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

山里娃回家

<p class="ql-block">  总想回村看看,忘了他真的好难,自从那年返城后,一别就是数十年,期间也曾往返于县城三两次,怎奈去也匆匆,归也匆匆,近在咫尺遗憾未成行,岁月在远去,难了思念情。</p><p class="ql-block"> 回到县里,同学安排酒店洗征尘,设宴叙旧尽兴言欢。如愿了我们当年即将各奔东西相聚时曾经的笑言: “今天我们在幸福中欢庆,明天我们在欢庆中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次日用过早餐, 向村里进发,村村通公路,取代了沿河汃而行的简易便道 ,往日常年流淌的小河几近干涸,两岸青山依旧,却少了水的秀。</p><p class="ql-block"> 汽车沿村穿行,早年间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十余分钟便到达,眼前的杨家村,已完全没有了记忆中的模样,若非同学相随,我已是找不到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了,家虽破败,但依然还在,75年插队的时候还没有通电,扑闪着黑烟,忽明忽暗的洋油灯与我们相伴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收工后围坐在一起盼来了明亮的瞬间,又见光明的喜悦,幸福的就像是在过大年,在这里,我们迎日升月降,度寒来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左边三间是我们集体生活时的伙房,右边一间为女知青宿舍,站在伙房前,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间。不由得感慨万千!那时咋就不明白蒸馍还会把水烧干。当年蒸馍干锅着火的那一幕就好像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八人(六男两女)刚插队时曾经每人一礼拜的轮流做饭,第一次轮到我做饭,同学们和社员一起去修一条通往沙河街的简易公路,天没大亮,吃了半早起馍就出工了,要到后晌才回来。没有了晌午饭的任务,一个人很休闲的打发着时间,看看天,日头已在西边坠着。该做饭了,(平生第一次下厨房),很快凭着浅显的记忆完成了蒸馍的一切程序。</p><p class="ql-block"> 火,越烧越旺!也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已经落到山那边,又累又饿的同学们回到了家 ,第一个走进伙房者闻到了异味,看着通红的灶膛,已是火、锅一色,“干锅了”!他大声喊到,马上有手快者掀起了锅盖,“轰”的一声响,着火了!大家七手八脚齐上阵,锅碗瓢盆派用场,很快浇灭了火。</p><p class="ql-block"> 一片狼藉的蒸馍锅更是惨不忍睹,残缺不全的笼布,烟熏火燎的馍箅,高温熏蒸下白面馍馍个个披上了一层厚厚的褐色盔甲。</p><p class="ql-block"> 也该我们不挨饿,队长杨树森碰巧打我们伙房门前过,看到眼前的狼狈样,问明缘由,回家给我们端来了一馍箅子的黄面懒糕馍,这顿饭就这样简单,半饥半饱的凑合着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黄面懒糕(山里面特有,玉谷面发了摊在馍箅上,蒸熟后切成四方块,俗称,黄金砖)我们还是第一次享用,谁也不曾料到,以后的岁月里,能有一块懒糕馍吃,就是一种奢望,再以后,我们还逐渐的了解到用来填饱肚子的懒糕馍,还有着灰馍、吹馍之说。</p><p class="ql-block"> 山村里农家的灶火多为一米见方的大锅台,垒在堂屋的那种,社员们叫它连炕灶,用于冬季取暖,灶台上一口大铁锅,无怨的陪伴着庄户人家品尝着一年四季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要做饭了,家庭主妇们都会准备几块儿懒糕馍,放在灶火的底层,做饭过程中,漏下去的火灰慢慢地将其覆盖,均匀加热,饭做好了,埋在火灰里懒糕馍已是外焦里透,散发着特有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我们分家后,一人一把火,小锅、小灶,小打小闹地开启了新的生活,从此告别了吃蒸馍的日子,一日三餐,有块懒糕馍吃就成了一件最最幸福之事。</p><p class="ql-block"> 从地里回来,饥肠辘辘的我们总会拐进熟识的老乡家里,寻块懒糕馍充饥。笑容满面的主妇当然明白来者为何而来,慌忙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边热情的让着饭,一边熟练地用烧火棍把懒糕馍从火灰里扒拉出来,烫手的懒糕馍在两手之间不停地倒腾着,为除去柴灰 ,讲究一点儿的连拍带打之后,拿抹布掸几下,不讲究的是边拍打边用嘴吹,阵阵风雨过后,手中的懒糕馍是干净了,可也难以避免的留下星星点点的痕迹,所以,在村里一直都有宁吃灰馍,不吃吹馍的说法。 </p><p class="ql-block"> 我们既有目标的踏进门来,也就少了几分客气,当然也用不着推让,并且是灰馍,吹馍通吃,饥饿难忍,不择食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民姚正军,八十多岁了, 身体很好,只是耳背了 ,交流起来很是费劲。