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石舒清的“细节”

马天堂

<p>  清理手机“相册”时,看到几张尚存的照片。这是作家石舒清先生签名寄赠的那本《眼欢喜》。温暖涌上心头,懊恼如影随行。</p><p> 我竟把它弄丟了!为此,我在家中翻箱倒柜找了好几次,确而为实是丟了。隐约记得放在办公桌上的,页面摊开着,其上覆盖着笔记本。应当是爱好读书也喜欢舒清的同事拿去阅读的,可能是日子久了忘记了,兴许有一天会完璧归赵的,但愿吧,但愿!想来总有种无形无助的失落与懊悔,不知道该怎样去说更好一些!</p><p> 说来就是一本书;想来却是一份情。 于懊恼纠结中扼要记述之。借玉通灵也好,邀雅化境也罢。总之,书没了,情是不能忘的。</p><p> </p><p> </p><p> </p> <p>  目光停在这张摄记毛笔题赠签名扉页的照片,那厚实墨韵、丰膄笔濡,我觉得有着苏子瞻、米元章及傅雷等大师的气象来。收到快递的那天,我是端祥揣摩许久,拍了这几张照片回复舒清微信。再次掀开扉页,才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封面与扉页间夹有几页半折的类似熟萱的小纸巾。哦,生怕墨色粘染影响了扉页的美观,生怕急迫中的我手指被墨色弄黑。轻轻掀动书页,惊喜和温暖同在!</p><p> 我知道的,生活中的舒清,总是那么的温暖,总在静默中给你温情脉脉的关照关怀,一如他笔底的阙月温润之美,不温不火却让你沐浴到宁和圆满的光亮。</p><p> 他的文字重细节,他的为人更其重细节。</p><p> 细节决定成败。此话不虚。想到这些,不禁慨叹:每恨性昏阅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p> <p>  这组照片是我和朋友用微信交流阅读《眼欢喜》时拍下的。一看到,就想起舒清笔下的那些人物来。爱絮道人之“皮皮瓤瓤”的碎爸爸,穿着标识精神层级灰袍子的老人,怀揣圣洁独穿暗月的杨德贵老人,为生计而赶场拱北和坟茔的那对残疾搭裆,还有在生存狡黠与精神向往中悖背纠葛的书贩们……</p><p> “哪怕是一个残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这是舒清的心灵执念。在他的许多文字中,散见于无数的细节、情景里。总有香气氤氲,总有温暖入怀。</p><p> 我与舒清“失联”好多年,他却是记挂着。写出热情文字,推荐刊发从博客中读到的我的短文。签名寄赠著作,缘起我曾对马卫民老师念叨过,想借本舒清的著作读。不久,收到他签名的《九案》,接着是这本丢失了的《眼欢喜》。今年,我在手机中读转发的《地动》节选。他说:“你眼睛不好,我给你寄了本《十月》杂志。”</p><p> 《眼欢喜》是找不见了,但舒清为人的温暖“细节”是总在心头的,启迪我,鼓励我!</p><p> </p><p> </p> <p>  这是石舒清先生为青年作家冯华然散文集题写的书名。我以为是上好的书法作品,特意附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