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大岭镇村名志,根据1986版《临沂地名志》整理。如有所误,请提出宝贵意见。如有文史资料提供,请联系整理者。</b></p> <p><b>大岭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大岭”相传明崇祯年间建村,村西有从西北往西南伸延约二里许的土坎,故命村名“大岭”。</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董少白,抗日战争时期烈士,1939年牺牲,著名烈士。2,姜自彬,战士,1952年朝鲜战斗牺牲!3,刘明,战士,1950年病故。</b></p> <p><b>小岭</b></p><p><b>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小岭”。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原名“亮沂庄”。因靠近大岭,又较大岭村小,故村名“小岭”。</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抗美援朝战斗烈士:1,王景玉,党员、副班长、1951年朝鲜失踪,1961年追烈!2,周振英,战士,1953年朝鲜牺牲!</b></p><p><br></p> <p><b>北沙埠庄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沙埠庄”相传西汉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建村。初名“荣誉官庄”,其义失考。明洪武年间(1368—1398)该村有一条从费县通临沂的大道,自村中横穿,因此处沙多,推车挑担的人特别吃力,众呼“沙埠庄”遂成村名。后村南4公里处建一同名村庄,特分别冠以“南“和“北”以示区分。故得村名“北沙庄”。</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抗美援朝时期烈士:1,李景云,战士,1951年朝鲜战争牺牲,三等功一次!</b></p> <p><b>砚台岭</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砚台岭”。,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移民至此。村北高岭,形似老鹰,故名“鸢台岭”后因“鸢”是生僻字。即取音近字“砚”代“鸢”遂改称“砚台岭”。</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李德山,班长,1945年临沂战役牺牲!2,刘自春,通讯员,1947年临沂城被捕牺牲。3,刘兆岭,党员、1951年朝鲜金城阻击战牺牲,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著名烈士!</b></p> <p><b>二十里堡</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二十里堡”。相传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村。国距临沂城二十里,故名“二十里堡”。</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邵俊芝,战士、1951年朝鲜战役牺牲。2,刘庆奎,战士,1947鲁西南战役牺牲。</b></p> <p><b>角沂庄</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角沂庄”相传明朝建村。残碑碑文有“兴隆庄”、“决沂庄”字样。清光绪八年(1882年)因处沂州府西北角,改称“角沂庄”。</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抗美援朝时期烈士:1,刘永胜、排长,1951年朝鲜失踪1961年追烈!</b></p> <p><b>沟上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沟上”。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村后祊河村人呼为八步沟,命村名“沟上”。</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抗美援朝时期烈士:1,姜自德,战士,1951朝鲜战斗牺牲。2,高连生,战士,1951年朝鲜战斗牺牲!</b></p> <p><b>董家朱许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董家朱许”。该村由朱许镇析置成村,因董姓人居多,故命村名“董家朱许”。建村时间见张家朱许。</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董书安,党员,1947年苍山涌泉战斗牺牲!</b></p> <p><b>杜家朱许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杜家朱许”·该村由朱许镇析置成村,因杜姓人居多,故命村名“杜朱许”,建村时间见张家朱许。</b></p><p><b>民三十一年(1942年),伪临沂县商会会长齐华亭(该村人),曾以其“齐”姓命村名“齐家朱许”,终因不合民意,以失败告终。</b></p> <p><b>张家朱许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张家朱许”。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集体移民至此,命村名“朱许镇”(意为元章许可在此建村)。后置成四个村,该村因张姓居多,命村名“张家朱许”。</b></p><p><br></p><p><br></p><p><br></p> <p><b>刘家朱许</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山东地图》标“刘家朱许”。该村由朱许镇析置成村,因刘姓居多,故村名“刘家朱许”。建村时间见张家朱许。