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麻临朐之战,我团灭顶之痛

高山(186团那些事)

<b>【编者按】据史料记载,1947年7月的南麻和临朐两次战役,都以我军主动撤退而结束。两次战役我歼敌1.4万余人,华东野战军自己损失超过2.1万人,简直是得不偿失。1947年8月4日,华野司令员粟裕主动发电报给主席和华东局,写检讨请求处分。对两次战败总结了三点,大致一是骄傲轻敌;二是缺乏打攻坚战的经验、准备不足;三是时机选择错误,受大雨影响大。</b><div><div><b><br></b></div><div><b>对我团(华野2纵5师15团)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战后,因五师部队损失较重,兵员缺失,确定撤销我团编制,随后,我团部队补入13、14团。对于这段历史,很多战友肯定也和我一样,想搞清楚其来龙去脉,那么,请看。</b></div></div>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先看:一位老前辈的图文回忆:</b></h1><p><br></p> 先从前言说起,《纵横华东》作为62师大事记,无疑是我师官兵非常喜欢的读物,加上作者(刘健身,履历中1948年我团恢复时任我二营副教导员)又是资深的老革命、老前辈,其回忆录确实是应该当作不可多得的62师的工具书的。<div><br></div><div>我要说的是,作为我师目前记录相对翔实的大事记,第一眼看到时,仅仅从封面上,就让人眼前一亮的。但从开始的前言中,就看到了抱怨的语句和语言。其实,“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个人感觉说清楚就行了,大家自然能分辨出来的。</div><div><br></div><div>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称作新四军11旅史略更合适。因为,62师部队是由184(11旅31团、华中9纵73团、华野2纵13团)团、185(11旅32团、华中9纵75团、华野2纵14团)团、186(12旅36团、华中9纵79团、华野2纵15团)团等团队组成的,并不是由11旅的2个团组成的。当然,前辈精心记录的价值不容置疑。继续看:</div> <font color="#333333">上图第一段文字看出,我团攻击大白岭阵地时,因迂回部队未按时到达指定位置致敌逃脱。19日的“谎报”之词用意就偏颇了。这是因为我团移交下来的《军史》亦有详细记录。</font> <font color="#333333">本以为换下我团,兄弟团能一鼓作气拿下小山,看来,面对狡猾的敌人,谁都有束手无策的时候。窝心虽然难免,但气撒在我团有失公平的。现在作为后人回头来分析,初看此书生气我团,再看是理解,细看是心疼。那时的部队都一样,真正仗打起来时,没有把生命当回事的。</font> <b>以上经历看到,我英雄的五师部队英勇顽强,尤其是26日七个连队突破临朐之战,惊心动魄,悲壮悲惨,日月同辉。</b> <p><br></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再看,一位老兵的个人回忆:</b></h1><p><br></p><p>据185团老兵杨维振回忆,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挟孟良崮战役之威,在粟裕指挥下,发动山东南麻—临朐战役中,国军李弥八师308团固守临朐,在围攻临朐城区的战斗中,14团(前185团)刚由参谋长提升为副团长的宋延年,率领十四团突击营近7个连冲入临朐西门城区,不幸的是,冲入小校场开阔地,四面全是蒋军暗堡火力,后续部队遭封堵截断,几百攻入城区的突击战士(具体人数待考)孤军奋战、弹尽粮绝,或亡或俘或降,全部损失。宋延年阵亡,时年24岁。</p> 李弥整编第八师防守城西的是308团主力(团长曾元三,其三营防守朐山)。 南麻临朐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不忍回顾的败仗。二纵(司令员韦国清)首次打攻坚,面对胡琏李弥的梅花子母堡没有更有效的爆破手段,加上暴雨天气,导致人海对火海,战后五师缩编为两个团<font color="#167efb">(编者注,撤销我团)</font>。