在我们之间曾经发生了一段现代版的东家与佃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78年,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有制政策有了松动,准许社员耕种少量的自留地,生产队把紧临村边的几亩水浇地划出来,丈量给了社员们,有了自己可以做主的土地,庄户人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精耕细作地栽种着应时的蔬菜 ,乡亲们从此结束了萝卜、白菜 ,酸黄菜顿顿不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了自留地,本应像社员一样抚掌相庆,但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风里雨里,地里家里疲于奔命,吃喝已是大问题 , 再平添几分土地,无异于又增添了几分额外负担,实在是没有精力打理那片社员们望眼欲穿的自留地,可也是,土地撂荒在那里,也辜负了队里一片好意,就在村里找了一户关系很好的人家,委托其代为照管,咱的要求并不高 ,春夏秋冬有点儿菜吃就好。</p><p class="ql-block"> 这种坐享其成的办法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社员们夸我太英明了,队长夸我快变成地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房后山坡上,队里的小打麦场长满了荒草,场边树荫下做过美梦的那棵柿子树也长高了。多少年过去了,那年的那场梦依然清晰可现,依然还是那样的香甜。</p><p class="ql-block"> "地头不歇,套上不曳",这是社员们下地干活时,常常挂在嘴边自嘲的一句话,原是说队里的耕牛从圈里到田间,不让它稍事休息,拉起套来就不那么听使唤,说来有趣,社员们不知从何时起也养成了这个习惯。</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安排农活,先是由队长站在村子地势高的地方扯着嗓子吆喝,然后社员们陆陆续续出门,三三两两的走向地头,早到者要等晚来的,聚在一起,有坐有蹲 ,或卷着纸烟卷,或嘴含旱烟袋,高一声低一句的闲扯着,等社员到的差不多了,还要等着队长那句话:"干吧"!</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下半晌,队长的吆喝声告知人们,到我们房后的坡地里干活,从床上爬起来,顺南山墙边抄近道登上山坡,地头那棵柿子树下已有先到者围坐在一起,走近了找个地儿躺下,闭上眼睛,漫无边际的瞎想着,有意无心的听着社员们有一搭没一搭的家常话。</p><p class="ql-block"> 午后阳光暖洋洋的,逼得人直犯困,树荫下,微风阵阵,话语声声,渐渐地,有些迷糊了,慢慢地,整个大地安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连喊带摇的叫我,哎!醒醒,做啥好梦哩,还咧着嘴笑。翻身坐起,睡眼惺忪地看着眼前晃动的身影,心里在暗自抱怨,真不该把我唤醒,扰了一场好梦。</p><p class="ql-block"> 沐浴着斜阳,踏进那块儿熟悉的土地,一边忙活,一边还在回味着梦中那碗香喷喷的肉丝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乡亲们大多迁移到了村下,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生产队两个打麦场上座落着高低不同的砖混房,搬新居后荒废了的窑洞见证了往日生活的艰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下的皂角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成熟了的皂角在树枝上随风摆动,小河边,大石旁,皂角,棒槌洗衣裳,已成为昨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自来水进院入户 ,村民们不再风里雨里一步一滑的挑水度日 , 养育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的那眼水井完成了使命,静静的安卧在村中,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生活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声音洪亮,吆喝着社员们下地干活的老队长杨树森,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是显得苍老了许多,探访过后,虽是行走不便 ,却执意出门相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第一任队长杨和军在孩子的新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当年二十出头的大小伙 ,如今七十有几。几十年了,仍然还保持着山里人固有的质朴与淳厚。要走了,杨队长说一定要让带点儿核桃回家,不容我们客套, 抱起大半袋核桃一溜小跑在前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上村下走一走,村前村后看一看。遂了多年的心愿,可仍感意犹未尽。那老屋、乡间小路,使人留恋,那勤劳、纯朴善良的乡亲,让人怀念,站在这块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上,犹似远去岁月的重现,多少往事,一幕幕油然在眼前浮现,故乡,故乡的人,您让我惦念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要说再见了,真心的祝愿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