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走完最后的日子】

邵可浪(清风)

<p class="ql-block">  【陪伴母亲走完最后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文丨邵可浪</p><p class="ql-block"> 严父冤案得平反</p><p class="ql-block"> 慈母仙逝归天堂</p><p class="ql-block">1976年清明节前后,举国上下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于世长辞了。全国民众自发行动悼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抒发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慨和不满,接下来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天安门广场事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遭平息镇压,邓小平被撤消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一观后效。1977年在全国人民的呼声中,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下,中央中央通过会议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同志党内外一切职务。这位历经创伤的老人,第三次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四清运动(社教)和全国文化大革命,所留下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全国各地群众去中央上访伸冤人潮不断涌进北京,严重影响安定团结。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国内进行第二次全面落实政策平反运动。1978年下派工作组进驻我们“谢家寨”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组长为许庙公社党委副书记李日朗,副组长韩红料。第二次落实政策由于政令畅通,没有了上一次人为的干扰,落实政策大刀阔斧,基本全面否定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定和结论。这也更加体现了打倒“四人帮”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任何阻力的成果所在。平反了对干部的错误定论,推翻一大批地主与富农错划的成份。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纠结了十多年的阶级矛盾,进一步稳定了国内的安定团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落实政策,在平反落实父亲的问题上,发生了一点小曲折,基层有人出于个人成见与嫉妒,私压了父亲的材料和账目,使父亲的历史问题未得到公正全面彻底的落实平反。我亲自书写申诉材料直接越级投递于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及国务院,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办公厅盖有红头大印和领导亲笔批示下,在原前程村党支部书记王高玉的过问声援下,最终父亲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得到了全面推翻,予以彻底平反并恢复了父亲的名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原生产队占有我家的厅房和前房无条件返还,并返还了钱和粮票。虽然还了父亲的清白,但给父亲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和心里伤害,已经无法予以挽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下半年,母亲的病情日复一日的在加重,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父亲当时给生产队管理东沟口菜园,照料母亲吃穿起居的担子就压在了我的肩膀上。一生要强争气的人,当疾病缠身,自己有心无力又不能自理的时候,无形之中,总是爱回想自己健康无病的时候。