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名报务员

闲人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摩尔斯电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由美国人艾尔菲德·维尔发明。摩尔斯电报由于其简单、方便、可靠的优势,在航空、应急、军事上还在广泛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摩尔斯电码需要配备专业的报务员,报务员需要进行长时间专业的技能培训。在实际通信过程中还要熟练使用勤务用语。报文收发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报务员个人的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我接触摩尔斯码是在1978年底,当时南京市警备区组织了一个民兵报务员培训班,培训人员主要来自于南京市各区、县。那个年代各区、县都有成建制的地方民兵。每年各区、县、公社武装部都要组织基干民兵进行轮训。当时我们公社就有两个通信建制连,一个无线连和一个有线连。当时警备区报务培训给了我们县四个名额,县武装部将名额全部给了我们公社,我是参训人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还时常回忆起当年训练的场景,培训地点在南京小红山警备区教导队, 培训班共有二十多人组成,男多女少,年龄最大二十五、六岁,最小十五岁。培训初始,大家兴致高昂,好奇心很强,因此学习训练的劲头十足。但随着内容深入和难度加大,大家的兴致渐衰,但我们克服了枯燥乏味,加班加点练习,最终以合格的成绩顺利的完成了培训。</p> <p class="ql-block">  在培训之前我不知道报务员是干什么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摩尔斯电码,只是在电影里听过“滴滴答”的发报声。是报务培训令我认识了“摩尔斯电码”,学会了发报、抄报,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在灵动的发报声中找到了自身价值,同时,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我也喜欢上了无线电通信,为日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报务员奠定了基础。 我特别怀念那一段岁月,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门参加集体生活,独立放飞走向成熟。青涩致嫩的我与大家一起训练、一起学习生活,几十天的培训与大家建立的友情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培训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到了工作岗位,四十多年过去了再未相聚。</p> <p class="ql-block">  当时参加报务培训,我们只学会了简单的发报和抄报,离一名真正的报务员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是基层民兵,要求没有那么严,标准也不高,培训只是为了能担负公社武装部组织的日常应急救援需要而已,培训分为三个阶级段进行。</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认识、读写、背记电码符号。摩尔斯电码是把10个阿拉伯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用点划区分开来组成电码符号。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不同的间隔时间组成:短促的点信号读“ 滴”;长点的信号读长音的“答”。 </p> <p>  这张图片就是 10个阿拉伯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的电码符号</p> <p>  读电码就是把常用的10个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读作“腰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电码有四个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一组,如:“4571,6235,ABGT,WUGD”,报务员必须熟读电码。 </p> <p class="ql-block">  背记电码符号,就是把以上所有内容背熟,这样才能抄好报文。刚开始的时候,白天我们都在教室里背记、抄写数字和字母。下了课大家也不休息,在操场上、宿舍里总都能看见人人手里拿着电码本在背、在记、在读,相互你问我答。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看电码、背电码、读电码,满脑子都是电码符号,最后熟记到听见“滴滴答”的电码声,就能快速的反应出数字的点与划。</p><p class="ql-block"> 电码符号</p> <p>  抄写电码的报文纸</p> <p>  抄写电码本,对坐姿、用笔都有要求。