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武汉园览会已闭幕。身在武汉,我却一直没有去过。 </p><p><br></p><p>昨天(2016年6月14日)邀一位老友同游,烈日当顶,进大门不到五分钟,汗流浃背,不宜户外活动,赶快出来。</p><p><br></p><p>在东门外的“汉口里”逛了一会,手机拍摄几张照片,留作日记。</p> <p>虽说仍脱不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俗套,但“汉口里”比武昌的“楚河汉街”的规模大,壮观、逼真!</p><p><br></p><p>“汉口里” 以开埠百年为脉络,复原清末民初的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等代表性建筑、文化及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 </p><p><br></p><p>漫步其中,触景生情,即可拾起往日的回忆!</p> <p>“西关帝庙”,是往日晋商修建的最大、最豪华的会馆。檐牙高啄,展现出传统古建筑的魅力。</p> <p>走在复制的石板路上,老汉口的味道扑面而来。</p> <p>据说这些复旧街道建筑的砖头都是收集自汉口黄石路昌业里拆迁老旧房屋保留下来的。</p><p><br></p><p>“汉口里”建有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等四条“老街”。</p><p><br></p><p>汉口早期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会馆建筑集中在“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而中西合璧的里分建筑,以西洋建筑为主的都集中在“花楼街”。</p><p><br></p><p>站在花楼街,我一眼望去,发现汉正街好似“长袍马褂”,而花楼街则是“西装革履”,凸现出大汉口中西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让人感慨的是这片地名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墙上的这些老门牌,由汉口市民捐出。 望着这些门牌,让汉口人不禁想起了曾经住过的那些老房子。</p> <p>两街交汇处一座典型歌德式建筑的教堂。右是广东会馆大舞台,灰色外墙、琉璃瓦面,雕梁画栋,描金绘彩。</p> <p>“汉口里”靠着园博园这个金字招牌,吸引了不少老字号、餐饮名店来此落户。</p><p><br></p><p>大中华酒楼、汪玉霞、小桃园等, 转弯抹角都见到熟悉的老字号。</p> <p>怎么冒出来一个“伤心凉粉、 勾魂小面”的小馆子? 你想,谁敢进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家店铺对联有点味:</p><p>品味街坊小吃 ,铺陈市井美味。</p> <p>“花楼街”有一家《keep coffee》咖啡馆。</p><p><br></p><p>冷气开放,我们要了两壶“美式咖啡”;偌大一个三层楼的咖啡馆只我们两位客人,尽情夸白聊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戏台下摆满“竹床”</p> <p>园博展闭幕后,热闹一阵子的“汉口里”显得有点萧条了。</p><p><br></p><p>商家又出了一个“新板眼”:大戏台下摆满竹床;热天到了,边乘凉,边听何祚欢评书(何在汉口里有个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到“大中华”吃午餐,开了一个“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日,大中华的武昌鱼一般市民都吃不起。 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也老了,武昌鱼不管么样烹调,都觉得不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餐馆服务员蛮会迎合我们这些老人怀旧的“矫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她热情推荐下,点了一盘 炸臭干、炸小鱼虾、炸藕夹的三拼,一盘清炒苕尖,一碗红烧肉及一小瓶黄鹤楼。吃得、喝得蛮过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老李2020-10-30 Ladner Delta BC</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点击阅读:</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376fvhj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b>汉 正 街 记 忆 拾 零</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