往往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心情的落差和伤感,总是想到自己整日拖累亲人,这个时期情感最为脆弱,情绪最容易激动和失控,母亲整日以泪洗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为一个母亲,他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万一不在人世,自己的老伴和儿子怎么办。每次当我服侍母亲时,母亲常挂在嘴上最爱唠叨的话:“浪娃呀!妈活在世上有啥用处,替家里干不了一点活,还要拖累我娃,本来妈想着自己身体好,能给我娃把媳妇取回家,看的能抱上个孙子,妈就是死了,也能落个心干呀!”,说着说着,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情感,不由自己抽泣哽咽,续而放声大哭起来,搞的我心似刀绞,万分伤痛,只有尽力安慰母亲,哄到母亲开心,脸上有了笑容为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病魔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母亲的身体,由于母亲长期瘫痪在床,四肢常感僵硬麻木,暂歇性地失去了知觉。身体各个部位,根本不受自己大脑的支配。母亲体胖身虚,当时我只有虚龄十六,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每次搬动母亲翻身时非常吃力。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每个健康的人一旦疾病缠身,如果正常生活失去自理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往往不由病人自己。所以向陪伴他的人,提出的要求和事情就多了,每当这个时刻,做为子女应尽可能的去满足父母这些可怜的需求,当父母真的有一天撒手离开我们时,做为儿女才会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给自己终生不留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病情加重,母亲起坐的欲望愈来愈强,我刚刚把母亲从炕上扶起来,坐不到十分钟,母亲又要躺下,这种节奏随着日子推移,越来越频繁了。母亲病痛折磨的呻吟声和喊声传入我耳,绞痛着我的心。疼痛感在母亲身不断加剧,每天都要用温开水给母亲擦洗全身肌肤多次。加上母亲的大小便失禁,完全不能自理,一切都在炕上由我一手帮助完成。脏衣服有时一天换几次,也是我帮助洗净晒干给母亲换在身上。我亲眼目睹了母亲卧病瘫痪在床到告别人世的前前后后整个全部过程,由过去健康红润光鲜亮丽的脸颊,慢慢显露出十分憔悴无精打彩的神态。奕奕矍铄的身体,经过日月漫长的吞噬,一下子显现出了戚戚苍老,往日炯炯有神的目光变的愈来愈加呆滞吓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日麻利灵巧的双手,显然倔笨了许多,往日快人快语的嘴唇,一下子变得深沉微颤欲言又止,世上的母爱,用再完美精彩的文字也写不尽她那伟大无瑕的深远含义。在每个儿女的眼眸里,母亲的泪水值千两黄金,值万担白银,但是,人生的价值和意志,岂能以黄金白银作价?人的毅力,岂能以财富称贵?沧桑可变,泰山可移,河水可改,唯有一点,母亲坚强的个性始终不会改变。由于受祖母的言传身教和影响,母亲的性格外柔内刚,她的个性刚毅无比。母亲,是我眼中的余太君,在人生低谷困难与打击面前,她从不底头认输,从不窝囊,这就是我对母亲最贴身最真实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卧床睡倒近半年时间,日日都在和折磨与痛苦,进行着顽强地搏斗。病魔时时刻刻都在吞噬着母亲的肉体,每天侍奉母亲,好似人有一把尖刀扎在我的心脏。到了1978年10月中句,母亲心里很清白,但在也无法表达口语了。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不省人事。就这样一直煎熟到了11(冬月)月初,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危险期,正常呼吸已十分困难了,有出的气,缺进的气。身边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母亲喉咙上好像卡个什么东西不上不下,门中族人不停登门探问病情,村院中前来看望的乡亲们从未间断。这当儿,亲人们和村院中有人给父亲建议,让打发人上岭告知儿女亲家,让把我的未婚妻叫回家来。众人用农村老俗套话劝说父亲,说母亲咽不下这口气,主要原因是丢心不下我和父亲。心里想让自己儿媳妇回家给叮咛嘱咐些什么话。父亲听了众人的建议,感到有点为难,那个年代人们的观念比较守旧传统,要让未过门的儿媳妇回家,首先亲家要通情达理明白。经过充分考虑后,父亲同意打发人上岭去叫儿媳妇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3日中午父亲打发人上岭去老丈人家协调沟通,自打发人走后,我和父亲心里七上八下,焦急的盼望着去的人尽快回来。