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张闻天故居位于上海浦东祝桥镇邓三村。这里是张闻天人生的起点。</p> <p>张闻天故居1984年原貌。</p> <p>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诞生在这里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父亲张芹梅(1875——1942),母亲金甜花(1871——1933),生二子三女,张闻天为长子。</p> <p>张闻天父亲在儿子出生前请本村秀才张柱唐在隔扇上题写的四首古诗。</p><p>“无花无酒过清明,</p><p> 兴味萧然似野僧,</p><p> 昨日邻家乞新火,</p><p> 晓窗分与读书灯。”</p><p>“银烛秋光冷画屏,</p><p> 轻罗小扇扑流萤,</p><p> 天街夜色凉如水,</p><p> 卧看牵牛织女星。”</p><p> “淡月疏星绕建章,</p><p> 仙风吹下御炉香,</p><p> 侍臣鹄立通明殿,</p><p> 一朵红云捧玉皇。”</p><p>“ 酴醾香梦怯春寒,</p><p> 翠掩重门燕子闲,</p><p> 敲断玉釵红烛冷,</p><p> 计程应说到常山。”</p><p><br></p><p><br></p> <p>张闻天的名字也是柱唐先生起的,他用《诗经 .小雅 .鹤鸣》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意思,给孩子取名“应皋”(也写作“荫皋”),字“闻天”。</p> <p>张闻天出生居所,这是张闻天的卧室,是他出生的房间,也是和前妻卫月莲结婚时的房间。</p> <p>少年时期书房。</p> <p>青年时期卧室。</p> <p>故居客堂是张氏家族邀朋请友、聚会议事的地方。复原陈列有太师椅、茶几、长方供桌等实物,客堂正中挂有“孝友堂”匾额。</p><p>1918年张闻天的堂兄张武皋在南京师范读书时,认识了南通人陈楠,他是清末翰林出身,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武皋就请他题书张氏堂名,陈楠挥笔题写了“孝友堂”三字,意思是对朋友表示友爱,对其父母表示一片孝心。在堂名的左上角写有雨梅(武皋之父)仁兄,右下角是陈楠敬赠等字句,写好后请工制匾,挂在客堂正中。</p><p>现在的堂匾是复制的,“孝友堂”三字由周浦镇书法家唐炼百先生题书,堂匾由浦东新区文保所制作。</p> <p>张闻天赴美留学前在家中后院栽种了一株芭蕉。</p> <p>张闻天6岁读书,在北张家宅村东头的张家祠堂里,办有一所私塾,塾师就是秀才张柱唐。私塾里一共六七个学童,柱唐先生的儿子也在里面。闻天最小,生性好静,秀外慧中,学业上很快超过了比他年长的所有同窗。不到半年,就读熟了《百家姓》、《千字文》、由《幼学翰林》进到《论语》、《孟子》了。张柱唐高兴地跟人说:“应皋这样玲珑,将来恐怕不仅是进学得个秀才而已。”就在张闻天进私塾读书的前一年(1905年),清政府已经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取仕的制度,明令全国兴办学堂了。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家祠堂的私塾也应时改制,换上了“养正小学”的名字。</p><p>1910年,张闻天离家到康家宅的作新小学堂住校读书。</p> <p>张闻天1912年8月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15年夏高小毕业。他是中华民国建立后,南汇一高的第一届学生,也是这所学校的第十一届学生。图为当年他读书的地方。</p> <p>在“一高”上学,是寄宿生,吃住都在学校。入学头两年,上学或回家,都是坐木船或者步行。1914年11月起,上海——南汇之间有柴油机发动的小火轮逐日对开,途经祝家桥(离张家宅仅0.5公里),因此,张闻天上学或回家就可以搭乘这种轮船了。每次上学到祝家桥或邓家码头去乘船,都不要父亲送,父亲坚持要送,他就在田埂上坐下来坚持不走。</p> <p>当时他是个15岁的少年,但已经表现出他勤奋的特质,在20多个学生中,他的年纪最小,但功课出类拔萃。</p> <p>有学籍记录,其中张荫皋即张闻天。</p> <p>张闻天1917年9月考进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1919年9月,脱离学校到上海开始工读生活。7月赴日本,在日本进了一所私立的专教中国人学日文的学校,同时自学哲学及其它社会科学书籍。张闻天在日本勤奋读书,涉猎甚广。在东京认识了不少留学生,特别是与一些文学青年交往密切。在东京半年的生活和学习,使他萌生了对文学的爱好。1921年1月,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译介外国文学,8月,任中华书局“新文化丛书”编辑。</p> <p>1922年1月,长女维英出生。图为张闻天与友人汪馥泉(右)1922年春在上海的合影,汪手中的婴儿即维英。</p> <p>1922年8月,赴美国留学,在旧金山担任《大同报》编辑,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当旁听生。在美国一年零四个月(1922年8月——1923年12月),送国内发表的个人署名文章15篇,翻译论文2篇,文学著作5部,诗文3篇,回国后又创作并出版了以中美社会为背景的长篇小说1部,还发表了在美期间就已草就的剧本1部,共50多万字。2000年张闻天诞辰100周年时,辞书出版社发现了他一部25万字的译本手稿《西洋史大纲》,这是他回国后翻译的从美国带回来的著名美国作家房龙所著《人类的故事》的一部遗稿。这样,仅就目前收集到的他有关这次美国之旅的译著就达到70多万字。