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和我的家乡》

🌙晨钟暮鼓🌙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编辑:🌙晨钟暮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截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音乐:《家乡的味道》(竹笛)</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周末,到市影剧院“国际影城”看了一场电影,是国庆期间热播的《我和我的家乡》,本剧由五个短剧片组成,五个小故事,是思乡之情,也是返乡之旅。由于导演不同,拍摄风格迥异,立意有深有浅,故事新颖,集笑点与泪点齐飙,但都归于一个大主题——"我"和家乡之间的感情,以及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我的家乡》这部拼盘电影,真正感动观众的,是时代下每一个家乡故事。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中的第三、四两组剧片,听起来也许有点掐头去尾的味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一课》是第三个短剧片!故事的叙述节奏和拍摄手法、人物内心的挖掘、主题的表达及演员的演技,都浑然融合在一起了。范伟老师的演技没得说,他所饰演的海外华侨,在国外过得很好,然而由于生病,他的自我认知出现混乱,时间停留在了当年还是乡村教师的时候。于是这个角色,一下就复杂了起来。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华侨虽居住在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可他的根却始终生长在家乡故土。不然何以解释在身体机能无法满足意识的自我控制时,他忘了周围,忘了在外的几十年光阴,却仍然记得那个贫困的小山村,那个破旧的小教室。</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乡,是每一个游子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心中最深沉的眷恋。这一点无需宣之于口,无需夸张渲染,自然而然地就表现出来了,这也是短片的最动人所在。</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此之外,令人无比感动的,还有作为教师,内心的那份赤诚。那幅记在心里多年的画作,那一张张瘦弱淳朴的脸,还有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和关于他们的小事,都印在老师的心里,从未忘记。很值得夸赞的,还有老师重上最后一课时的那段运镜。过去的记忆和现实的变化交错闪现,外部不断修正自我认知,人物心灵的内部空间不断转换,混乱却真实。路旁的风景新旧持续对比,隐藏在内心多年的深厚感情逐渐归位。画板上掉落的颜料,随着大雨冲刷进了奔流的溪水,学生内心的梦想也被带走了。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想,老师的离开或许与这份无奈的痛苦也不无关系。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是人生中一种莫大的悲哀状态。</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这份隐痛,终于被眼前由学生设计出来的光彩照人的教学楼所治愈。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结局,老师终于看懂了学生的画,眷恋夹杂着欣慰,完成了对故土和追求的归依。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不需要宣传标语,我们从一个普通教师和学有所成的学生的对望中,开心于家乡多年的变化,感动于这份师心。主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存在于心中,自然又感动。</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个令我感动的是邓超主演的《回乡之路》。说实话,邓超式的喜剧并不优秀,此前的一系列影片都不太让人满意。但是《回乡之路》还算一份不错的答卷。这份答卷最亮眼的地方,是非喜剧的部分。一开始看,还以为邓超饰演的乔树林是一个骗子,可剧情扭转,他却是个为了家乡而献出一切的大功臣。惹人嫌的大话精似乎有些卑劣,但他却是那个从未放弃的治沙人。嘻嘻哈哈的不靠谱,掩盖的是不移的信念与真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他被丢下车,独自一人走到已开始的校庆会场时,卸下伪装的落寞眼神,甚至让我一瞬间看到了从前的周星驰,这一瞬间真的格外动人。同时一个细节暗示了这份感动是真实的,校庆会场上放映着现实中真正的治沙英雄,艺术和现实交汇,为乔树林这个角色注入了双重力量。</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说邓超承担了故事情节的感人部分,那么闫妮则贡献了演技的感动。实际上,闫妮的台词不多。细想来,我记住的是她眼神和表情的细微之处。无论是一开始那种请勿靠近的女精英,还是回乡时略带隔膜又悲伤的感觉,她都把握得很好。她的表演很有故事感,你能感觉到这个人物背后必定藏着些什么。随着故事的缓缓展开,可以发现这个本来有些傲慢的角色身上,其实承载了一种浓厚的韧劲与哀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 <p>  而这些,都是家乡及"高妈妈"赋予的,她最后也为家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闫妮这个角色带来的感觉,内收,细微,有矛盾,有不足,但却能让人感到很真实的情感。</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我的家乡》更像是一部命题作文,也是观众在主旋律下对中国影坛一众喜剧拍法的考核。这系列单元短片涉及的主题很多,有的直白,有的隐性,有的高超巧妙,有的将悲剧内核和深情深深包裹在内。虽层次不一,但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拼盘电影。引起的一点思考或许是,细腻且真实的诉说,比起刻意空泛的呼喊,要动人得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小人物的悲欢,个人的微感出发,来展现主旋律,更为真实与自然。因为,真正感动我们又能让我们欢笑的,其实正是时代下的"我"自己和"我"的家乡。</span></p><p><br></p> <p>感谢您的阅读和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