直等到日落西海傍晚时分,人才从岭上回来。他对父亲说,岳母非常通情明理,听来人学说了母亲的病情后,当即答应了让女儿回家看望病情危重的婆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母虽然出生于普通农家,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限制,从小未进过学堂读书,除了能认得自己名字,其他汉字皆不认识。但人性的善良于文化学识关系不是很大,历史上的蔡京,秦桧等人,书读五车,满腹经伦,蔡京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但都落下了个臭名远扬,遗臭万年之憾!究其因果,缺少爱国民族气节,心怀奸诈,良心泯灭,一肚子墨水和才华用在了误国殃民,欺压百姓打压同僚上了。撤远了,又脱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话短叙,话说岳母虽无文化,但天性极其善良开明贤达,对上门传递消息的人热情召待,切茶寄烟着实忙活了一番。来人向岳母一一学说了母来卧病在床的前后经过,岳母听着听着,眼圈先红了起来,眼眶里的泪珠儿在眼壳内滚动着,只剩滴落下来的份了。来人向岳母表达了此行的意图,顺手端起茶杯喝了两口热茶,稍歇说:“我这次能上岭来,叫咱女子回去打个道,这不仅是下边你亲家的意思,也是村邻们的期盼哪!”,岳母等不得来人把话说完,便打断话源说:“亲家,喝茶吧,啥话也不用说了,今天叫女子准备以下换洗的衣服,明天一大早我和女子一起去看望亲家母,我赶明天下午日落前回来,让女子就留在婆家,让给那可怜的爷儿俩做几顿生受饭。”,岳母边说边撩起围裙擦泪。来人看使命顺利完成,想到家里人在盼望回音,便起身告辞母亲回川,岳母生性善良待人憨厚实诚,说什么也不放来人走,非得留下吃过午饭再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恰巧这时岳父放工回到了家,见面都是熟人,岳父与“谢家寨”村邵铁彦是亲表兄弟,四节八下岭上坡下来来回回走动,于前来之人称兄道弟,来人欲走不能,加上岳母盛情挽留,来人看实在无没推辞,便被挽留下来吃了一顿午饭方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生没有经历过坎坷与磨难,没有在漫漫长夜中痛哭过百回千次的人,没有资格去对别人谈论什么人生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财东邵友望大哥听到前头婆急促地呼喊声,急忙起身上了火炕,把听诊器摁到母亲心脏部位来回移动,听了一会,收起听诊器,用手号了一会母亲靠右胳膊腕的脉搏后,一边抹泪一边回过头对在坐的众位亲人说:“我竹娃娘人已定走了。”,春堂和尊乾听了友望的话,都急忙上炕又把了一会脉,二人摇头叹气说:“人不行了,咱们帮忙准备后事吧!”,时间是公元1978年冬月初五,母亲永远告别了让他受尽了苦难的世界,驾鹤去了极乐世界。其实,母亲永远摆脱了痛苦和折磨,那里才是她最好的归属。听老人说,那个世界四季如春,瓜果花香,不愁吃喝,人人平等,没有歧视,我亲爱的母亲您就在那里好好静享清福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突然间离世,对我无疑是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两年多恭身亲侍母亲不离左右,朝夕相处从未有过一丝一毫怨言。虽然慈母卧病在床多年,在一定成度上让我失去求取功名与本该属于我的东西,其中包括个人婚姻的决择等。内心也曾有过埋怨和遗憾,但均衡过后,并没有一丝一毫责怪过我的母亲。从小耳染目睹长期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婴儿被抱入邵家,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为抚养我长大成人,付出耗干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及乎为我一人,枯竭劳干了自己身心。突然间弃我而去,当听到众位长辈吵吵嚷嚷说,准备后事吧!我天生心脏就不是很好,母亲突然离去,一时感情难于接受,哭时众人只听哇的一声,便气堵胸口,昏倒在地,已是人事不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苏醒过来时,自己已被亲人背到了厦房的土炕上。我睁开眼睛时,看见屋内地面站满了人,怎么从上伙房背出来,被亲人们按放到在厦房的土炕之上,我醒来后没有任何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醒来后只听到众人七言八语的说:“浪娃,你把人快吓死了,你在不醒来,都能要了你大的老命,亏得咱门中的医生多。”