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明嘉靖五年(1526)《广信府志》、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四版《玉山县志》和1984版《玉山县志》均记载到,除怀玉书院外,怀玉山还曾有一草堂书院,系朱熹讲学之所。六志大体同,康熙版最为祥细。 康熙版《玉山县志》卷三·建置志·书院:“草堂书院 在县北怀玉山下,朱晦翁讲道之所。……至宋末,怀玉书院废寝,斗山王氏奕(怀玉后叶人)与其子介翁结庐复书院,因名草堂书院。……(明)天顺、成化间(1457—1487),郡守姚堂、知县汪滢相继修理,复查原田若干亩,令院旁怀玉寺道人佃种,收其租以赡生徒。正德六季(1511),提学副使李梦阳命知县谭世熙重建。毁于寇,门墙尚存。李崆峒(李梦阳出生于甘肃庆阳,号空同)有诗,录艺文志中。” 该记载前后矛盾。矛盾一:前面说在怀玉山下;后面说“院旁怀玉寺”,怀玉寺在今怀玉书院址,即草堂书院在怀玉书院附近,也就是在山上,不在山下。矛盾二:“朱熹讲道之所”,又是元初王奕始命名为草堂书院。那么,朱熹讲学时什么名称?有何依据?均无记载,令人存疑。据康熙版《玉山县志》卷十·艺文志·明李奎《重建端明书院记》,景泰三年(1452),姚堂在知广信府任上,故天顺间姚堂修理也当误。嘉靖《广信府志》称:“八年毁于寇”。即正德八年毁于姚源之乱。 李梦阳《草堂书院》“冒险登云峰,云涌风不卷。凄凄松霰响,濡濡行路泫。沾途意己困,睹构色颇展。故堂改頺制,新筑负幽巘。伐材但傍谷,砻石况非远。清渠激修溜,巅亩旷已衍。偶至若期遇,天定固良鲜。仰止古有训,静成力可挽。祗虞游业子,捷径为世莞。”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三为《至怀玉山会起书院》,并未说明是草堂书院。不过,正德六年怀玉山上修建书院确实,应为草堂书院。 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三 据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记载:“世南有令原之戚,绍定戊子(1228)仲冬往怀玉山,修伊蒲供。”即其兄在怀玉山上去世,张世南上山奔丧。据该记称,是时怀玉山上,除寺庙外,仅“人烟数十家”,并无书院。该记作于朱熹去逝后二十八年,史料价值高。南宋江西诗派领袖赵蕃(1144—1229),朱熹追随者,其《法海寺》一诗也未提及书院。明天顺五年(1461)《明一统志》卷五十一·广信府志,提到的玉山书院,仅有端明书院,既无怀玉书院也无草堂书院。可见,南宋时期怀玉山并无书院。 乾隆版《玉山县志》卷五·学校志有一草堂书院·附朱承煦(乾隆年间怀玉书院山长,《怀玉山志》编纂者)考:“朱子草堂书院,志载,怀玉山下。……至宋末,书院寝废,斗山王奕与其子介翁复草堂,仍名草堂书院。后人以王氏父子修复,亦称斗山书院。考,斗山寨在排衙亭之下二里许,道旁石壁上刻“至元逸民”四字,其上为寨,巉崖崒嵂,自下而升,路极险峻,向传有铁索横亘其间,攀援而上,上有平旷地盘,约几百亩,想是草堂遗址。……斗山应即草堂旧筑,非今日之书院也。至梅岩精舍应在斗山书院中,迄今遗址,亦不可考焉。”朱承煦干脆直称朱子草堂书院,但明确表示不在今书院址(嘉靖三十七年后书院未改址),而是在怀玉山下,“道旁”石刻处上方,即斗山寨(今人称之为铁板寨)上。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九·艺文志·金石·王嘉树《访梅岩精舍记镌》记载,该处为王奕与其子介翁所建的读书处——梅岩精舍所在。《环溪王氏宗谱》中载,王奕仅建有梅岩精舍,未曾建斗山书院和重修草堂书院。 2020年5月3日,笔者与怀玉书院叶进、钟明伟等人上斗山寨考察了一番。自怀玉乡政府所在地童家坊往怀玉山方向前行约6公里处,道旁有两块石刻,一为“斗山吟志”,一为“至元逸民王奕伯敬立”。沿石刻处而上,高约500米,极其陡峭,顶一平地,约数十亩。从道路、水源看,该处不具备建书院条件,无朱承煦所描述的“铁索”痕迹,也无“几百亩”宽。朱承煦应为未曾实地考证,受康熙版县志影响,误认为草堂书院在梅岩精舍处。 路边石刻“斗山”二字 “吟志”二字 斗山寨在山顶中间山坳内 山顶平地 山顶一石臼 那么草堂书院到底在哪里呢?