</p> <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张闻天从美国返回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在中华书局任编辑时,开始翻译美国通俗历史学家房龙的名著《人类的故事》,同年秋天译完全稿,改名为《西洋史大纲》。1925年初在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又对全稿作了润色,写就译序后投寄中华书局。同年春张闻天回到上海,参加了五卅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又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留学。译稿因未能及时出版,便一直存放在中华书局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中。198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前身即中华书局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文献时发现了此译稿,将之精心收藏起来,并作为馆藏的重要文物,在多次重大活动中展示。图为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将这部遗稿影印出版。</p> <p>张闻天认为由于书中亚洲的内容过于单薄,又存在许多错误,显然不能再按原著书名译作《人类的故事》,也不能再保留“佛陀与孔夫子”这一章节,为此他认为:“将书名改作《西洋史大纲》较为近於实际。”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批判精神。</p> <p>在第五十八章《解放运动》的末尾,他直接写入了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俄罗斯的成功,向读者昭示社会发展的新希望。</p> <p>张闻天据以翻译的房龙原著《人类的故事》。</p> <p>房龙原著的插图。</p> <p>由于张闻天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造诣,译笔精到而流畅,成为这部译本的一大特色。</p> <p>1925年10月,张闻天受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入“孙逸仙中国劳动者大学”(通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取俄文名“伊思美洛甫”。张闻天是由中共1925年冬指派到苏联留学的最早的学员之一。在苏联留学时间长达五年,其中有三年是在中山大学,最后两年转入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深造。这五年的学习和深造使他获得了理论上的提高。他的读书非常勤奋。1929年经张闻天翻译的在苏联出版的《法兰西内战》中译本,是迄今这本著作最早的中文译本。他在苏联红色教授学院学习期间完成的学年论文《哲学战线的当前分歧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任务》,至今保存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1931年2月中旬,张闻天从莫斯科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主编《红旗》、《斗争》,9月下旬,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图为红色教授张闻天。</p> <p>张闻天写于1931年6月的论文《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研究——评任曙君的“中国经济研究”》,有力地驳斥了托派断言中国社会已进入資本主义的谬论。文章最初发表在1931年8月神州国光社出版的《读书杂志》第1卷4、5期合刊上。刘梦云为张闻天笔名。</p> <p>张闻天1932年化名“歌特”发表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载“斗争”第30期。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文艺方面最早的系统反“左”文献。</p> <p>这是他在上海秘密工作时期的住处——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平和里27号。</p> <p>在白色恐怖下,张闻天在上海多次更换住所。这是他1932年住过的摩律斯新村。在这里安全隐匿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写出了两篇反对“左”倾错误的重要文章《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与《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p><p><br></p> <p>张闻天1925年到莫斯科留学是秘密前往的,没有回家同父母妻女告别,以后也一直没有回过家。1932年他的母亲思儿成疾,曾在上海《新闻报》上登载启事:“荫皋,母病危,盼见儿,速归。”张闻天见了,怀疑是国民党特务设的圈套。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国民党政府悬赏一万元重金要他的人头,当然无法回乡。他的母亲于1933年去世,他的父亲于1942年4月12日心肌梗塞猝发病故。</p> <p>张闻天的家乡在1949年6月获得了解放。