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言:</p><p> “同学”这个称谓,传统意义上是指小学、中学、大学同学;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又有了诸如电大、党校、函授…等新的领域。</p><p>2001年秋我参加了教育部委托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培训。辽师大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在大连。英语班由来自全国九省市三十七位学员组成,都是具有高级职称、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以2000年参评时的年龄)的高中英语教师,于是,我就有了辽师大“国培班”的三十六位同学。</p><p>相同的职业生涯和共同的追求使我们心心相通。对中学教育的热爱是我们共同的特征,我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大连学习结束后不久就退休了,我这些50末、60后的同学,职业发展相当好,现在有一多半是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职称。</p><p> “人近贤良品自高”,和他们在一起,很愉快,不知不觉中自身也会提高……。 </p><p>前几天我在“纪念抗美援朝入朝作战70周年”的美篇中,添加了我们去丹东参观的影像。虽只有寥寥几张,却引起大家沉寂的回忆。大连培训虽只有半年,于我,却是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几天我把旧照片整理编辑,呈现于此,是我对于那段时光的纪念。</p><p>拟分为以下六个部分:</p><p>(一)辽师相识</p><p>(二)依依惜别</p><p>(三)顺德相聚</p><p>(四)大连重逢 </p><p>(五)零星小聚</p><p>(六)长沙聚会</p><p>现在完成了前面五个部分,长沙聚会的照片较多,单独成篇吧!</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人人都有曾经的日子。回忆,不仅仅是怀旧,是对昨天的依恋,对今天的充实,更是对明天的完善。期待同学们的补充、指正。</span></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一)辽师相识</b></p> <p>初到大连</p><p>摄于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5号楼前</p> <p>2001年初冬全班同学与班主任田老师于大连 海之韵广场。此时房立新同学还没来报到。2001-10-23</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灵感闪现</span></p><p>王荣霞老师抓拍于508房间</p> <p>“无木何以言林”?英语教师要多读书,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p><p>吴志良老师摄于辽宁师范大学校园 </p><p> 2001-12-19</p> <p>全心投入,物我两忘……。平时打球的姿势比这规范多了。但房立新老师的摄影技术真不错,他抓住了我奋力击球</p><p>球正过网的瞬间……。</p><p> 2001年12月20日 </p><p> 辽宁师大继续教育学院8楼</p><p> </p> <p>校方给我们配发的临时学生证</p> <p>除了集体照以外,这是我收集到的辽师大培训期间唯一的男同学合影。</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德君得君心</span></p><p>上:受到同学们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杨德君(后排左三)是我们的计算机老师。名如其人,是位德艺双馨的谦谦君子,受到所有学员的敬重,因为他的课最难上:37位学员中,有电脑高手,有刚刚入门者,还有个别的电脑盲……,而德君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让所有的学员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显著提高。</p><p> 我没能挤进镜头,但是“露了一手”。</p> <p>手拿照片目视前方的就是我们的计算机老师杨德君。感谢细心的房立新,不但拍摄了这张传神照片,还将这张照片给每位学员都洗印了一张,让杨老师在我们身边,捎带着也让俺俩山东老乡秦晓伟(左一)、黄克亮(右一)露露脸。</p><p> </p> <p>学习之余到外地的听课、考察,使我们对辽宁的这些城市有了初步的了解。大连作为海滨城市,她的魅力已从海滨升级到浪漫、足球、优雅和宜居。鞍山不仅以鞍钢的钢铁工业有名,风景也不错。千山是长白山的支脉,是辽宁四大名山之一,有北方的小黄山之称。鞍山的温泉也是一绝,汤岗子温泉最有名。旅顺口拥有举世闻名的常年不冻天然良港---旅顺港。这座别致的海滨小城,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闻一多笔下“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旅顺就是其中之一。丹东位于祖国边陲,东边与朝鲜隔江相望,是一个经历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城市。</p> <p>外出学习、考察旅途中</p><p>快乐的“大篷车”。</p><p> 2001-12-13</p> <p>“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p><p>2001-10-14 大连 星海广场</p> <p> 1999年,为纪念大连建市100周年,在星海广场南部海滨建起一座巨型城雕。立体城雕占地5000平方米,长100米,宽50米,形同一本打开的大书平铺在海岸边。各界人士足迹的青铜浮雕由北向南信步而行,同城雕主体相接后,又伸向两个孩童组成的雕塑前。孩童面向大海,手指无际的远方…..。</p><p>2001-10-23于大连星海公园城建广场</p> <p>蓝天,绿地,清新的空气,</p><p>大连人民好福气。</p><p>2001-10于大连星海广场</p> <p>谁是被拍摄的主角?