嘉靖《广信府志》称“院旁怀玉寺”,应为可信(因为嘉靖五年距正德八年仅13年)。另据史料记载,元代县人郑伯飞曾在怀玉山上建有一宏大建筑群——芳润堂。康熙版《玉山县志》卷三·建置志·宫室(未列为书院):“芳润堂 在怀玉山之阴,元郑伯飞建,取陆机文赋语名堂,堂前有亭曰若舟,堂左有楼曰览辉。王沂记。”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七·选举志·进士:“郑颀,元至顺庚午(1330)王文聘榜进士。”据《玉山城西忠节郑氏宗谱》记载:郑颀,字伯飞,郑骧七世孙,宋祥兴己卯年(1279,南宋灭亡之年)二月廿九日生;元至顺庚午(1330)王文聘榜进士(时年52岁);历任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同知,升大中大夫,淮运司运使;至正庚寅年(1350)三月廿九日卒,享年72岁。可见,芳润堂当建于元至顺庚午之前,距今约700年。 元史学家王沂《伊滨集》卷二十一·《芳润堂记》:“怀玉山之阳有溪,其流清莹秀澈,桥横焉,若鳌负虹饮,故其地名曰梁川。背山而面溪,有屋数十楹,则广信郑伯飞燕居之堂,名芳润,取机《文赋》语也。堂之前有池,池有亭曰若舟,取《易》乘木舟虚也。据堂之左有楼曰览辉,取贾生所赋凤凰览德辉而下也。伯飞田有秔稌之入,居有山水之乐,宾婚燕祭之具可给也。”可见,芳润堂建筑规模盛大,“有屋数十楹”,前有池,池中有亭,左有楼。郑伯飞在山上有田,“宾婚燕祭之具”齐全,系殷实大户。 关于芳润堂,朱承煦也有一考。乾隆版《玉山县志》卷五·学校志·书院·芳润堂·附朱承煦考:“郑伯飞先生所建芳润堂,志载在怀玉山之阴,又云在玉琊之足,建堂与楼,一时称盛。明成化间佥事方中,暨守令相与表章,乃因旧庐匾书院额,查复原田,以奉祀赡士。是芳涧堂应在梨树下,树为堂中旧植无疑,余尝率诸生周环履视,其地旷衍,足建堂舍,不特梨树一株,称为乔木而,循崖而上,犹有大树存焉。且当日古墙旧址尚存,其西侧有流泉一道,自乌龟塘而来,向由金线桥转东,今则改道,直趋小怀玉,桥筑为路,然观形势,水道犹存,此日之直流而东,似不若当年之环绕曲折也。”朱承煦考明确了以下几点:一、芳润堂在怀玉书院对面,玉琊峰下,该地有株古梨树,即今梨树底村。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古迹:“怀玉古梨树一株 在玉琊峰之麓,芳润堂遗址后,高五丈,大可十围,枝干扶疏荫蔽数亩,相传朱子手植。”即朱熹预知后世将在此建书院而植,一笑。背后为乌龟塘,即今玉琊湖;二、明天顺、成化年间方中、汪滢“匾书院额”,额什么书院,无记载,应为草堂书院无疑,即草堂书院系由原芳润堂改建而成。“复查原田若干亩”,应为原郑伯飞之田。据同治版《玉山县志》卷六·职官志记载,方中为天顺年间玉山县令,编纂了玉山第一本县志,可惜已佚;汪滢为成化年间县令,与朱承煦考时间相符。 梨树底村,前为玉琊峰 原古梨树后发 古乌龟塘(今玉琊湖) 草堂书院自姚源之乱被毁之后,就无修复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主持下建成了怀玉书院。三十八年(1559),王阳明大弟子钱德洪应聘出任怀玉书院山长时,作《过草堂书院遗址》,即怀玉书院建成后,草堂书院从此就被废弃了。 关于朱熹怀玉山讲学一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和王奕的《玉斗山人集》、《明一统志》均无此载,李梦阳诗也未曾提及。始见于嘉靖《广信府志》,还有县人詹翰所作的《游怀玉草堂》:“玉几山前旧有基,晦翁曾此夜燃藜。草堂兴废浑如梦,只有青山似昔时。”詹翰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一年,该诗当作于嘉靖初年。后王宗沐作《怀玉书院碑》时,把草堂书院“改”在了金刚峰下,即今书院所在地:“怀玉山……最高曰金光(刚)峰,峰下为草堂书院,宋朱子仲晦讲学其中,有司及门人因置田以赡生。”康熙版《玉山县志》卷三·建置志·书院:“怀玉书院 唐大历(766-779)中,僧志初创法海寺于峰之下。……沿于宋,朱晦庵、陆文安、汪文定诸贤讲学兹山,有司及门人扩而大之。”应原于王宗沐的《怀玉书院碑》,此后史志就均作如是载了。可见,朱熹草堂书堂讲学说纯系后人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