他的族叔张羹梅与郭沫若有旧,于是给郭写信,打听闻天兄弟的消息,没过多少日子,收到了郭沫若的回信,信中写道:“洛甫确即闻天先生,在东北曾晤面。健尔似已去世,不知其详。古人云'国尔忘家,公尔忘私',悬为道德之最高标准。中国革命深幸有如洛甫先生兄弟者多,故得庆成功。”</p> <p>解放后张闻天回上海共有四次。</p> <p>1951年3月21日新华社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张闻天为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的消息。</p><p>4月13日,张闻天离京赴任。他利用上任前的空隙,于2月28日到3月底,到上海、杭州、广州等地考察。第一站去的就是上海,在上海参观了一些工厂和企业。停留期间把长女维英从老家浦东接到上海大厦见了面。在了解了两个女儿及其生母在旧社会的困苦生活后,帮助维英还了旧社会的欠债,表示可以带大外孙女到北京读书,帮助维英减轻负担。但没有答应维英安排工作的要求。</p> <p>这封信里谈到了当时见面的情况。信是写给二女儿引娣的(引娣当时在北京工作)。</p> <p>后来我是在9岁时到北京的。这是1955年秋与外公在一起。</p> <p>第二次返沪是在1958年4月,上海外贸局长齐维礼建议在上海举办一次国际博览会。张闻天肯定这一建议,认为它有利于“扩大我国商品出口”和“进口新技术新设备”,促使国内部分工厂“转向国际市场”,为此向中央写了报告。图为张闻天从上海发出的报告。</p> <p>第三次返沪是1959年3月30日至4月1日,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张闻天根据会前在两广对“大跃进”的实地调查,鉴于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干部面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却不敢讲真话的情况,在小组会上发言,指出:要造成民主风气,使人讲话而不害怕。还强调了实事求是。</p> <p>第四次是1962年4月至6月,已是戴罪之身的张闻天获准到江苏、上海、浙江、湖南三省一市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社会调查。重点是各地刚恢复的集中贸易情况。图为1962年南方调查的重点地区图。</p> <p>两个多月的调查结束后,张闻天给党中央报送开放全国市场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简称为“集市贸易意见书”。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体现了张闻天对市场作用的重视,他对扩大、发展集镇市场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思想是非常解放的。</p> <p>以上回忆了闻天外公在上海的诞生、求学(1900——1919);新文化人(1919——1925);在上海的革命活动(1931——1933);解放后四次回沪(1951、1958、1959、1962)</p><p>下面记叙自己这几年来对外公足迹的追寻:</p> <p>我寻访了外公的母校:惠南小学的前身即南汇第一高等小学校。但现在已搬到了惠南镇上,是一个有120年历史的小学。</p> <p>校园里有外公的塑像。</p> <p>在校史馆里有张闻天的介绍。</p> <p>参加惠南小学120周年校庆。与少先队员在一起。</p> <p>校庆大会上,放了张闻天的短片后,我上台感言。</p> <p>寻访了外公15岁考入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吴淞水产学校),这个学校的旧址在炮台湾湿地公园里面。</p> <p>方位在这个军事基地(原海军展览馆)的对面。</p> <p>对面现在是围墙与绿化(围墙里不能进入)。这就是吴淞水产学校的原来位置。离开长江不远。</p><p><br></p> <p>五卅惨案纪念地,在繁华的南京路泰康公司门口。1925年5月31日,外公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就在这里对郭绍棠脱口而出:“我要加入CP!”</p> <p>外公1925年6月入党,入党后职业革命的第一站是苏州乐益女中。我专程去了苏州,在苏州革命博物馆王中矜馆长的陪同下,去了原乐益女中(苏州市体育场路4号),门口有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的石碑。</p> <p>昔日的校园已不复存在。只有院子里的这棵松树是当年乐益女中办学时期栽植的,如今它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见证了。</p> <p>乐益女中由民国著名的教育家张冀牗创办。五四运动后,张冀牗接受了不少新思想,深知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性。1921年,他变卖部分家产,独資兴办乐益女中。</p> <p>张家十姐弟(前排左起:充和、允和、元和、兆和;后排左起:宁和、宇和、寅和、宗和、定和、寰和)。</p> <p>拜访了张冀牗的孙子张以迪,共同回忆老一辈的往事。</p> <p>这就是苏州九如巷3号,张冀牗故居。原来从此处至乐益女中,都是张家的宅地。乐益女中赫赫有名的校董、师生就是各个方面的近代史。</p> <p>1931年2月至1933年1月,外公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开展了两年的地下斗争,因为形势严峻,他在上海的住处多次变换。根据《张闻天传》里提到的有具体地址的有两处。这是北京西路239弄平和里27号。</p> <p>号牌虽是27号,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幢房子了。