</b></p> <p><b>蒋家王平庄</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蒋家王平”。相传明朝蒋姓祖先此定居成村,以蒋姓命村名“蒋家王平”。</b></p> <p><b>曹家王平庄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曹家王平”。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曹姓人来此定居,靠近蒋家王平庄,故命村名“曹家王平庄”。</b></p> <p><b>葛家王平庄</b></p><p><b>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葛家王平”。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葛姓人来此定居,因靠近蒋家王平庄,故命村名“葛家王平庄”。</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肖常贵,战士、1951年朝鲜战役牺牲!2,葛义凤,战士、1947年江苏鲁家沟子战斗牺牲!</b></p> <p><b>小官路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小官路”。相传明朝(1368-1644)建村。因一姓箫的官人在此路过,并住一宿,故命村名“箫官路”。尔后,演变成“小官路”。</b></p> <p><b>八里屯</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八里屯”。土地庙碑文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建村,初名“库屯”《是国家存粮的仓库)。因此村距城八里许,又改称“八里屯”。村东内发现古井一口,用瓦片砌成。村西发现汉一座,由此可知,我们的先民早就耕标着这块沃土。</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李成泽,战士、1949年渡江战斗牺牲!</b></p> <p><b>南沙埠庄村</b></p><p><b>宣统元年(1909年)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南沙埠庄”。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村。村址座落在小丘陵上,又因村北4公里处有一村名北沙庄,命村名“南沙庄”</b></p> <p><b>北道</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北道”。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山西洪洞老鹳窝集体移民至此,因靠近大路,故命村名“道里。后涑河为界,分为两村,此村居河北,故称“北 道”。</b></p> <p><b>南道</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绘《山东省池图》标注:“南道”该村道里析置成村,因处涑河南岸,故名“南道”。</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后烈士:1,赵红友,1950年浙江舟山战斗牺牲!</b></p> <p><b>毛家庄</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毛家庄”。据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村,原名“大官庄”。后因毛人多,遂改称“毛家庄”。</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魏恒昌、1948年广东省牺牲!</b></p> <p><b>西张庄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张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人来此定居,以张命村名“张家庄”。在地名普查中,因与程庄乡张家庄重名,据方位,更名为“西张庄”。</b></p> <p><b>韦家屯</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韦家屯”。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韦姓人来此定居,以韦姓命村名“韦家屯”。</b></p> <p><b>后韦家屯</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韦家屯”该村系由韦家屯析置成村,根据所处方位,命村名为“后韦家屯”。建村时间和村名来历见韦家屯。</b></p> <p><b>前韦家屯</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韦家屯”。该村系由韦家屯析置成村,根据所处方位,命村名为“前韦家屯”。建村时间和村名来历见韦家屯。</b></p> <p><b>前钦宿</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绘《山东省地图》标:“西钦宿”,相传明代建村,初名“千家店”。嘉靖元年(1522年)驻节沂州的泾王开凿北涑河时,朝廷来治水的钦差大臣,就住在这里。他们兴修水利,为民造福,深受人民欢迎,遂改称“钦宿”。含义是,这里是钦差大人住过宿的地方。后以村内一条东西沟为界析置成两村,该村位于沟南,故得村名“前钦宿”。</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姜兴义,党员、镇长,1947年临沂城被敌捕杀!</b></p> <p><b>后钦宿</b></p><p><b>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地图》标注“东钦宿”该村系由钦宿析置成村,因位于沟北,故名“后钦宿”。建村时间和村名来历见前钦宿。