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和几个好姐妹相约,20—24日一起到三门峡陕县的金海湾民宿温泉玩了几天。因为有朋友的事先预订,我们几个人早上八点钟就直接上路了。</p><p>车在高速上行了三个多小时,中午吃饭前到达了预订的地方。下车就吃饭。因为是农家,也没有要身份等证件,就直接住了进去。很便宜的:每人每天吃饭15元,住宿30元。一听价位,都应该知道了,不是那个几星级的什么酒店啊宾馆啊,住,只是提供了基本需求,简单设施。饭,家常便饭,管饱不管好。但是,好在有温泉水,每人一个浴缸,保证每天可以泡温泉。这就行了,我们就是冲着温泉来的。</p><p>这家农家小院并不大,能停下七八辆小汽车。一座四层小楼环了小院的三面。主人住在最高一层,下面三层被隔成了一间一间的小屋,有两人间,有三人间。一进院门,右边是接待和安排客人的办公室,左边是个大厨房,顾用一个厨师为在这里吃大锅饭的人做饭。紧挨着有一个小厨房,有谁不愿意在大火上吃饭的,主人提供灶台,自己买菜自己做着吃。这样的小厨房二楼还有一个。有在这里长期住宿的人经常这样自己做饭吃。</p> <p>我们一行五人要了三楼两个房间,一个两人间,一个三人间。中午休息好了,我们就试着先泡泡,真的很不错。住几天可以用几天。总的来说比大池子干净卫生。温泉水是地下水,老板娘说从地下抽上来的水,温度能达到60度。</p> <p>在这里长期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秋天到了,气温低了,一些老年人的老年病就出来了,气管炎啊,关节炎,老寒腿啊…听一位80多岁的大妈说,她们两口子在这里快住一个月了,挺好的,没事泡泡温泉浴。还有很多是带着家人来这里住几天,泡泡温泉,休息几天就走了。特别是周六周日的人最多,房间爆满。我们就遇到人最多的一天,吃饭没地方坐,只好端着饭菜上楼去吃了。</p><p>据老板娘说,三门峡的地下温泉水,只有她们这一片地方有。有的温泉是大池子,但多数民宿像她们家一样,一人一池。我们走在大街上,的确也看到了,温泉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门前都停放着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牌照的车辆,特别是来自河南省各地的车辆最多。</p><p>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就靠什么,整个陕县这一片就靠这温泉水招来四面八方的客人。</p> <p>我们几个除了泡温泉,还游览了三门峡几个较为著名的景点:</p><p>(一)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p><p> 天鹅湖湿地公园位于龙泉驿区绕城高速与驿都大道交汇点附近,面积约1300亩,环境不错,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保持原生态环境。利用现有的农田、塘堰、沟渠,连塘成湖,连花成片,连禾成景,突出景观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田园之美。正因为这些优选越的条件,才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天鹅来这里过冬。</p><p>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大部分天鹅还没有来,只看到了少量的天鹅,有白的,也有黑的。据说每年11月至来年的3月是天鹅最多的时候。每年春天,天鹅沿着黄河及其支流迁徙,最终抵达蒙古国中西部繁殖地。迁徙徒中,大天鹅会经过高山、河谷、沙漠、戈壁等恶劣地理环境,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繁殖地。春去秋回,大天鹅每年迁徙两次,年复一年,始终如一。天鹅如此执着的精神也令我们敬佩。</p> <p><br></p><p> 特喜欢背后的大树</p><p><br></p> <p>(二)参观虢国博物馆</p><p>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占地2100平方米,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国家二级博物馆,4A级景区。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现已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已发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国和虢仲两君大墓。</p> <p>《虢国春秋》展厅,通过文字、图片、沙盘、壁画、艺术造型等多种陈列形势,介绍了虢国的由来。《虢国撷英》展出了20世纪以来虢国墓地贵族兆域区发掘的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及一座太子墓等出土文物精品。《车辚马萧》,展出虢国大型车马军阵遗址群陈列。该展厅按原地、原物、原状保护,并展出已清理的车马坑遗迹。</p> <p> 景很美,人更美!</p> <p>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虽然与现在新近多地开发的墓葬遗址建设规模和文物级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领一时之先的风范和一代君王的魅力犹在,也让游客大开了眼界,大饱了眼福。(比如,去年去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开发的马王堆汉墓,其结构规模、出土文物更为宏大、气派。2016年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p><p>(三)惊人的陕州地坑院</p><p>陕州地坑院:它的整个村子都在地下,也就是说你进去后看不到房子,也称作“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特色民居,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p><p>它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居晋、陕、豫齐界,土层厚且坚硬,适合开挖。它的构造简单,造价低廉。向下开挖,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对于有力气没有钱的山民来说,是最理想的居所了,常年温度保持在10—20度之间,冬暖夏凉非常舒服。</p><p><br></p> <p> 此图为航拍图</p> <p>整个村子很大,也很具有陕北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每个院子看起来和平常的院子差不多,有住的房子,有厨房,有放粮食的房子,甚至还有马厩。更有意思的是农民收了粮食后,在房顶上有个洞,用个管子直接把粮食流到大缸里。为排水方便,院内挖有渗水井。整个看上去非常科学,布局合理,井井有条,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超群的智慧和能力。</p> <p>地坑院的窑顶,老百姓用石揰夯瓷实,用作打谷晒粮的场地。窑顶的边缘用土坯或青砖垒起40厘米的女儿墙,以防地面的水流入,同时也挡风沙和预防上面的行人不慎掉下。</p> <p>我们此次游览的21座院,原居民均已搬出,基本上看不出原来生活痕迹。这里的院子以洞相连,为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每个院布置了不同的主题:有纺织院,刺绣院,曲艺院,书画院,剪纸院等,展示了陕州特有的民俗文化,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地坑院民俗文化园。</p> <p> 通向地上的出口或是通道</p> <p>景区内有小吃一条街,晋、陕、豫风味各占三分之一,最有名的叫做“十大碗”,因为我们是吃过饭去的,就没去这个地方。</p> <p>地坑院的穿山灶:有七个火口,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向上的原理,第一个灶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渐减弱,依次为炖、焖、保温功能。</p> <p>为了展示宣传当地文化,政府想尽了办法,什么吃文化,酒文化,中华百家姓图腾,农民大丰收,三字经等等,地下——地坑院是文化宣传,地上面也建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宣传…</p><p>总的来说,陕州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陕北高原上可以诞生这样奇特的民俗文化,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件博大精深,处处有智慧,处处有惊奇!</p><p>总之,此次出行,虽然没有看到什么著名的名山大川,没有特别难忘的风光秀丽的景色,但也看到了代表当地的温泉、天鹅湖湿地公园、虢国墓和陕州地坑院。所以说,一个地方都有代表性建设和景观,也算不枉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