后经陈毅指示将诸城独立团7个连补入十四团以恢复建制。<div><br></div><div>有关史料记载,华野粟裕手中4个纵队,7月17日-21日,南麻战役,2、6、9纵奋战五昼夜,仍难以在短期内将胡琏11师歼灭,而敌军突破我7纵阻击阵地。这样,粟裕决定撤出战斗,转至临朐地区休整。南麻战役的失利引起了链锁反应,敌8军(整编第八师)乘我部陷于南麻之机,向临朐进犯,并于23日占领了临朐。后发现华野撤围北上,随即转入守势。这时华野十分疲劳,伤亡又大,本应休整后再战,但粟裕考虑到临朐为我战略要地,若再失守,我军与胶东、渤海解放区的联系被切断,我军将被迫北撤,鲁中解放区将沦陷。另外,认为敌8军立足未稳,好打。遂于7月24日,发起临朐战役,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div><div><br></div><div>7月30日,我军撤围,鲁中失陷。整个南麻临朐战役,华野伤亡2.1万,歼敌 1.4万”。 胡琏的11师和李弥的第8师,均为蒋军主力,装备精良,军纪严厉,战斗力强。抗战期间,曾分别在石牌要塞、缅滇松山战役中,与日军血战,功勋彪著。在南麻临朐战役中,这两支虎贲之师,先后被野战军四个主力纵队围攻,逼得背水一战,破釜沉舟。<b><font color="#167efb">在十二天的激烈拼杀中,胡琏、李弥都曾动用军法,处决丢弃阵地的军官,野战军方面也在战后处理了一批战斗不力的指挥员。</font></b>双方军人演义出一系列撼人心魄的战斗事例,双方共付出三万多人的伤亡代价。 战后,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b>自五月下旬以来,时愈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至整个作战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 </b></div><div><br></div><div> 宋延年的侄子宋双平,在网上发现了我父亲(杨维振)的回忆,我们就有了直接的交流和讨论。宋双平少时听姑姑叙述:你大伯父牺牲后,部队来俩战士接奶奶,说去部队开会。到部队后奶奶得知大伯父牺牲的消息,顿时晕了过去,奶奶听顶替大伯父职务的那位副团长说,大伯父正在指挥部队作战时,被炸死的。1950年21军颁发宋延年家属烈属证。 <font color="#167efb">时隔六十多年,一位名叫伯玉的军史爱好者在网上发贴说:</font><b>十四团7个连余部200多人在临朐城内集体投降。“集体投降”一说非常不严谨、不恰当,容易造成不战而降、战斗意志软散的错觉,不符合事实。这种说法让宋家后人和老战友无法接受,宋氏兄弟正努力寻找战场幸存者,希望用历史事实驳倒伯玉说法。我也劝父亲好好回想一下,练一练脑子,搜索点具体史料来证明宋延年烈士,以宽慰老首长后人的悬念之心。 </b></div><div><b><br></b></div><div>父亲回忆:先是打南麻,刚开战时五师政委秦贤安意外阵亡(后有史料解密,说是敌发现指挥所,派狙击炮手点射)。胡琏的梅花子母堡过去没碰过,很顽固,地堡周围射界区域民房树木全部铲平。我们攻击部队无掩避物,只能冒着枪弹硬冲,有时好不容易冲到地堡附近,爆破技术又不行,炸掉一个又冒出一个,天又下雨,打了几天清除了一些外围小地堡,但伤亡很大。我带炊事班送饭,白天无法接近前线阵地,只有在夜里俏俏送饭上去。敌援兵已接近,上级命令撤出战斗。撤退途中大雨,部队无雨具,我的日记和文件都成了浆糊。上级又来命令:转攻临朐。7月25日夜,十四团在临朐城西门外集结待命,准备向城内突击。当时判断守军兵力不足,防御工事来不及修,没想到,敌守军不仅兵力充足,而且防御工事修的快而坚固。由于部队集结过于密集,<b>冲锋前二营六连阵地遭敌军炮击,连长腿部炸伤,我背起连长撤到营部包扎所救治,等安置好连长我返回六连阵地时,阵地已空无一人,我朝城区方向追赶了一阵没发现部队,一个人也不敢乱闯,便回到营部包扎所。清晨传来消息,一营二营和三营的一个连,7个连冲入城区全部损失。六连没了,二营没了,来龙庵战斗后补充兵源恢复建制的二营,仅六个月又拼光了。</b>我带着六连炊事班呆在团部等候分配命令,团部只好把我安排到重机枪连担任副指导员。当时部队上下就一个说法,宋副团长阵亡牺牲了,部队打了败仗撤退缩编,再也没听说突击营的音讯。