,又听谁在说:“娃呀,你把你妈侍奉了两年多,说句结实话够了!你妈不受罪了,她应该是享福去了,我娃还年青,人生路还很长,还有你大和未过门的媳妇,凡事想开些,在不敢像这样钻牛犄角吓死人了。”,任凭人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我就是一声不吭,双目死死盯着厦房的养棚格子,泪水如注流个不停,枕头两侧都被泪水浸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在这个当儿,门中本族一兄长搀扶着父亲从外面进来了。可怜的老父亲颤颤巍巍的走到我身边说:“娃啊,你妈抛下咱爷儿俩走了,再不受那份活罪了,你妈有病其间,我娃对你妈的照顾也够了。若你在有个三长两短,大这把老骨头活在这个世界有啥意思!”,父亲说着说着,到先控制不住对母亲的深厚情感,老泪纵横大放悲声哭了起来。父亲的哭声,使我当即意识到自己要尽快站起来,不能在沉浸在一味恋母的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到这些,我一个猛子从炕上站起来了,眼看见父亲抖动的双于,我心里好似万箭穿心一般。父亲用右手极力压住左手,尽量在控制自己双手的颤抖。我尽力控制住自己伤悲的情感,安慰父亲说:“大你放心,我一点事都没有,你把自己照顾好,我妈的后事一切有我来承担,你不用操心。”,由于母亲病故在三更半夜,第二天按农村的风俗,先要给所有亲戚朋友报丧。按传统习俗与规矩舅舅家最为重要,舅家人若请不到场,不得开席,不得入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自孩提时以顶门养子的身份到舅舅家,情况比较特殊,与舅舅没有任何血源关系,母亲在日大舅每次来家,总是显得舅与外甥关紧张别别扭扭,大舅总是牛圈里寻牛蹄窝,挑刺不已!父亲知妻哥生性刁蛮不大讲理,特别叮咛吩咐管事的多加谨慎为好,一切礼节别嫌麻烦尽力做到最好,莫让母亲的灵魂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客的特意从执事中挑了两个精气灵醒能言善辩之人,前去给舅舅家报丧。报丧人前脚刚走,父亲和看客的充分酝酿商量沟通,又从村中精选了两位德高望重,平日在村里说事料非的大贤能,紧跟在打前站报丧人的脚后根,遵循前头报丧后边请这一农村习俗。农村对舅家的常规礼路,按习俗要做到一报,二请,三迎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十二点午饭前,派出去给各处报丧的亲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该来的客人基本都到了,就只等舅家的人来了。大约过了十二点过了,前边去舅舅家报丧的人回来了,带回消息说,小舅人比较憨厚,比较好说话,一切看大舅的态度。大舅的话很不好说,没有文化,思想顽逆,做事又极端,是下房湾村出了名的老难缠。后边请的那两个人,在苦口婆心的做大舅思想开导工作,真乃是:“万事齐备,只等舅家。”,人生在世,读过书与不读书的人在某种成度上有很大区别,受家庭影响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生在世要通情达理,明了事非,善辩曲直。人若不懂尊重,一味拿捏架子,显摆老子天第一,是非常令人从心底生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看已过了入殓所定时晨,乃不见舅家人来,门中族人和村上大部分性急的人,已失耐心,报怨之声在不断升级加剧。大家正朝急间,有人走进前门报告说舅家人来了,从北雷村村东,正像谢家寨西渠方向走来。怨气归怨气,听说舅家人快到了,大家乃然很自觉的走上各自的岗位准备迎接这时,几个管事的把我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嘱咐我,等会见了舅家的人,一定要放声大哭,哭的越投入越到位越好,要让舅家人感动,二是老舅说什么话或者提出什么要求,尽量满足不要反驳,我认真听着,一一承诺,我内心非常明白,大舅自故从内心就不喜欢我。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父母没有儿女,大舅与姈子生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心想让父亲抱养自己的三儿子顶门,父母没有答应,因祖母生前有遇命,顶门必须抱自己女儿的孩子。祖母的话对父母就是一道圣旨,母亲十二岁便以童养媳的身份被舅姥爷卖到邵家。随着漫漫岁月磨合,祖母和养母两人亲如母女,母亲生平对大舅为人处事多有不喜,碍于亲哥同胞之情,母亲一直对他宽厚相待。养母不喜欢自己亲哥哥的主要原因是在对待我的态度上,在大舅的内心总把成当野小子看待,见我就吹胡子瞪眼,每年过年母亲带我去走娘家,每次我都与大舅闹的脸红脖子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说母亲在卧病静养期间,大舅到是来看了几回母亲,两手空空而来不说,每次来不管忙闲,非得得等我把饭做好,吃饱喝足后方才回家。