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战时的朝鲜铁路上,机车乘务员是一支“野战军”,除了辛苦外,还要加上一条最危险。只要运输不停,乘务员就要冒着敌人的炸弹、炮火前进,途中无处躲藏,列车的安全高于个人的安危。在入朝之初,对硝烟弥漫的战地环境多不适应,对于敌机的袭扰缺少对付的办法,遇到敌机袭来,有的人往往驾车一味快跑,有的人则弃车待避,因而人员伤亡,车辆毁损,物资损失时有发生。</span></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i>敌机轰炸车站 </i></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i>敌机轰炸后的新安州车站,被炸毁的车皮。</i></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残酷的战争,使不少人受伤致残,也使个别人消极畏缩,但是更多的人却在对敌斗争中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他们经过战火的磨练,取得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特别可贵的是他们在同敌机反复较量中,逐渐认识到敌机虽有速度快,破坏力大等优势,也有空中飞行时间短,掉头、转弯弧度大,低空飞行怕撞山等局限性。火车头比飞机速度慢,只能顺轨道跑,是劣势,但却具有快、慢、停、退自如又会排汽放烟,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等优势。只要因时因地制宜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敌人的劣势,抢占敌人留下的空间与时间,就能巧妙地驾驶机车,安全的行驶前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倡议取消乘务员轮换制的模范司机长王吉魁和王禹等,就是他们中的代表。</span></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i>英雄火车机乘组 </i></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 </i></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王吉魁</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长铁路局昂昂溪机务段1195号机车司机长,辽西战役时,又是3005号机车继范永之后的司机长。他一贯执行命令坚决,责任心强。1950年底援朝,1951年3月8日,古邑~云田间一列弹药车被炸,弹片四处横飞,敌机还在低空盘旋时,他就奉命赶到抢救现场冒着被弹片击中,被敌机轰炸之险奋勇抢救出机车1台、弹药车3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定州至安州间,按规定一次牵引重车以24辆为限,1951年1月他却自报奋勇牵引32辆,超8辆。定州至安东间,按规定一次牵引空车限额为50辆,1951年5月,他创造了牵引67辆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阳德至天乙间有8个山洞,14%的坡道,有3处徐行地段规定:双机一次牵引重车13辆,王吉魁单机完成双机的牵引任务。开创了在这一区间取消补机的先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1月24日夜,他驾驶的机车行至万城附近,缶部放敌机打坏,水似泉涌,调度下令:“卸下甩子送回口岸站修理。”他估算了一下,等国内来人卸下甩子,少说也需要15天,让机车露天停放十几天,等于把机车交给了敌人。于是他当机立断,率领全包车组自己干,从早晨8点开始一直干到下午3点,中间,敌机曾来此扫射轰炸3次,但他们的工作并未因此停下。干这活需要撬车,他们没有,用撬棍代之,虽几个人合力还是撬不动车轮子,试行了很多法子都不成功,后来从车站找来两根铁管,套在撬棍上,加大了撬棍的长度,增加了力距,机车轮子终于被起动,甩子卸下来了,机车当晚被送往口岸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列车出发前司乘人员在检查机车状态和给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吉魁在“绞杀战”中,驾驶机车屡次挫败敌机袭击的英雄行为更加令人敬佩,在反“绞杀战”中,他在牵引列车运行中曾连续7次遇到敌机的迎头袭击,但都被他的机智和勇敢化险为夷。他对沿途的地形非常熟悉,何处有山洞,哪里是弯道他都熟记在心,一旦遇到敌机袭击,他便巧妙地利用这些山洞和弯道,以及火车快、慢、停、退等变速自如条件,同敌机周旋,忽而躲入弯道,忽而钻进隧道,忽而快奔急驰,忽而紧急刹车,采取一切办法甩掉敌机的围追堵截,因此曾被誉为七战七捷”的英雄司机。亦被戏称为善同敌机“捉迷藏”的王大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王禹</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铁路管理局上海机务段751号机车司机长,1951年3月援朝,任熙川分局机务段指导司机,他领导的包乘组,赴朝仅6个月就14次提前完成紧急运输任务,4次创高坡牵重新纪录,5次克服重大困难,在敌机袭击下抢救出百余辆物资和武器,为此,荣立集体大功1次,集体小功次,通令表扬8次。王禹个人荣立一等功。