抄报使用的铅笔一般都是HB型,连铅笔削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抄报的书写速度,所有报务员甚至都要进行必要的削铅笔训练。</p><p> 但提高抄写速度主要的途径还是在海量的重复书写练习上下功夫,抄写报文每分钟在120码时,抄写数字的速度每分钟要达到160或180才行,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常常抄的手指痛,胳膊酸,然而作为报务员和一名军人,不怕吃苦、敢打敢拼的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要有“铁杆磨成针”的勇气和毅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练习,一般的报务员都能达到一次性抄200组报文不停息的水平,通常情况下一个优秀的报务员抄写数字的速度每分钟能达到240码。从事过报务工作的人都能写一手又快又稳定美观数字,这是经过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p> <p>  一张报文抄写纸为100组。</p> <p>  第二个阶段抄报:把电码符号耳译成数字,然后直接写到电报纸上。熟记电码符号,是提高对电码的反应和听辨能力的前提和关健,它要求报务员听得准、记得牢、写的快。依然是大量重复且枯燥的训练。培训从每分钟抄写10个码开始,逐渐增加,大约能抄到60码的时候,才能进入发报训练。</p> <p>  第三个阶段发报:这是最难学的一项内容,发报主要是靠手腕、手指及小臂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个点或划敲击。手眼必须谐调,握键要正确,坐姿要端正,手腕用力要灵活,否则点划间隔比例就会出现问题,发出来的符号就不均匀,抄报人员就无法识辩,抄出来的报文自然准确性也跟着错上加错。与抄报一样,刚开始练习发报的时候身体很难承受,手指常常磨出血泡来,很难想象当时我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p><p>  </p> <p>   发报握键有两种方式,一种叫跪姿,一种叫站姿。主要区别是食指/中指一个是弯曲,一个是直立,跪姿是用手指关节抵住按键,而站姿是使用指肚或指尖。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报务员发报时一般釆用站姿,南方冬天温暖报务员一般都采用跪姿发报,很多报务员长期跪姿发报,中指第一节处都会有一个疙瘩,懂的人一看便知是报务员。</p><p> 左为站姿和右为跪姿</p> <p>  发报的握键要领是:右手母指贴住键钮左侧,食指微弯曲按在键钮的上方,中指第一节弯曲或直立贴在键钮的右边。三个手指主要靠母指和中指的力量捏住键钮,食指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手掌、手腕和小臂悬空,手指、手腕和小臂三点成一条线。发报的时候手腕抬起用力下打,打下的同时手腕快速反弹回到原位。一个划的长度等于三个点,点与划之间的间隔是一个点。</p><p> 记得刚学发报的时候,教员的口令就是“抬、打、抬、恢复原位”,每天重复这样的动作,要练习很长一段时间,想发出清脆、动听的点划来,全靠个人经验的大量积累。发报对于每个报务员来讲是个坎,发不好就“坏手”,顾名思义,就是在训练中形成的习惯,使得发出来电码经常比例不均,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有的人在发到某个电码的时候,习惯性的会丢点,这也是报务员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p> <p class="ql-block">  我真正成为一名报务员是在1980年12月应征入伍后,1980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在江苏省特招了51名,河北省石家庄特招了1名报务专长的青年应征入伍。在江苏51名应征入伍的人员中,分别来自于镇江、无锡、扬州、淮安、盐城、南通、徐州和南京。入伍前所有人员都要经过报务考核选拔,成绩合格才有资格参加体检。这次特招是总参谋部通信兵部第一次与江苏省合作,也是一次试验。合作目的就是由地方承担报务培训,然后选拔应征入伍,到部队后直接上岗值勤。这次合作非常成功,我们52名报务员后来都成为通信部队的技术骨干和尖子,在各级组织的报务竞赛中多次获得单项和综合第一的好成绩。 </p><p class="ql-block"> 1980年12月我们52名战友在报训队门前与队领导、教员、排长和班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是最后一个到报训队报到的,被分配在三班,班长叫王世其。到教室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适应性训练数天,我被临时安排在教室的一个拐角,训练中我发现自己的报务水平比其它战友要差很多。这个群体中有实力的报务高手不少,有的人报务水平与教员不分上下。适应性训练结束时,报训队对我们进行了模底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制定新的训练计划。在完成报务培训之前,我们要进行新兵训练,要完成一个百姓到一名合格军人的转变,新兵连训练后我们都留在报训队进行报改培训。