</b></p> <p>颜家红寺 </p><p>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阎家红埠寺”,相传康熙年间(1662-1722)颜姓人来到铁牛岭上的红埠寺附近定居成村,故命村名“颜家红埠寺”。</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后烈士:1,李宗奎,班长,1952年鸡关山剿匪牺牲!</b></p><p><br></p><p><br></p><p><br></p><p><br></p> <p><b>全家红 埠寺</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王家红埠寺”(王系误写)。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全姓人来此定居,因靠近铁牛岭上的红埠寺,故命村名“全家红埠寺”!</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全传芝,党员,战士,1949年浦东高桥战斗牺牲!2,李长诗,战士,1949年渡江失踪1957年追烈!3,李长志,党员,战士1953年朝鲜牺牲!</b></p> <p><b>叶家红埠寺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东省地图》标注:“叶家红埠寺”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叶姓人来此定居,因靠近铁牛岭上的红埠寺,故命村名“叶家红埠寺”。</b></p> <p><b>柏林村</b></p><p><b>相传晋朝建村,在大墩东南方,清康熙年间李姓迁居此地,因大墩上面及李姓祖茔长满松柏,当地称坟茔为林地,故名“柏林”。建国后合并于“全家红埠寺”。</b></p> <p><b>西墩</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西墩”。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村。因位于古墩之西,故命村名“西墩”。</b></p><p><br></p> <p><b>东墩</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东墩”。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建村。因位于古墩之东,故命村名“东墩”。</b></p> <p><b>杭头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行头”。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村。以前村东有一道四、五长的沙丘(建国后,还有些地方的沙堆高于地面),当时是一片果树林,其中梨树最多,故名“梨行头”,后简称“行头”,因“行”系多音字,特以“杭”代“行”,遂得村名“杭头”。</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胡士进,通讯员,1947年临朐战役牺牲。2,许东文,党员,班长,1947年沂南葛沟战斗牺牲,三等功两次!3,陆守昌,党员,通讯员,1949年淮海战役牺牲。4,张玉枢,抗日战争时期烈士,1940年牺牲、著名烈士。</b></p> <p><b>道沟 </b></p><p><b>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道沟”。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初成村时,只有15户人家,因与邻村争水逮鱼,在村内挖了一道大沟,引来了水和鱼,故命村名“道沟”,现在村中的大汪,就是当年的引水沟遗迹。</b></p> <p>南郭庄 </p><p>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郭家庄”据土地碑文记,明崇祯年间(1628—1644)郭姓人来此定居,以郭姓命村名“郭家庄”。在地名普中因与南坊乡郭家庄重名,根据所处方位更为“南郭庄”。</p> <p><b>洪沟崖</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红沟子涯”。相传清顺年间(1644-1661)建村。曾名“小庄”(国庄小,人少得名》,后因村东一道沟名洪沟,改村名“洪沟崖”。</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杨少礼,班长、1946年涟水战役牺牲。</b></p> <p><b>庙上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娘娘庙”据碑文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村,初名“朱乙村”(其义失考)。清顺治年间(1644-1661)改称“娘娘庙”。(因村内一座娘娘庙而得名)建国后,改称“庙上”今定为标准名称。</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韦士全,连长、1948年四平战斗牺牲。2,杨少彬、战士、1947年牺牲。</b></p> <p><b>密家庄</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密家庄”。相传清道光年间,密姓人来此定居,以密姓命村命“密家庄”。</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时期烈士:1,林成才、参加革命无音信,1958年追烈!</b></p> <p><b>响河屯</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响河屯”。据碑文记载,元延祐六年(1319年)建村,东靠胭脂山,山脚下有北涑河,河道中石头甚多,水流湍急,流水冲击作响,故命村名“响河屯”。《沂州府志-山川》载“红石澎,县西十五里,即邱城东北,夹涑水两岸,水中石骨峻,声闻数里,西有响河屯,以此名!</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李传玺,通讯员,1948年四平战役牺牲!