一辆二六自行车(已经旧得简洁得不成样子),骑上车,招呼也不带打的,然后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当然目的地只能是川东(川东距我家七、八里地,我的同学兼好朋友王慧住川东街上),其他地方我也不熟。其实,走在路上我已经不生气了,我很喜欢草庙往川东的那一路林荫道,特别是夏天,尽管骑得一身汗,但那个感觉很好,一路骑行,然后心情很好地到了王慧家。她家是两层的楼房,一般情况我跟她在楼上玩,或是交流点作业什么的,她妈妈是大队妇女主任,很忙,但中午会回来在楼下给我们做饭。一般下午四五点钟我就回程了,总不能一直呆人家里撒。等我慢悠悠的荡到家,爸妈已经把晚饭端到门口场上的桌子上了,于是我坐下喝粥,不提早上生气的事,他们也很淡定,同样不提,甚至都不问我去哪了,就什么事都没有,其乐融融吃晚饭。</p> <p>  昨晚我姐说起那时的事,笑说我那个时候就是人在家中,心在四方,想出去一点不带含糊的,早上生气出去的,但晚上晚饭上桌人又准时回来了。其实以现在人的思想也有纳闷的,怎么那么大的人骑车出门,而且是生气出走,爸妈就一点不担心,不应该满世界去追找么,特别是万一孩子想不开了怎么办,想想不后怕么!但再细想想,那个时候一户人家都有两三个孩子,忙生活都忙不过来,哪有这么多想法,爸爸妈妈和我们,大家相互都想得简单,活得简单,现在想起来真的就是活得自然极了。</p> 向往外面的世界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去了南方的一所专业学校,在那的几年接触了不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与事、书和物。也许那不是个多好的学校,但在我心里是最好的,她让我领略了小桥流水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更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知道“诗和远方”也是一种追求。那时候想毕业后去新疆、内蒙,一门心思想去支教,特别是看了老鬼的《血色黄昏》,真的,热血沸腾,其实书中描述的知青生活异常艰苦,但是喜欢,想出去吃苦,不想平淡的活过,这就是当时的想法,很有家国情怀,很有时代精神。毕业时,哪也没去成,我如期回到了现实中的家乡,诗还在,但肯定是远离了“远方”,分配工作时已经没有其他想法了,只求不在家所在的乡镇就成,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始终没有泯灭。如今,多少年过去了,那种不定期跳出固有生活圈子去走四方的想法依然还在。</p> 我有一个女儿 <p class="ql-block">  感恩生命的馈赠,让我有个满心欢喜的女儿,给我一次感知生命喜悦、感受成长历程的机会。从没有单纯的把王小咪作为女儿相处,从小到大,我们之间更多的是朋友。特别是随着王小咪的长大,思维、眼界和心胸的开阔,更多时候我是王小咪的迷粉,为此,王小咪经常提醒我“不要盲目崇拜”。</p> <p>  王小咪看起来潇洒自如,说走就走,其实内心对家人、对朋友、对同学温暖无比,关心无比。记得王小咪上高中时的一个周末的晚上,她在房间做作业,我想去看电影,王小咪让我找好朋友一起去,于是我在我房间打了一圈电话,结果闺蜜们不是在忙就是在陪小孩,就连我姐那晚也没空……过了一会,王小咪在她房间实在听不下去了,发出一声叹息:算了,还是我陪你去吧!于是,一点没有感到占用了王小咪的学习时间,欢天喜地地跟王小咪一起上街看电影了。其实我这个妈妈当得很不合格,好像都没有正正规规的引导过什么,只要王小咪不提学习的事,我坚决不提,正常给王小咪的提议是“要不要一起去街上吃个好吃的”或是“一起出去逛逛呢”,当然在遭到王小咪的严词拒绝后也就作罢。当然,只要是节假日且学习任务完成又没有其他的计划,王小咪还是很乐意跟她老妈一起出去逍遥的。王小咪经常说我是她学习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想想好像是有点。</p> <p>  如今,王小咪也到了我当年的那般年纪,正因为年轻过,就特别的理解这个年龄的她,一般如果她有什么想法,我肯定是积极支持。什么是年轻,就是年轻的时候有无数的可能,但如果你不去尝试那就没有一个可能。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出去多走走多看看,有想法就去做,不要总想成功或失败,给年轻的自己一次难得的经历、一个无悔的选择很重要。我们那个年代受条件所限,很多梦想只能就是梦想,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条件也不一样了,所以我特别的支持王小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走自己喜欢的路。</p> 后来的我们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是想当一名老师的,但长大后做了税务工作。并不是说自己有多热爱税务工作(事实上应该也是热爱了),但我所做的工作是我能胜任的、也是不排斥的,这似乎是让我满意的地方。其实我心里明白,这种喜欢或是满意,其实源于从业二十多年的一个温暖的集体,一帮特别投缘的朋友。因为一个温暖的集体,一个优秀的团体,我们每年会有机会去高等院校接受知识更新培训,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后来的我们”会相约报名同一个班次,在青春的校园再次成为学子,成为同学,一起演绎美好的校园时光。于是在认真听课学习之余,我们会在门口沙滩迎着金色夕阳剪影一幅、我们会在夜色码头凭栏远眺高歌一曲、我们会骑着单车走街串巷体味人间烟火、我们会小聚酒吧分析时事细品美文……真的,很幸运有这样一群人一起走过,相逢欣喜、相处随意,即便走过青葱还依然恍若少年。</p> <p>  近来大家都很忙,也很有收获。朋友中有人独行西藏回来说高反一点也不可怕,有人游罢大江大海再回到泳池比赛不拿第一也难,有人勇取运动项目第三说倘有第四人参加肯定不会参赛。我好像没有什么可以颂扬,唯一值得自豪的是我家泰迪王小宝三周岁了,聪明、伶俐、可爱,这应该是我三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于是,感慨于时光的荏苒,提笔,写下以上文字给流年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