还要贪嫌盐甜醋不酸,临回家手还不空,脚踏门眼睛就东描西瞅,看到我们家有值钱或自己用得着东西,回家时想尽千方百计都要带走。他虽为长辈,人品让人十分厌恶,碍于母亲情面,我强忍心中的怒气,强装笑脸相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话暂且放下,入贴正题吧。在说舅家前来上门吊丧入殓一共来十几个人,说话间来到了老房前门口,看客的躬身笑脸迎进了门,我与族中其他孝子们,早早跪在母亲心灵堂前等候。舅家一帮人以大舅领头,小舅紧随其后,身跟着大小姈子,表哥,表弟,表姐等一干众人。众孝子见舅家人进门,急忙嚎啕大哭了起来。以大舅领头,身后一干人围在母亲灵柩周围,哭姐喊妹叫姑的哀嚎声一片。等舅家人哭祭刚毕,看客的热情地邀请入正席就坐,厨房早已给准备好了酒菜,俗称敬酒看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做为外甥的我,就要大放悲嚎之声,越动情越投入越好,以此表示对慈母的深切怀念和对舅家人的无比敬畏,长跪不起上等候舅父大人发落。我长跪在地哭的情真意切,悲痛欲绝一个泪人儿,想到养母从小把自己一手抚养成人,尤其在病重卧床期间,我朝朝夕夕与母亲日夜相依为命。母亲是我的精神依靠,我是母亲装脑海的寄托和依赖。想到自己年少丧母,心中积压的悲痛无法用言语尽表,嚎啕大哭是唯一释放痛苦的好方法。我最原始最真实哭声感动了村中的父老乡亲,很多人跟着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哽咽陪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舅家大表哥维财上前扶我起来,小舅,大小姈子,表哥,表弟,表姐都被我的哭声感动的泪流满面,唯独大舅一人神态冷漠麻木不仁,丝毫未被我的哭声打动,大声呵斥大儿子刘维才不要扶我,并口出粗野不堪入耳之言,让在场众人十分愤怒,此人正是我的大舅刘XX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情和哭声能感动在场所有的人,唯独感动不了一个对你报有成见和仇视的人。大舅的过分挑剔,连小舅和他的儿女们,都指责大舅把事做的太过了。大舅的长子刘维才当时指责说:“爸,你纯属是上门找事来了,姑姑生前我来看了几次,我姑夫和浪娃所做的一切,我全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我姊妹几个以后到你跟前可能也做不到浪娃对我姑姑那样尽孝。你若想让我姑姑人死后魂安,就别多事添乱了。谢家寨是个有名的文化村,别丢咱人了,叫人家全村笑欢咱们。”,大舅看没人向自己说话,听了儿的数落,坐在一条木凳上抽起了闷烟。小舅人老实,于母亲感情深厚,母亲生前,小姈子手拙,家中织布缝衣都是母亲赶十几里路去他家帮忙料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舅和小姈子常怀感恩之心,平时对养母十分敬重和关心。小舅接过大侄子话茬,满含热泪说:“啥话都别在说了,把我姐穿的衣服看以下,时间已定被耽搁了,赶快让人家入殓。”,大舅看没有人支持自己,拧转身子向四围以瞄,谢家寨前来帮忙的人等,皆对他怒目而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好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回过头对小舅说:“平信你把几个娃领上,去看看你姐穿了几件衣服,仔细数以下,我就不看去了,哥也没脸吃人家的饭,我这次也是辞门来了。”,大舅言罢,故做欲走状。谢家寨的邵家为县东有名的大户,以文墨传耕,历来以宽厚待人重视礼节,邵氏家族以理学传耕著称整个东乡。看客的上前予以柔言挽留,大舅以瞧周围形势不利自己,自己见好就收顺席就坐了。小舅一边哭啼一边扯看母亲身上的衣服,数完件数后返回席间对大舅说:“我姐穿了七件衣服,挺好,没有咱说的话!”,大舅听了小舅的回语,便口说道:“只要人家儿女心里都能过去,咱有啥过不去的,说的话多了,穷嫌富不爱的,现今没你姐人了,以后这条路也就断了。”,看客的为了不让局面僵持,接过话对大舅说:“你把话说到那里去了,你以后只要上门,看浪娃敢把赶你出门不!”,看客的说罢,看时间己是晚了,随机大喊一声:“跑乱的,赶快给娘家人端饭上菜!”,村中跑乱的众执事,从大清早帮忙到正当午时,大家肚子早已都饥肠辘辘了,只等看客的发一句话了。未完待读,请欣赏下篇。</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眨巴眼饭莱就全摆上了桌子,老舅家一干人这时也饿得饥荒了,饭菜刚摆上桌子,稠酒还未等提上来,众人已动开了筷子。那个年代人们长期处于半饥半饱状态,看到热气腾腾的菜馍,强烈的食欲已难由人掌控,口水垂滴,人也顾不得形象了,狼吞虎咽就开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足饭饱之后,大舅临离开席桌对看客的说:“把我那命苦的妹妹,亲眼看的入殓了,今天怪咱不争气,欠吃人家这一碗饱饭。