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br>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空城计、草船借箭进入教科书之类的故事,而是说曹阿瞒小时候那段:阿瞒幼时游荡无度。他的叔父怒其不争,便常常告诉他的父亲去责备他。阿瞒不胜其烦,便心生一计:见到叔父,马上诈倒在地上,貌似中风、脑溢血了的样子。他的叔父傻乎乎地跑去告诉阿瞒的父亲。他父亲赶来后,见到的阿瞒却是完好无恙的。就问阿瞒道,你叔叔说你中风了,你的中风病好得这么快么?阿瞒赶紧辩白道,儿子并无此病,只是因为叔叔平时不喜欢我,叔叔才常常无中生有的。自此阿瞒的父亲就不再相信阿瞒的叔父说的话了。曹阿瞒,这个在脸谱学上脸会被涂粉白色的人,那么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这种撒谎天赋与政治谋略了,难怪后来能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而且差些险成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中的“三分”。我早说了,智慧往往是一种邪恶的力量,如果没有道德家的胸怀。<br> 近日投闲置散在家中,我着急地看了冯梦龙编集的《智囊》,据说它还是曾国藩武人终生不离的案头书呢。里面的智慧可谓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从上智卷到杂智卷,凡二十八卷。可惜我这人心术不正,先挑了狡黠卷看。不过看完之后大有钱锺书先生读《伊索寓言》一样,徒使人生骄傲之心罢了。因为那狡黠之术还不如今人小骗之技远甚呢,相比起来,有的甚至于还可以归类到《世说新语》里的德行卷了。当然,整部书还有可圈可点处,比如就我个人的好恶而言,颇欣赏王曾的智慧。说那丁谓执政之时,其不许同列留身奏事于天子,但只有王曾独守此规,像孝子一样不敢忤逆丁谓。有一天王曾对丁谓诉苦道,我无子为嗣,打算向皇上奏明认家弟之子为后,可是又不敢单独留下来面圣,这怎么办是好呀?丁谓听了说,如公这样公正的人,但留一次是无妨的。结果这一纸奏书呈给皇上后,丁谓就被放逐天涯了。最后冯梦龙怕我们是非不分,误会了王曾,这个业余的史家还充当道德家评论说:王曾先是顺从了丁谓,最后才有机会将丁谓贬出;蔡京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司马光反对变法的人,而最后又背叛了司马光。一个是君子的苦心,一个是小人的狡态!他的意思是说,两者虽然手段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心态上早分出了高下。我不笑什么,我只笑人的那份忠贞,可以是如此处心积虑。我想起了赵高的指鹿为马,用虚假的事来测验别人对自己的忠诚,这已分明是手段背叛了目的,可有益于事?<br> 有智慧的人跟有智慧的人斗智,这会是双输,所以他们彼此间这时常常会求诸道德;而有智慧的人面对的如果是无智慧的人,那完全可以智取,就不用讲道德了。认为道德是用来愚民的不是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道德最初先是士大夫们之间的角力游戏,而后才恩泽至下民的。<br> 最近我无情无义,不敢看文学类的书,怕委屈了别人的美好情感。因而只能流连于一些功利书箱,可是看完之后,似乎亦无所斩获,真是败兴。最后应该指出,人的才华与智慧还有些区别的吧,不然商人的智慧容或令其富可敌国,而文人的才华却每陷其于穷困潦倒。可是,这区别又在哪呢?是因为才华是美丽的而智慧是邪恶的吗?我问天要答案。<br> 2008-4-16<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