宋副团长和战士勇敢冲入李弥防线,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及后人的怀念和敬佩! <b><br></b></div><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b>【编者注】对于南麻临朐战役中14团冲入临朐的7个连队400多官兵是拼光了?全部牺牲了还是部分被俘?还是集体投降?我们不得而知(据网上资料200余人被俘),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任何可靠资料,但愿以后能有更多的军史爱好者能查到真正的结果。不管如何,这都是悲壮之旅。</b></font></div>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看,我团《军史》的记录:</b></h1><p><br></p> 我团大事记中,对这段经历的记述并不是特别详细,如是说,6月,孟良崮战役之后,我团就进入莒县休整。期间,总结了战斗经验,进行了形势教育,开展了群众性的练兵运动。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干部指挥和部队战术、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div><br>7月,为配合西线作战,打击当面之敌,我以四个纵队向据守南麻之敌十一师攻击。师以十四团及我团担任肃清外围任务,十三团最后会攻南麻。18日9时,以我团为主,十三团一部在野炮掩护下,攻占大白岭,因地形复杂,迂回部队未及时赶到,守敌逃走。19日,决定以我团一营攻占小山,尔后攻占大山。17时开始攻击,一、二营相继攻上山头,<b><font color="#167efb">因初次遇到敌子母堡战术,缺乏排除经验,加之大雨泥深路滑,炸药受潮不响,受敌交叉火力所阻,进展受阻,当时六连是突击队,五班又是突击班,这个班是抗战时保留下来的,打仗和巩固部队一贯很好,这次打的很勇敢,一举攻下两个碉堡。因遭敌暗堡火力射击,全班十三人伤亡九人,班长李志远光荣牺牲。战后师命名五班为“李志远班”。</font></b></div><div><br></div><div>7月21日,我奉命撤出战斗,转至南麻东北。9月18日,我团奉命撤销编制。团直部分兵员与其一、三营编入十三团;第二营调编为十四团三营;多余骨干组成一个中队编入师教导大队第三队。</div>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看,关于国军对此次战役的信息:</b></h1><p><br></p> 7月18日晨,蒋介石亲电鲁中第2军军长王凌云、第8军军长李弥、第25军军长黄百韬、第64军军长黄国梁,内容很简单:<b>“18军若步74军后尘,各军主官按革命军人连坐法严惩不贷!”。</b><div><b><br></b>北上驰援南麻的第2军、25军、64军于18日傍晚,在牛心崮、于家崮一线遭遇共军成钧七纵及地方武装顽强阻击。担当主攻的第64军156师师长刘镇湘号召全师:“<font color="#333333">156师即使打到只剩最后一人,也要拿下于家崮,战死沙场,最是光荣!</font>”负责进攻牛心崮的黄百韬此刻正是戴罪立功之身,以整团整营发动集团冲锋,前赴后继,日夜猛攻;</div><div><br>7月19日,蒋介石飞赴开封,令第四兵团司令官王仲廉率其部李楚瀛第10军、李振清40军立即赴援羊山集,并调驻洛阳萧劲青年军206师、驻西安罗广文第14军,及徐州陆总骑兵第1旅统归王仲廉节制;但王仲廉恐惧共军的“围点打援”战术,整个兵团采取步步为营,以龟行的速度向羊山集前进。</div><div><br>7月20日,欧震兵团逼近滕县,并有合围叶陶兵团之势;粟裕命令叶飞立即撤返鲁中;滕县之役,叶陶兵团七个师猛攻一周,阵亡四千余人;而守军仅杨干才20军一个师。</div><div><br>鲁中南麻之战,恶斗至21日傍晚,胡琏18军弹药逐渐耗尽,然华野共军虽付出重大伤亡,却举步维艰,甚至根本无法靠近南麻县城;此时成钧连电告急,表示各路敌军日夜猛攻,七纵伤亡巨大,已难以维持阻击阵地。<br><br></div><div>此时,在北线,由潍坊南下的李弥第8军,击退多个共军地方武装的阻击,前锋逼近临朐。临朐若被国军占领,则鲁中与鲁北共军之联系将被切断;21日晚,刘镇湘156师与共军拼死相搏,终于率先突破于家崮防线,逼近南麻;粟裕综合分析形势,决定全军北上守卫临朐,同时围歼来犯李弥第8军。