我和娃们准备走呀,我今天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你帮我给大家告查的解释以下。”,看客人对大舅的作派心实不喜,见大舅告辞要走,出于礼节便笑着说:“没什么,今天就是专请他舅舅给外甥撒歪来了。即然他舅要走,路远也就不挽留大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不知跑乱的执事中,谁冒出了一句:“早就该走了,把人整的现在还没吃饭,纯脆是寻事找茬柔瓤人来了!”,不知谁又说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饭吃饱酒喝够了,临走还知道打声招呼!”,本族兄长邵友三也是看客的一员,听了大家七言八语泄气的话,为了打岔息事,忙喊道:“咱上锅的,摘菜切菜洗碗的,担水背柴的,看客上礼的统一还没吃昵,速度放快点,大家自端自吃。”,大家听到看客的喊话,便各自下手,端菜端饭,棚里所有桌子坐无虚席。跑乱帮忙的男女执事们,从一大早忙了大半天,全剩下自己人了,也就放开没顾忌了。个个好似水泊梁山聚义厅的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口咥饭,一幅狼吞虎咽的画面,亲情确十分浓郁,席间充满了欢声笑语,唉!乡亲们肚子太过饥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乡亲们兴高采烈的吃着饭,我一个人返回厦房内静思,怨恨苍天不长眼睛,生生掳走了慈母一命归阴兮。我抬眼透过窗户远望着茫茫天空,乌云滚滚涌动,冬月的天,空中弥漫着锥心透骨的寒冷;踏海涛波浪,逐洪水急流,我非常感伤茫然地远瞧王顺山脉,内心充满一片邈远的衰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朦胧中我似乎看到了白云顶端伫立着一位老妇人,迎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双眉紧拢,目光炯炯,其坚韧的意志令人敬畏称道。她,就是我最亲爱的慈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母啊,您是一个未进入耄耋之年,确饱受风雨沧桑的年青老人,您是我与父亲心目中的一座丰碑,是熠熠熠生辉光彩灿烂夺目明珠,在我和父亲的心中雕刻记载着你的懿德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母啊,您是浩大宽广的终南山脉,峰峦逶迤,有您在,我和父亲依偎在您的身傍,倍感温暖无比!如今,母亲啊,你确悄悄溘然长逝,让儿和父亲倍感身心孤单,生活失去了丰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往事,历历在目,你经常叮咛儿女:要孝敬长辈,切忌顶嘴虐待。几回回千叮咛万嘱咐,对后程村亲生父母休生怨恨,要怪要怨就怨邵门人脉稀薄,你亲生父母也是忍痛割爱,谁想把自己头生头长的亲生儿子拱手让人!每次回忆养母谆谆教诲,不由我鼻酸咽堵泪水如注。养母养父啊,你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也是儿子今生最敬重和时时刻刻缅怀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啊,您在1966年社教(四清运动)期间,当家庭突遭狂风暴雨降临那一刻,您像一把雨伞,撑起了举步唯艰的家,阻隔了飘泼暴雨的侵袭,您为年仅七龄的儿子遮风挡雨,你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我和父亲精神大埧免遭冲垮。方有了儿子今天安宁和正常而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睹凡尘人间世事沧桑演变,深挚情真莫大于母亲对儿女的清纯无瑕之情愫。若论人生如梦,我便从好梦故乡而来,好梦与我拥抱挽手,幸遇这位不是亲娘胜似亲娘慈祥善良的好母亲。我常常酝酿感恩的心,用什么方式表达,感恩的情,唱什么歌曲来赞颂养父养母呢?我茫然,我徘徊,常感内心十分愧疚。用笔写尽千言万话,难抒肺腑之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离我而去,我深知世上报恩的路途虽多,但最好的方式是白纸墨迹蕴真情。母亲啊,您就是永远镌刻在我心里的亲娘!母亲啊,儿子祈祷苍天,愿母在天堂福享清静,把在人间所受的折磨和苦难得到偿还。有时,我不经意间抬头,看见西边天际云海浮现出一缕彩云,五色斑斓。噢,那就是母亲将要进驻的通往天宫的彩桥吗?