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况味

风儿

<p>  碧云天,黄叶地。大雁南飞,蓬草随风去......又一个萧瑟的秋!</p><p> </p> <p>  自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道“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就走进了文人墨客的眼底,而他的学生宋玉又开创了文人悲秋之先河,《九辩》成了悲秋之文的源头。宋玉面对“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光,愁绪横生,禁不住一声长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自此,秋与愁便成了孪生姊妹。</p><p> </p> <p class="ql-block">  亘古的叹息,穿越时空,漫天花雨掩不住;浓重的愁绪,弥漫诗坛,绵长帛绢书不尽。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道出了一个失意士人的悲情,将人生的愁绪推到了极致。试想,一个人在“四书五经”里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考上了进士,正当功名在望时,一场安史之乱让一切希望化为泡影,不得不流落他乡。夜深了,面对秋霜渔火,耳边传来乌鸦的悲鸣,联想到人生的无常,满腔的愁绪便劈空而来。于是,眼前的一切便成了化不开的愁,在无边的黑夜里弥漫开来......在他看来,这漫漫的秋夜就是一张用愁编织的网,让他挣脱不得。柳永面对“骤雨初歇”后的凄切蝉鸣,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慨叹,将与恋人的分别之苦和仕途的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秋瑾更是直接将“秋”与“愁”的勾当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秋风秋雨愁煞人”,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此表现她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在诗人的眼里,似乎“秋”下之心一定是“愁”了。</p><p class="ql-block"> </p> <p>  但是,刘梦得的那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似一声惊雷,横空出世,将愁赶得无影无踪。“远上寒山石径斜”,深秋时节,杜牧沿着蜿蜒小路,行进在层林尽染的山峦间,那遍山的枫叶像火一样在燃烧,他不禁为之驻足,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这与春光争胜的秋色,亮了诗人的双眸,也为诗歌抹上了绚烂的色彩。透过枫叶,我们看到了诗人的逸兴遄飞,恨不能足下生风,与之同行。一生仕途坎坷的苏轼,几经沉浮,面对“ 荷尽” “菊残”的萧条景象,仍能看到秋天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勉励友人珍惜大好时光,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以鲜明爽朗的笔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诗情画意中洋溢着作者豪迈乐观的情怀。天空海阔,气度恢宏,毫无肃飒之气,只觉豪气干云。</p><p> </p> <p>  其实,秋天本无忧,何事强说愁?秋天是一块画板,它的色彩是明是暗,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从黑暗处看到光明,从逆境中看到希望,那么我们的秋天何愁没有色彩,生活何愁没有阳光?</p><p> </p> <p>  碧云天,黄花地。乡野流金,橘橙压枝低......好一个浪漫昂扬的秋!</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