</p> <p>第二处地址是摩律斯新村,这是一座一百多米长的四层公寓大楼。外公当年在这里隐匿将近一个月,在此期间,他写出了两篇反对“左”倾错误的重要文章《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与《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用“歌特”的化名发表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斗争》上。摩律斯新村现已改名为重新小区。</p> <p>房子已经老了,但里面的景象与过去似乎变化不大。</p> <p>《寻觅张闻天在上海的两处居所》在《党史信息报》发表后,李立三女儿李力从北京来电,告诉我在平和里27号掩护张闻天地下斗争的是她的妈妈李崇善,当时身边还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p> <p>张闻天故居是外公的诞生地,也是我母亲与我的出生地,我是7岁离开这里到浦西读书的。</p><p>图为年轻时的母亲。</p> <p>故居原本只有一幢老房子,体量不大。2010年,张闻天生平陈列馆开馆。2014年,借川南奉公路拓宽又改造了停车场和景观绿地。</p> <p>改造后的停车场。</p> <p>红色主题广场。广场正前方石碑上雕刻着入党誓词。</p> <p>张闻天故居和“闻天讲堂”等不可复制的红色資源和品牌,令邓三村成为国家文旅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p> <p>作为张闻天研究会的成员、家乡“闻天讲堂”的成员,每年我都要回家乡几次参加活动。</p> <p>2005年《张闻天》图册首发式在浦东图书馆举行。左起:宋以敏、何方、张维英、张引娣。</p> <p>与《张闻天》图册的作者张培森合影(右为我母亲当时住地的居委沈书记)。张培森是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组长,是张闻天研究领域公认的专家。张闻天作为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业绩和人品在长期湮灭之后逐渐被重新认识,党史许多重大事件的真相也随之得到澄清。张培森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坚实的工作,贡献重大。他为此献出了他的整个后半生。张培森于2012.10.27逝世。</p> <p>2010年8月参加故居张闻天生平事迹陈列馆揭幕仪式。</p> <p>2018年6月参加浦东党建服务中心、中共浦东新区祝桥镇委员会举办的主题党日活动。</p> <p>在会上讲述外公的故事。</p> <p>会后与青年人进一步交流。</p> <p>同年8月参加边防支队庆祝八一建军节活动。</p> <p>青年人了解张闻天的伟大一生后,对老一辈革命家充满了敬仰之情。</p> <p>2019年8月外公诞辰座谈会后的合影。</p> <p>2020年外公诞辰120周年座谈会。</p> <p>参加浦东新区公安局惠南公安处的四史教育活动。</p> <p>参加张江高科的四史教育活动。</p> <p>会后张江高科的党员们在陈列馆门口留影。</p> <p>参加进才中学东校的“追寻伟人足迹 传承闻天精神活动”。寄语青少年学生:要向闻天爷爷那样,勤奋读书、有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热爱党。</p> <p>参加东港小学少先队活动。</p> <p>参加盐仓小学少年邮局活动。</p> <p>今年出版了连环画《张闻天童年故事》。这是筹备会后与浦东文保所领导及作者、画家合影。左2朱少伟(作者)、左4瞿谷寒(画家),左1左5为文保所领导常建江、张宏。</p> <p>连环画的封面。</p> <p>连环画的封底。</p> <p>张闻天思想促进会成员是由张闻天故居管理所及上海市企业党委书记研究会成员组成。是2019年1月20日成立的。</p> <p>198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就批准川沙县政府的报告,将张闻天故居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决定拨款进行修缮。故居修缮过程中,刘英奶奶再三关照亲属不要提任何要求,我的母亲张维英最早与筹备组达成协议,以实际行动支持故居的修缮工作(母亲已与2013年4月26日去世)。2001年国务院又将张闻天故居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p>图为刘英奶奶来故居的情景。</p> <p>外公离开我们已有44年,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如今我们一定要把外公对党对祖国的这份爱继承下来,传递下去。敬爱的外公永垂不朽!</p> <p> 后记</p> <p>长久以来,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将自己这几年追寻外公张闻天足迹的过程记下来,留给后代作纪念。今天终于如愿。</p><p>《追寻外公张闻天的足迹》分上、下册。上册包括:南京篇、遵义扎西篇、延安篇,还收入了以前编的“青年时期的张闻天”;下册包括:东北篇、肇庆无锡篇、上海篇。</p><p>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京河海大学刘顺老师、瓦窑堡会议旧址刘慧、无锡张闻天旧居王玲主任、宁安张闻天旧居李崇博馆长、张闻天故居张秀凤等其它朋友的帮助,提供了照片及参考意见,还有不少朋友的默默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