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及各学科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p> <p> 1、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p><p> </p><p> 每天的阅读关键在于坚持。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家长朋友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放下手机,沉浸书海,通过自己的阅读,耳濡目染地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孩子与自己一同进行阅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每天阅读结束以后,家长可以与孩子就书本内容进行交流,既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p> <p> 2、养成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p><p><br></p><p>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p> <p> 3、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p><p><br></p><p> 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环境要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游戏时应尽情的玩,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有利于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地点要固定,可以控制心理倾向;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p> <p> 4、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p><p><br></p><p>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p> <p> 5、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p><p><br></p><p>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同学们在读书时要养成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p> <p> 6、养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p><p><br></p><p> 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惬意啊!因此,我们要养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p><p><br></p><p><br></p><p> 7、养成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p><p><br></p><p>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阅读时我们可以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掌握主要内容,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p><p><br></p><p> </p> <p> 8、养成有序阅读的习惯</p><p><br></p><p> 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p><p><br></p> <p> 书籍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同学们,让我们以读书节活动为契机,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博览群书,浸润经典,与书为友,悦读阅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