(陈莺同学杰作)</p><p>左侧是凝神观望的章慧媛,</p><p>中后是正襟危站的卢凤玺… …。</p><p>另:照片的右后方是广场的主体雕塑----海之韵。它由5根白钢管为主体,长19.9米,高9.9米,象征1999年9月9日大连建市100周年。21只飞翔的海鸥象征大连人民正奔向21世纪…..。</p><p>2001-10-23于大连海之韵广场</p><p><br></p><p> </p> <p>这座监狱先是沙俄修建,又经日军扩建,是囚禁和杀害抗日英雄和爱国志士的魔窟。现在是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2001-10-13于旅顺日俄监狱旧址</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同室好友</span></p><p>我与同住一室的陈莺、吴丹凤</p><p>摄于旅顺白玉山 2001-10-13</p><p> 大学期间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室友。学业上的困惑、情感上的秘密,室友都是第一知晓者和解惑人。大连培训期间,我和广东陈莺、湖南吴丹凤同住辽师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号楼508房间,重温了久别的集体宿舍生活。</p> <p>这是旅顺“白玉山塔”的塔顶,此塔原名“表忠塔”,高达66米,是日本军国主义为表彰替天皇卖命的士兵和战犯而树立的标志性建筑,登塔顶可眺望旅顺市区全貌。</p> <p>登上峰顶后的喜悦</p><p>左起:陈莺、孙莹、廖敏、吴丹凤</p><p>2001-10-21于鞍山千山景区</p> <p>痛快,痛快,痛而后快。穿过“夹扁石”,攀过“一线天”,终于抵达“天外天”……。</p><p>2001-10-21于鞍山千山景区</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佛在心中</span></p><p>与广东廖敏老师合影于鞍山千山 </p><p> 2001-10-21</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大姐在休息”。</span></p><p>王耀文同学摄影并题词</p><p> 我是英语国培班女同学里年龄最大者,开始大家还称我孙老师,没几天都叫我大姐,连班主任都跟着喊大姐,真是不好意思。</p><p>2001-10-21于鞍山千山景区</p><p> 这张照片好就好在只照出大姐的笑容,没照出皱纹。大姐补记</p><p><br></p> <p>从谷底爬上峰顶,</p><p>征服的不仅仅是脚下的峻岭…..</p><p> 2001-10-14 鞍山千山景区</p> <p>漫天皆白的世界,让这些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雪的南方同学兴奋不已,全然忘记了北国的严寒,可是家在北方的王荣霞和韦玲你俩搀和个啥呀……。</p><p>2001-12-01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p><p>摄于辽宁师范大学校园</p> <p>“…….爱迪,妈妈要把这满天的雪花寄给你……”,照片上的陈莺乐不可支地对远方的儿子说,生在南国的她,少有机会见到这么大的雪。</p> <p>刘培红的打扮和神气,真像个韩国的留学生…</p> <p>哈!两位男士的雪景留影,可就没有女生们的丰富多彩啦!</p> <p>娇媚、温柔、喜悦…,丁璞的这张照片让我们生出许多美好的联想。</p><p> 2001-12-22 晚8点于住室阳台。</p><p><br></p> <p>白雪,红装,笑靥,</p><p>好一个俏丽争艳的韦玲!</p> <p>白雪,素装,笑靥,</p><p>好一个傲雪斗霜的韦玲!</p> <p>“北风那个吹,雪花儿那个飘…”,窦怡老师的造型,蛮有点喜儿的味道。</p> <p>漫天洁白的纯洁世界,不仅让南方同学欣喜若狂,也让北国儿女兴奋不已。看!曾佳的笑容多么灿烂! </p><p> 2001-12-02 于辽师校园</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二)依依惜别</b></p> <p>一个学期的培训结束了,晚上,学院举行告别酒会,会后,我们大多数人就要或乘火车、或乘海轮离开美丽的大连,离开朝夕相处近半年的同学,虽是成年人,也难掩时时袭上心头的别离之情……。王学利赋诗一首,说出所有同学的心声:</p><p>课上身影犹在,</p><p>餐厅笑脸难消,</p><p>此地一为别,</p><p>相逢遥遥可知晓?</p><p>余心悠悠无他愿,</p><p>只盼各位成英豪。</p><p> 王学利 2001-12-23题</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喧宾夺主</span></p><p>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同学要乘晚上的火车或海轮返回,同室的吴丹凤则要下午启程,中午我们部分学员为她举行欢送宴会,不知怎么搞得,我和老大坐在了主宾位上,成了主角…….。</p><p><br></p> <p>看看照片上这三位山东老乡脸上的笑容,您还相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吗?</p><p>左起:秦晓伟、孙莹、黄克亮</p> <p>不散的宴席</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书传圣人 </span></p><p>参加第三期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的山东籍学员全家福</p><p> 因为某种原因房立新老师迟到一个月才去报到;第二年的暑假的考核也因故未到,所以这是唯一一张有全体山东学员的照片。</p><p>左起:济南平阴一中房立新、东营实验中学秦晓伟、淄博七中孙莹、泰安一中华西广、青岛开发区一中黄克亮</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我们还年轻 </span></p><p>8个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学员与同龄人</p><p>成晓光教授(后排正中)合影。</p> <p>最是惊人这句话:“大姐,让我拉住你的手……”。语惊四座,引众人回首…….。