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月的京城,天高云淡,处处弥漫着秋的色彩。尤其是霜降之后,大街小巷,公园河岸,红彤彤的枫叶、爬山虎,金灿灿的银杏树,令人心旷神怡。怪不得老舍先生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十月三十号,阳光甚好,秋风徐徐,使得空气更加清爽。我们几个好友微信相约,一起胡同走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次倒车,不到早晨九点半,我就到了前门2路公交车站牌前,这是我们集合的地方。没走几步,就是杨梅竹斜街。胡同口有安检人员,戴好口罩,测量体温,扫码北京健康宝,一切合格, 允许进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喜欢北京胡同,就像喜欢陕北窑洞一样,是一种骨子里的喜欢。有点奇怪吧,一位北漂了二十多年的外乡人怎么就如此钟情于北京胡同呢!我真的说不清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姐妹们在一起,一如既往地开心,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逛不烦的景点,拍不够的美片,吃不腻的美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或许是九点多还有点儿早,胡同两边的商铺好多还没开呢,行人寥寥,我们的欢声笑语,一路不停的美拍,似乎给寂静的胡同增添了不少气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惯例,晚上做今天的美篇。打开百度,搜索北京胡同,出来无数条相关信息,习惯性选择百度百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胡同的历史,胡同的数量,胡同的变迁,胡同的文化,胡同的名字等等,完全出乎我的想象,北京胡同不只是一种居民建筑风格,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我越看越找不着北,没有了一点点底气,无从下笔。只好传了几张照片,搁在一边作罢。决定第二天重走杨梅竹斜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胡同,传统建筑,历史久远。溯源于元代,至今七百多年的历史,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1267年,元朝建立大都城后,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在大都城内盖起了房屋,这些房屋几乎都是四合院,朱门灰墙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留出来的采光、通风和进出通道,就形成了胡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胡同星罗棋布,数量庞大。现存胡同都是在元、明、清格局基础上不断增加扩建。由元大都当时的29条胡同,发展到6000多条。胡同的发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据记载,明朝有1170多条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多达2076条胡同。据《北京地名志》记载,民国时期有3200多条胡同。这些数字均来自百度百科,官方网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的胡同名称包罗万象,有根据地势形状、地理位置、生活用品命名的,也有根据人物姓氏、美好祝福等起名的。多数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如东坛根胡同、南月牙儿胡同、后泥洼胡同、背阴儿胡同、羊尾巴胡同、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枣林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栓马胡同、嘎嘎胡同、鸦儿胡同、盆儿胡同、喜鹊胡同、寿长胡同、府学胡同、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堂子胡同、贡院胡同、永康侯胡同、观音寺胡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好有意思的胡同名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梅竹斜街,最早叫“杨媒斜街”。据说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清朝光绪年间,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杨梅竹斜街长496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明代称“斜街”,因为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因此得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梅竹斜街以前是一条文化街,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和现代文学家沈从文都曾经住在这条街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5号院是梁诗正旧居,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他的宅邸。梁诗正是清朝大臣,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也是著名的大书法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5号院,大门是开着的,看起来没有住户。我们大大方方地走进去,拍了好多照片。里面空间狭小,房屋破烂,拥挤。除了一堵青砖石块的高墙,其它地方一点也看不出来,这里曾经是朝廷命官的宅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临出门时,还不由得自言自语,清朝著名大臣就住在这里吗?没想到,我的胡言乱语引出来一位中年妇女,身着一件灰色外套,一条黑色裤子。只见她一手拿着笤帚,一手指着我,恶狠狠地责问:谁让你们进来的?!我举起手机咔嚓一声,又引来责备:拍什么呢拍!我故意拉长声调,大声回答:拍老树呢!说完便迅速撤离。一转身就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无礼回答,太情绪化了,毕竟是我打扰到了她的生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梅竹斜街61号,是沈从文的旧居。这里过去是酉西会馆,沈从文初到北京时就住在这里的一间小侧房里,传说就是在这里写出了《边城》、《长河》和《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单从门框、石墩等外观上看,61院比周边院落要气派很多,房檐下还有一个精致燕子窝,好像里面还有住家呢。我们轻轻地推开大门,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走进去,生怕弄出声来。屏住气,东张西望,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1号院落里面,杂物成堆,拥挤不堪,好多房子都是后来加盖的,房子紧挨着房子,过道很窄。庆幸里面没人,我站在门口又多看了一眼,由衷感叹:在如此小的房间里,沈从文是如何完成他的小说《边城》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集娱乐、购物、饮食、品茶、服务等等于一身,是文士、官员、商贾、贵胄的消遣、饮酒作乐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模范书局,有许多古书及外文书籍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好温馨的书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采瓷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各种珍贵瓷器、漂亮的瓷片首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瞧这兔儿爷,和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述的一模一样: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坐在干净而狭窄的胡同里,孩子们正在画现存的老建筑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留下来的原住居民,在自家门外窗前养着各种花卉,有的花儿谢了,有的花儿正开,红红的花朵,在阳光下格外妖艳。想必这里住着一家热爱生活的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房前晒太阳的的老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没有搬出去的住户,各有各的理由。有的是政府提供的方案或款额未能满足自己家的需求,也有的是故土难离。现在政府好了,依法执政,采取自愿腾退,不会强制让居民搬出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位大爷是留下来的原住居民,看起来慈眉善目,一提到拆迁就激动,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先纠正我的错误,现在胡同改造叫腾退,不叫拆迁。或许是他看到我倾听的如此认真,接着说:腾退后的房子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发展旅游,统一规划,统一修复,统一编故事。他们这一片的腾退房安排在房山区,嫌太远,看病不方便,现在人老了,隔三差五就得跑医院,所以不想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梅竹斜街,这里有当地原住居民,也有经过改造修复后的时尚店铺,有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品店,也有咖啡馆、酒吧、西餐馆等。是一条传统建筑与现代时尚共存的胡同,不仅仅是老北京人喜欢来这里,寻找小时候的记忆,外地游客也喜欢来这里走走看看,尤其是文艺青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里边是一家日式餐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特别推荐老浒记,是一家老北京餐馆,环境优雅舒适,饭菜可口实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期待着下一个胡同走起!咱们骑着单车,慢慢儿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2013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对杨梅竹斜街实施腾退改造,对原有居民实施自愿腾退政策,杨梅竹斜街1700户居民中有529户选择迁出,1171户选择留下。对留下的原住民,把分散留在大杂院中的居民合并到一处院落居住,空余出的地方用来建公共厨房、便民菜站、公厕等等生活设施,另有20多座院落引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商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