</p> <p class="ql-block">  所谓的报改就是“短码改长码”,80年代以前部队收发报用的是“短码”,勤务用语是汉语拼音,与国际通用的电码不同。为了便于军事交流和参与国际行动,1981年全军对报务进行了改革,恢复了国际通用的“长码”。 </p><p class="ql-block"> “短码”改“长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就象开车一样,开惯了自动挡,突然换成手动挡,肯定有些不习惯。当时有的战友收发报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每分钟抄报能达到180或200码。突然改“长码”,无论是抄报、还是发报都是一个不小挑战,特别是发报对于短码快手来说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因此在后来的改训过程中,短码高手们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坏手。这是致命的打击,纠正不过来就意味着出局,对于报务员来说这是十分残忍痛苦的一件事。因此,他们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训练。报改训练等于一切从头开始,我们每天除了出操,其它时间都用于练习,那段时间很苦很累,半年后,终于,全体人员以“长码”每分钟抄报达到120码以上,出错率小于1,发报每分钟在70码以上,且无错码的成绩结束了报改。</p><p class="ql-block"> 三班全体战友81年10月报务培训结束时与班长合影</p> <p>  五班十一名女兵是我们报训队的骄傲,她们从普通平凡的老百姓锻炼成为坚强的女战士。她们、年轻,风华正茂,英姿飒爽。敢打硬拼,不怕吃苦。她们苦练报务本领,个个技术精湛,在部队通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五班全体女战士与班长合影</p> <p>  说起抄报的差别,每个人对抄报的感觉就在一点一划上的不同,抄报在每分180码以上时无法用心来数算其中的点与划,只有通过压码。所谓压码:就是时刻在脑中临时记下2至4个电码,并在时间的长短瞬间做出判断,抄写在电报纸上。压码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和训练,在我们51名战友中只有一人能在每分钟抄到240个电码。</p><p> 发报如同演奏乐器,每个人节奏和音色都有细微不同,所以出来的调子也不同。报务员在长期发报的过程中,点与划之间的敲击也会形成自己的调子,这种调子在通信值勤中,彼此都比较熟习,即使千里之外只要听到调子便知道对方是谁。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里李侠发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电报声如一碗清水,干净透明。后来才知道这段报文是原总参第一通信总站训练科科长发的。 </p> <p class="ql-block">   报务员淘汰率非常高,淘汰的因素与头脑聪慧与否没有太大关系,优秀的报务员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听力好,抄报主要靠报务员把听到的电码辩别成数字抄写下来,而且要准确无误,特别是到了每分钟200码以上的时候难度是很大,这不是靠人聪不聪明决定的,而是刻苦训练和天赋。二是手要灵,抄写报文和发报功夫全在手上,有的人无论怎么练,抄写速度就是突破不了每分钟180码。三是眼脑手三者要足够协调,看报文不能串行漏行,不能丢字漏字。反应要快,眼睛看到的数字瞬间就要变成电码符号,反应到手上抄写在纸上,成为肌肉记忆 。手要快,在发报或打电传的时候不能拖泥带水,必须做到稳、准、狠。四是要有耐心,报务员日常训练和执勤枯燥、寂寞、重复,没有耐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报务员。</p><p class="ql-block"> 报改结束后我们又进行了为期小半年的电传训练,到1981年10月底所有的报务课目培训结束,以优良的成绩毕业。毕业后我们52名战友分别分配到总参通信部原通信三团、五团和六团,至分别以后有的战友至今未成见面,即使入伍30年战友聚会,有的战友也因工作因素未能到场。</p><p class="ql-block">  1982年5月分配在通信六团的战友合影,我是其中之一。 </p> <p class="ql-block">  1983年7月总参第六通信团参加总参第一通信总站报务竞赛,参赛人员与团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我们从事过报务工作人来说,我们把人生最精华、最青春、最精彩的时光奉献给了报务事业。几多年华,几多感慨,昔日的报务员已两鬓斑白,即使多年未摸过电键,现在拿起来照样能发报。电码声已经刻在我们的记忆中,融入血液里,因为它的存在,我们会在接到任务时,内心骄傲的说一声:“我们是总部的传令兵,是一名优秀的报务员,保证完成任务!” </p> <p>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p><p> 这是毛主席对通信兵最高的评价,为我们曾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