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常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拔琴一奏来熏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寻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br></h3> <h3> 书香浸润心灵,细细品味每本书籍,我们的心灵总会收获“漫卷云舒,洗涤情怀”的快乐。分享促成长,2020年10月30日何家坳小学教师读书论坛第二期如约而至!本期的核心词:“寻味”——寻味书香,“阅”见未来。<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寻文化之根</b></font></h1> <h3></h3><h3>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br></h3><h3></h3> <h3> 吴阳老师推荐的书目是《文化苦旅》,她解读了文化之苦与旅之苦的表面意义及深度剖析了余秋雨各类篇目里共同的主题--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br></h3> <h3> 吴芋颖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文化苦旅》中的故事类游记《这里真安静》及艺术欣赏类散文《夜航船》片段。<br></h3> <h3> 吴阳老师最后谈到读完《文化苦旅》深有感触:读有深度的书仿如与高人面唔,单纯读完书还远远不够,记得皮毛鸿爪,往往会以讹传讹,曲解作者,落下笑柄,最好以探研式的方式来消化书籍,还原读者的本意。<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让科学精神永放光芒</b></font></h1> <h3></h3><h3></h3><h3>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br></h3><h3></h3><h3></h3> <h3> “他是爱国主义的典范,是当代中国的国魂,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用毕生的时间去践行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忠诚。”曾艳老师分享的书籍为作家叶永烈的著作《钱学森传》。<br></h3> <h3> 钱学森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条件艰苦的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岀了杰出的贡献。曾艳老师从钱学森归国前后的故事,及钱学森取得的成就,还有钱学森的导师亲友家人等等方面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热爱祖国、富有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的伟大科学家形象。<br></h3> <h3> 通过分享这本让人振奋的书,老师们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活着的深思......</b></font></h1> <h3></h3><h3></h3><h3>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br></h3><h3></h3><h3></h3> <h3> 最后,豆豆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余华的小说《活着》。<br></h3> <h3>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br></h3> <h3> 听到豆豆老师讲述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有的老师甚至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发人深思的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做自己更好的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优秀的人?是为了活出精彩,获得自由潇洒,还是获得一个成功的人生?想来想去,似乎都没有什么结果。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无论有没有意义。<br></h3> <h3> “回味书香,阅见未来”又一次思维的碰撞,三位分享者那些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洋溢或发人深思的心灵话语,老师们静静地聆听,共享读书的快乐。</h3><h3> 期待遇见每一本好书,更期待遇见每一位爱分享的人。何家坳小学全体教师们将继续与书籍携手同行,在书香氤氲中漫步心灵对话之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