</p><p>左起:陈莺(1965年)、孟纯初(1968年,班长)、 孙莹(1955年)</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举杯共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携手共勉 </span></p><p> 曲调未成先有情,</p><p>人生何处再相逢</p><p>左起:陈莺、孙莹、吴志良。</p> <p>有缘是一支玫瑰</p><p>无缘是满地昙花</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真情流露</span></p> <p>曲终人不散</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告别大连</span></p><p>再见,大连,</p><p>再见,辽宁师大外院,</p><p>来时是仲秋,别时是深冬。</p><p>行李箱里满装的不仅是书籍、衣服,</p><p>更有对学院的感激和眷恋,</p><p>还有学友的浓浓情意……。</p><p>期盼着,明年8月再见!</p><p>2001-12-23 晚于宴会厅大堂</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三)顺德相聚</b></p><p>2002年5月部分同学赴广东顺德参加导师巡回辅导。</p> <p>张纯老师的见解独到。</p> <p>侃侃而谈的吴老师和凝神细听的女同学们。</p> <p>五女夜游珠江 </p> <p>室友重逢</p> <p>先和帅锅合张影</p> <p>再和美女照张相。</p> <p>她俩在看啥?</p> <p>天籁之声 </p><p>参观广州星海音乐厅 </p> <p>奶茶店的合影</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四)大连重逢</b></p> <p>2002年暑期我们又重回大连进行论文答辩</p> <p>谁最不遵守纪律?</p> <p>铿锵三人行 </p><p>参加者:孙莹、窦怡、韦玲</p><p>摄影者:王学利</p><p><br></p> <p>又见老乡,唯缺立新 </p> <p>好为人师的韦玲在教我如何才能抓到小蟹子。</p> <p>教导有方 成绩卓然</p> <p>有王耀文同学在的地方,气氛总是特别活跃。</p> <p>那时候还没有男神这个说法</p> <p>也是我们心目中的男神</p> <p>俊男靓女</p> <p>姐妹情深</p> <p>室友再次相遇,分外高兴,摆好pose准备合影了,王耀文同学等在旁边,要给大姐敬酒…….。</p> <p>2002年暑期大连答辩考核完成了,分别前夕,刘培红和丁璞同学到我的住处话别,我们拍下了这两张合影;2006年暑期,我见到窦怡老师,在天津四十三中的教学楼拍下这张合影.亲爱的窦怡丁璞培红,你们一定要参加我们的相识15周年大聚会啊,我要把洗印好的照片亲手交给你们</p> <p>如愿以偿,我把十五年前的照片面交给丁璞同学了。</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五)友情小聚</b></p> <p>;2006年暑期,我见到窦怡老师,在天津四十三中的教学楼拍下这张合影.</p> <p>在微信、电子贺卡拜年的今天,看到“老大”于2004年寄给我的贺卡,倍感亲切!</p> <p>以下的同学相聚照片是我从咱们的班群或者朋友圈里看到并保存的,有的记不清啦,还请当事人说明时间和地点~。</p> <p>2018年国庆节的相聚</p> <p>阿媛,这是从你的朋友圈里下载的。哪一年呢?</p> <p>这张照片拍得好美!</p> <p>你笑起来真好看。</p><p>阿媛、小雷锋:这是何年何月何地的合影啊?</p> <p>这两张照片是何年何月在北京的合影?</p> <p>2017-7-10 于北京</p> <p>还是北京?</p> <p>2016-9-18 陈莺蔡丽英于广东汕头一中,对吗?</p> <p>哈!上面的截图就是说明啦!</p><p>只是除了两位同学,其他人不认识呢!</p> <p>黄克亮陪同远道而来的邓代进同学游览青岛西海岸。</p> <p>后记:2003年夏季,我校进了60多名新教师,是建校以来进人最多的一年,尤其是外语组,一下子来了13人,超过原班人马,彻底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和爱护这些新生力量,组织一部分老教师,分别就学生管理(有一多半新教师当了班主任)、教学教研、教材处理等专题在新教师培训会上交流。我负责教学教研部分,这是我的发言稿,在谈到新教师成长方面,我用了咱们班陈莺、程晓迎的案例。 转瞬间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在台下听讲的年轻教师有的离开了教育界,有的成为教学骨干和学校领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选择也是多样性的,这是进步。事过多年,至今仍不止一位老师说程晓颖、陈莺的案例对他们职业生涯的起步有重要影响,两位年轻教师的成长历程对他们启发很大。我现在后悔当初没有对她俩进行深入挖掘(全文删掉了三分之一,她俩的部分一字未动,仍显单薄),更后悔没有对咱班其他老师的成长作点探索,相信会有更多的“干货”。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这个三十七人的班集体在班长及吴志良、朱俊等很多热心人的努力下,人相隔千里,心近在咫尺,并且对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一如既往的热爱。2016年元月,当吴志良校长在微信群里询问:“对当老师的过度付出是否后悔?“,他得到了如下回答:“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我们过度的付出,学生的简单淳朴的评价使我们有职业自豪感。相信所有选择都有得与失,关键是自己心态坦然与幸福(彭曼军)”。“虽然当教师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的压力,但是教师的独立性与其他行业不同。走进课堂,不用看别人的脸色,置身于青春纯朴渴求知识的学生中,是一种别的行业得不到的享受(丁璞)”。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心声。我为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自豪。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