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

清心~赵

<p><br></p><p>外公</p><p>在很久以前,从遥远的地方,来了李氏一家弟兄六人,开垦了一大片的荒蛮之地,给那地方起名叫:“六房郢子”,并在此繁衍生息,世代相传……这便是外公一家的来历。</p><p>弟兄六人齐心合力、共建家园,于是家大业大,日趋丰裕、一片繁荣。于是建立家室、平分土地,团结一致,和睦相处、各自也相安无事,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他们也很少于外界联络。</p><p><br></p> <p><br></p><p>外公这支一直单传,只是到了外公这辈才有的弟兄二人,自然财产、地业也较其他几房富有很多。在六房郢子早早盖上了唯一的、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方圆几百里提起“李家大瓦房”那便是指的我们家。</p><p><br></p><p>在“李家大瓦房”中,弟兄二人,外公李允存是兄长。当时两家并没有分家,两家孩子也放在一起排行。根据排行大舅是老大,七十年代初,与父母在四川遇到的成都军区的大姨李幕贞,军区总院病理科主任的三舅李光倘都是叔公家的孩子,那时他们同住“大瓦房”其乐融融,共享家业。</p><p><br></p><p>后来由于叔公好吃懒做、纳妾、好赌又染上鸦片,且不听劝阻,外公便带领家眷来到芜湖。凭借几年私塾的文化功底,先在船上给人当文书,后经过努力,拥有一份既能帮助人收入又颇丰的差事——律师,家里还开了粮行、盐行日子过的也风生水起。</p><p><br></p><p>随着外公事业日益强大,又加上他生性好客,家里的来人也是络绎不绝,日趋渐多。这其中不乏有投奔而来的、有出来闯荡谋生的,凡是从老家来芜湖的,无论是做小生意、学徒的,各类人一律吃住在外公家。</p><p><br></p><p>外婆为人心善又勤劳。每天天没亮,外婆就早早起来,与家佣一起,和所有勤劳的妇女一样煮饭、洗衣、操持家务。院子里有一口井,不管天再冷,外婆她们照样要打着赤脚,在井边用凉水洗着全家的衣物、家舍物件。就这样为照顾着家中所有人及“养着”的人,并&nbsp;提供一切所需。</p><p><br></p><p>外婆的能干还体现在有着超强的持家能力,外婆每月从外公给他的原本就很紧张的家用500大洋中,拿出一点放进家门口前的“毛行”中,且对母亲说:“晴天要防雨天,人有的时候要想到没有的时候”。家中老小及佣人们也从未因日子紧缺而缺乏过。</p><p><br></p><p>外公为人厚道,非常勤奋,在芜湖身兼三职,主业律师,由于他的睿智和善心帮助过无数的穷人,深得人们尊重与喜爱被人们誉为:芜湖的“李大先生”。</p><p><br></p><p>外公本人又是个很尊重文化的人,非常注重教书育人。当时在家里读书的小孩就有十几人,外公索性请了人来教私塾,开了个学堂。这样,方便了更多孩子的学习。妈妈他们的低年级学习,都是在家里学堂上的学。</p><p><br></p><p>无论是家里人,还是投奔来的外人,外公一律善待,并给出建议,该上学的上学、该学艺的学艺。做小生意的给小本钱、在外学习的还提供学费。尽自己所能的,帮一个是一个。</p><p>(图片:我的外公 李允存 字 厚波)</p> <p>由于在母亲前面连伤了几个孩子,母亲的出世又是外公唯一的长女出世。加之她长相又非常相像外公,所以,外公更是格外疼惜母亲。母亲的地位在家中是非常特别的。每逢家里吃饭的时候,外公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荤菜——咸“鸭胗”。这是外婆在做饭的时候,为他独自蒸的。吃饭的时候,只有母亲可以端着饭碗到外公跟前,外公会往母亲的碗中夹上一两片。这便是母亲在全家人面前最荣耀、最特殊的时刻。所以,“鸭胗”也是母亲这一生最爱的,每当他吃着“鸭胗”也总要唠叨着往事。</p><p><br></p><p>在母亲八岁那年,外公因操劳过度得了肝病。去很多地方瞧了,也不见好转。那时有位在上海一家医院当大夫的叔公对大舅说:“回去吧,不用瞧了,颐养时日已不多了。”大舅非常难受的将外公带了回家。</p><p><br></p><p>我的大舅李光普,比我母亲李光晗大20岁,自幼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此时早已成家,并在一家教会学校当老师,同时又勤工俭学,继续学习。</p><p><br></p><p>外公有病后,粮行、盐行因无人打理相继关闭、所有工作也都无法再继续。</p><p><br></p><p>一天已经腹水的外公,看着刚出世不久睡在“箩窝”(摇篮)里的小姨李光昀和未成年的母亲,忧伤的对外婆说:感觉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以后家庭生活开销如此大,虽大舅、二舅已经工作,所有工资都拿来贴补家用,但杯水车薪,如何是好?这时,大舅一挑门帘进来,跪在外公面前说:“爸,你放心,有我在,我一定会照顾好这个家的。”</p><p><br></p><p>(图片 我的母亲 李光晗幼年时期)</p> <p>没过多久,外公便离去了。</p><p><br></p><p>当外公去世的时候,外婆要把存入毛行里的钱拿走,那家毛行就垮了。因他们这些年也就是靠着外婆存入的钱在维持。但掌柜的说:“大夫人,您是好人,我们知道你现在需要钱,我们就是垮了也要把钱给您”。</p><p>这样,外婆得以把家中所有钱交给大舅,让他好打发些人离开,另谋生路,举家搬迁并带上外公的灵柩重回故里。据说很多人坚持要把外公送回去后,分文未取隐忍离去。为此,今天的我,依然感谢这些当年那个特殊的时期对我家有恩的人。</p><p><br></p><p>在外公“回家”的那天,“六房郢子”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披麻戴孝,排出了十几里以外的队伍“迎接”他的回归故里。并送他名为“厚波”。</p><p><br></p><p>母亲后回忆道:“我只记得当时家里雇了一艘大船回家,当船靠岸的时候,岸上所有戴孝的人都一起跪下了,一片白、一大片都是白色”。</p><p><br></p><p>(图片:母亲八岁丧父时期)</p> <p>回到老家的日子,依然是入不敷出,外婆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卖房子卖地。然而,每卖一次,外婆总会痛哭不已,说:“家业都败在了我手里了。”但是,日子总要继续啊。每当放学之后,母亲、小姨、表姐和家中所以的女眷们每天都要织网子卖钱度日。就这样一直到母亲、小姨她们都长大参军……</p><p><br></p><p>(图片 母亲中学时期)</p> <p><br></p><p><br></p><p>十年前也就是2012年,我第一次来到,母亲老年时候常念叨的老家“六房郢子”。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提起“大瓦房”、提起外公,还是乐此不彼、纷纷称道。</p><p><br></p><p>清心于2020.10.22初搞</p> <p>“大瓦房”只剩下一堵土墙</p> <p>从前的坟场,早已成为打谷场。</p> <p>打谷场一角</p> <p>据说外公就埋在这</p> <p>方圆几十里都是大李家</p> <p>李家的地,一眼望不到边……</p> <p>我给你们合个影吧……后悔把自己落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