心在滴血,泪己耗干,依然改变不了我对养父养母深情的眷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归正传,在说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人们日常生活谈不上讲究仪表仪容,吃饭穿衣长期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国家也很贫穷,政府提倡人民群众勤俭持家,节约用水用电,生存是第一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农村普通家庭父母故去,身上穿戴三件或五件寿衣很正常,母亲当时能穿戴七件寿衣,在那个年代属于高级档次。母亲故去第二天,按农村风俗常理,第二天就开始动土打墓了。那个年代受经济条件所限不能和现在村情民风相提并论,于今反差极大。那时不充许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做生意,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管理经营耕种土地,把生产队的男女劳动力,统称名为“社员”。男女老中青按等级评定为:一级劳动或二级劳动,还把极少数老弱或才从学校回家务农的年龄小学生定为三级劳动力。一般大村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二名,把全队分为三个组,各组设组长一名。秋麦两季所收粮食,按出勤所挣工份及人口比例分配。母亲倒下头第二天,在值寒冬闲月,谢家寨的青壮男劳都闲暇在家,生产队也没什么农活,大清早家里就坐满了帮忙给母亲打墓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门又是大户,东边财东,南庵,南财东,西院和偏门,我所在的药铺大院及谢姓族人等,前来帮忙的父老乡亲,人流如潮站满了药铺院庭。那个年代村中故去的老人,家家户户皆为土葬,村里没有任何人用砖固墓。人多效率高,母亲的墓地按父亲的要求,要深埋入土为安,那个年代乡情厚重人心齐凝聚力强,打墓用工仅两天时间,一般就早早完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出殡送埋那天,天气虽然睛好,但正值十一月,是每年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一大早天还未明,村里帮忙的父老乡亲与门中近脉族人已早早来了,长虫洞式的庭院从上房到前房站满了前来帮忙送埋的人。烧纸祭奠先由舅家开始,后从女婿外甥及门中辈分高底依次开始,祭奠烧纸程序进行完毕后,时晨己到,只听看客的一喊了一声:“帮忙的小伙子,都朝屋里走,准备起棂!”,众人听了勇跃上前,把母亲灵柩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铺摆官椽的铺摆官椽,绑灵杠的绑灵扛,一会功夫就把母亲的棺材绑好了。管事的高喊:“年青人都朝杠子底下钻,今天人多,上坡子路大家勤换着,上了年龄的,统一把掀带上。”,母亲的寿棺周围站满了人,管事的看万事具备,便大声喊道:“大家把杠子捞起,起灵出殡!”,管事的话音刚落,大伙迅速抬起了母亲的寿棺,前来帮忙的人数众多,后边掀,前边拉,西岭公坟虽然是上坡子路,但众人如小跑一般。送埋母亲那天,不但天气晴好,从头至尾事过的非常顺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可能是母亲的逝世感动了上苍,1978年冬季持续干旱两个多月没有降雪,就在送埋母亲的第二天,北风呼啸,乌云密布了一天一夜,第三天由小雪飘飘变为鹅毛大雪,可能是母亲的身世与苦难,让上苍为之感动,天人合一将泪水溶为雪露,滋润着久旱干涸的土地。母亲的故去,让苍天为之动情落泪,大地为之悲恸痛哭。</p><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时逢浩劫身心残,</p><p class="ql-block">虽得昭雪难补全。</p><p class="ql-block">慈母终日织锦棉,</p><p class="ql-block">为儿为父把衣添。</p><p class="ql-block">身卧病床心不闲,</p><p class="ql-block">为儿为女祈福全。</p><p class="ql-block">寿终苍天被感动,</p><p class="ql-block">迎来瑞雪兆丰年!</p> <p>父母健在,儿女行孝要尽快,说不准那一日父母将永远离开了你们!您即使用尽全力去追也是徒劳的,别给自己留下终生的悔恨!</p> <p>邵可朗(清风),蓝田玉山人氏。陕西《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粮农身份,现四处打工觅食养身。</p><p><br></p><p>曾在“陕西作家摇篮”,“陕西第一资讯”,“今日头条”,“蓝田作家”,“滋水美文”,“漆水文学”等公众平台发表文章数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