他所驾驶的机车被军管总局评为一等模范机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禹人朝后,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对付敌机的办法。有一次他在黑夜里见别人吸烟,烟头火星和吸烟者喷出的白烟清晰可见,而黑烟,因为同黑夜一色却显示不明,这个发现使他大受启发,由此产生出对付敌机的一些联想:黑夜行车决不能使火星和白烟外冒;黑烟有隐蔽列车迷惑敌机视线的作用。据此,他在行车中即使是爬坡也不使烟囱冒火星,不让火室里的火发白,不使白烟和蒸汽外泄。有一次,他就是利用这办法抢救出一列拉着23辆坦克的列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天明以前,大约4时15分,一列坦克列车从大坡道上退了回来,这是个没有待避去处的场所。王禹想:列车停在这毫无隐蔽的站场上,天一亮必遭敌机的轰炸破坏,当务之急是赶紧把这个坦克列车拉出险地,想到此,他立刻把自己的机车开上去,顶住列车的尾部向坡道上推行,这时天已微明,敌机已经出动,王禹大排黑烟罩住列车,使敌机在天上转了许多圈子也没有发现列车的准确位置。坦克列车得救了,被推进山洞里待避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有一天晚上,王禹把火车从待避的山洞开出,到车站待命,军代表对他说:“车站上现有36辆军火车急前运,你考虑能不能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禹听了他的话,顿时陷入沉思。这一带的线路是大坡道,一出车站就爬坡,过去,这条路上最多只拉过28辆,拉这么多太冒险,如果机车爬不上去,倒退下来翻了车,就会造成车毀、人亡、路断的惨祸。按老规矩,丢下8辆拉走28辆比较稳妥,可是,天亮后敌机一出动,这8辆车的军火就危险了。想到此,王禹为难了,看得出军代表也在为难,他们相对无言地沉默了好一阵,是冒险?还是丢下8辆车的军火?谁都下不了这个决心。王禹是个爽快人,从来做事果断,这次却一反常态变得优柔寡断起来了。王禹把这事向其包乘组的伙伴们讲了,大家在反复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纷纷表示:“这些军火都是祖国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它们正是前方战士同敌人拼杀所急需的武器,一车也不能丢下,有多少车就拉多少车。”有大伙这个态度,王禹的决心也就下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发车的准备工作做了,36辆车一车不少的全连结好了。汽笛一声吼,列车开动了,刚一上坡,王禹的感觉就与平时不同,首先,机车的排气声和车轮与钢轨的磨擦声都特别的响,四面山谷里都有强烈的回声;其次,烟囱里的火星象放花筒似的往上冒,如果此时有敌机飞来定会暴露目标。但是,为了防止列车倒退,机车就需要有充足的蒸汽,为了蒸汽能够升高就不得不开足汽门,汽门大开火星就难免外冒,所幸此时敌机还未出动,只能利用这个时机赶早把机车拉过坡道。火车吃力地向上爬行着,又走行了好一会,才开进了山洞。一进山洞,蒸汽、煤烟便一齐涌进驾驶室,人像包在烟雾里,呛得喘不过气来,浑身上下立即浸泡在汗水里。烧火的老孙支持不住晕倒了,老周立即抢上去顶替了他,王禹在这又热又呛的烟汽混合物中被熏蒸得昏沉沉,也快支持不住了,但他咬紧牙关坚持着,暗暗地下着决心:“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让列车爬上去”,他们一分钟一秒钟地紧张战斗着,等到天将亮的时候,机车终于到达了前线,把36辆军火交给了浴血奋战的前方战士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王禹同属一个包乘组的司机李文龙,对照明弹很有研究,根据他的观察,敌机投照明弹时至少有以下空隙可以利用:①敌机在投照明弹时不能同时投炸弹;②投照明弹后敌机需要有个侦察、寻觅攻击目标的过程;一颗照明弹可能照亮的地域有限,机车可根据照明弹的落点,或前冲或后退躲过它的照亮区。李文龙就是根据上述认识,创造了一些对付敌人照明弹的办法,成为巧施烟幕弹,智斗照明弹的英雄司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靠近前线黄海一带的铁路运输线上,敌人日夜不停地实施空中封锁,特别是晚上,敌机沿路丢照明弹,寻找攻击目标。1952年7月份的一天晚上,李文龙驾机牵引一列载着重要物资的列车去前线,列车离前线还有50公里,突然敌机飞临,在列车上空掠过,刹那间,上空挂起一串照明弹,天空如同白昼。副司机老沈急忙关照李文龙:“小心!敌人替我们点天灯了!李文龙说:“知道了,我把气门关掉,你多烧些煤冒些黑烟,让列车在黑烟的隐蔽下冲过去,黑烟越多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副司机依计而行,黑烟不多一会就从机车的烟囱里冒出,滚滚黑烟向四周飘散开去,列车在黑烟隐蔽下向前急驶一阵,一颗照明弹息灭了,李文龙马上抓住时机改变操作技法,把关闭的汽门拉开急奔向前,跑了不到一公里,敌机又补挂了一颗照明弹,李文龙马上在战友的配合下立即关上汽门大放黑烟,隐蔽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敌人的照明弹灭一个补一个,李文龙就利用这灭和补的空隙,或关闭汽门放烟,或大开汽门猛冲,驾着列车交替向前急驰,闯出40多公里,安全到达前线。</span></p> <p>——摘自《抗美援朝战争铁路抢修抢运史》; 照片无备注的均来自家庭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