</b></p> <p><b>前洞门</b></p><p><b>宣统元年(1909年)测《山东省地图》标注:“前东门”据传东晋时期(317-420)建村,初名“玉瓶庄”,后来在村东河底挖出一石洞,改村名为“前洞门”。</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牺牲烈士:1,王进喜,通讯员,1948年,厦门战斗牺牲。</b></p> <p><b>后洞门河东</b></p><p><b>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东省地图》标注:“后东门”。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许,尤二姓人来此定居,初名“许尤村”。后来在村西南角南涑河湾曲处陷下一个大洞,前后各一洞,因村在后洞门之北、又位于南涑河东岸,故命村名“后洞门河东”。</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烈士:1,刘书光,战士,1948年四平战斗失踪1958年追烈。2,刘书深,战士,1948年四平战斗失踪,1958年追烈。3,刘敬三,1947年费县探沂战斗牺牲。</b></p> <p><b>后洞门河西</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后东门”。相传北宋建隆年间(960-963)许、尤二姓人来此定居,以许、尤二姓命村名“许尤村”。不久一姓迁走,一姓绝后,相继迁来多姓氏,后来根据此村落在泉洞的正北,又在南涑河西岸,遂改村名“后洞门河西”。</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刘志忠,战士,浙江东唐镇战斗牺牲!</b></p> <p><b>小城 后</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小城后”相元至正二十八年(1388年)建村,在魏即邱城(现古村村)后面,村子小,故取村名“小城后”。</b></p> <p><b>大城后</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城后”。相传康熙年间(1662-1722)建村,因落在魏即邱城(现古城村)之北,命村名“城后”。</b></p><p><b></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牺牲烈士:1,娄兴业,战士,1947年临沂县李宅战斗牺牲!2,娄兴发,通讯员,1947年益都城战斗牺牲,三等功一次!3,吕忠义,班长,1947年临沂城被敌捕害!4,王佃文,战士,1948年四平战斗牺牲。5,程同泽,副排长,1949年平津战役牺牲。6,李庆宣,战士,1952年朝鲜战役牺牲,1957年追烈!7,高连明,副排长,1951年朝鲜牺牲,8,李广田,司务长,1944年临沂庙岭战斗牺牲!</b></p> <p><b>马埠岭</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马埠岭”相传明万历八年(1580年)建村,村北小岭,形似骏马奔腾,故命村名“马埠岭”。</b></p> <p><b>古城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古城”。系魏即邱城旧址。民国五年(1916年)《临沂县志·古迹》载“《续山东考古录》:后魏即邱县古城,兰山县西南二十里……”即此。二十年前曾出土过鹿角,泥砖、泥瓦砌的弧型井。证明该村的古老程度。</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李广全,排长,1949淮海战役失踪,1957年追烈!2,李广绪,联防队长,1948年在临沂城被敌捕杀!</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抗美援朝烈士,1,李会芝,战士,1953年朝鲜牺牲!</b></p> <p><b>房家村 </b></p><p><b>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房家村”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房姓人来此定居。初名“城前庄”。后以房姓命村名“房家村。</b></p> <p>城前</p><p>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城前”相传后魏时建村,在即邱城(古城)南边,故命村名“城前”。又说该村是后魏即邱城南关。该村发掘石墓很多,平地下挖一米左右有砖瓦石块和红色的锅框遗迹很多,迹象表明该村的古老程度。</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战争时期烈士,1,李现彬,1949年,曹俄江战斗牺牲!</b></p><p><br></p><p><br></p> <p>大姜家村 </p><p>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姜家村”。相传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姜姓人来此定居,以姜姓命村名“姜家村”。1957年析置成两村,该村人多,故命村名“大姜家村”当地人习惯曾称“关爷庙头”,因村头有座关庙(修公路时已拆掉)。</p> <p><b>小村姜家村</b></p><p><b>该村系1957年由家村置成村,因人口较少故命村名“小姜家村”建村时间和村名来历见大姜家村。</b></p> <p><b>前店子村</b></p><p><b>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南店子”。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危姓人来此定居,以危姓命村名“危村”。后来一王姓人开店,又因地处城村南,遂改称“南店子”。但群众习惯称“前店子”。根据约定俗成,在标准化处理中定为标准名称。</b></p> <p><b>马宅子 </b></p><p><b>相传清嘉庆年间马姓人来此定,以马姓命村名“马家宅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