<br><br></div><div>7月22日上午9时,刘镇湘师到达南麻,与18军会师。南麻之战,华野共军伤亡达14000余人,是粟裕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以来遭遇的首次重挫;在粟裕下令撤围南麻的同时,在济宁、汶上,陈士榘兵团在付出伤亡5千余人的代价后,始终无法克城;此时,邱清泉第5军、沈澄年75军、吴绍周85军均已逼近济宁,陈士榘下令撤退西渡运河,向刘伯承靠拢;</div><div><br>22日晚,赴援羊山集的66军199师在万福河北岸覆没,正、副师长王仕翘、柯竹被俘;粟裕大军于23日中午到达临朐,不想,李弥动作更加迅捷,已于当日上午捷足先登;李弥第8军自1945年底进驻山东以来,粟裕本人还从未和该军真正交过手,粟在主观上认为这个“顽八军”只是支二流部队;另外,粟裕认为敌军仅仅早到达半日,肯定来不及修筑什么完备的防御工事;而南麻战役的失败,也让粟裕亟需一场大捷挽回声誉。</div><div><br>第8军登陆山东时,共三师九团35000余人,进驻潍坊不久,又扩编周开成独立师,共辖四个师13个团;但此时,汪波42师(即荣誉第1师)调驻济南,周开成师留驻潍坊,因此,此时随李弥南下的仅有王伯勋103师、黄淑166师两个师6个团。</div><div><br>粟裕判断第8军刚刚占领临朐,立足未稳,且建制不全,正可趁机发起猛攻,一举歼灭该军,收复临朐。但粟裕却并不知道第8军的另外一个名字--松山部队的含义,粟裕不知道在1944年滇西大反攻血战松山的第8军经历了怎样的炼狱。李弥、陈明仁是在松山、龙陵、腾冲血战后,反思、积累、学习最为认真的国军将领。<br><br></div><div>临朐之战,华野由韦国清二纵、王必成六纵、许世友九纵、刚刚组建的曾生两广纵及陈锐霆特纵负责攻城,成钧七纵配属二纵朱绍清第4师负责阻击国军援军。(注:两广纵队共三个团,相当于一个师。)<br><br></div><div>战事于24日下午发起后,共军于25日夜攻入临朐城内,第8军逐屋逐巷顽强抵抗,白刃战随处可见。南线的第2、25、64军在解南麻之围后,马不停蹄,继续北上解临朐之围,顾祝同并命胡琏稍作休整,做好北上参战之准备。<br></div>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最后一点感悟:</b></h1> <p>无论如何,南麻临朐战役的失利,从上到下都感受到了压力、痛苦和悲愤。从司令员粟裕的提请处分,到14000多将士的牺牲伤残,人人都能感受到切肤之痛。而对我团的灭顶之灾就是编制被撤销,团首长和领导班子被解散与调离。</p><p><br></p><p>虽然只是短短的三个月后就又恢复了编制,但却成了部分11旅老同志眼里的新部队,用他们的话说,恢复编制后的十五团,人都是其他两团调过来的。其历史也应从恢复之日起算。</p><p><br></p><p>作为后人,有时,看到这些不禁发笑,我老团队解散时,将一营三营调到了十三团,将二营整体编入了十四团三营,将警卫连整体移交给了师警卫营,将其余部队骨干移交到了五师教导队。恢复时,俺团只调入兄弟单位的两个二连编成我一连、七连,从师警卫营又送回了俺原警卫连成二连,其他都是人家山东滨海部队补入的或者是黄河以北归队的伤兵组成的,怎么就成了11旅的了?哈哈,如果原物归还的话,我们原来的人马并不比现在少吧?</p><p><br></p><p>这只能是调侃和戏说而已,其实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一切都是党的,从目前的各部队的编成看,没有纯粹“纯种”的,就拿11旅两个团来说,从竹沟一路走来,撤销又恢复不下三次,连队与人员变更替换也有很多次,基本也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比如冲入临朐城的七个连队“失联”后,陈毅司令员不也从滨海军区补入其他七个连队吗?严格讲,能算你自己的?再比如,我们的二营,1948年3月扩编时,不也是从山东滨海分区补入的人家警卫营吗?所以,人为的切割不好,搞山头也不好。尽管我们团遭遇了撤销番号,但除了兵员损耗失利和客观需要等借口外,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其他“人为净化”的味道和痕迹,以致50年后了仍然曲解着我团的历史历程。虽然用心良苦,却也给后人留下一丝无奈的苦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