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印象》

双枪将

<p><b style="font-size: 20px;">  9月18日下午,我等一行13人分乘3辆车,急匆匆从福海往布尔津与禾木方向行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好像是在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从布尔津出发没多久,朦朦细雨就开始伴随着我们同行。沿路的美景不时令我们驻车拍摄,顾不上雨点打湿了相机镜头和机身,只是贪婪的把眼前的美景净收在相机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到达禾木的时候,雨停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小费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预订的50号民宿客栈。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顾不上鞍马劳顿、顾不上洗漱吃饭,便急不可耐地放下行囊与影友出去欣赏美景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走在雨后禾木村的小路上,呼吸着潮湿并夹杂着草香气味的清新空气,令人十分惬意。映入眼帘的禾木村恰似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很自然而然就想起了曾听过的一句话:秋天,是上帝不小心打翻了的调色板。这话用在这儿觉得非常的合适。你瞧!这漫山遍野的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真是好看极了。禾木河的水在晚霞的映射下泛着梦幻般的光,自西往东欢快地流淌着,成群的牛羊在慢悠悠地移动着,不时从禾木桥上走过。抬头仰望,山上密密麻麻长满黄叶的白桦林中,有许多云杉和野白杨点缀其间。一条看来修建时间不长的木栈道蜿蜒曲折延伸到山上,身着各色服装的游人上上下下,穿梭在木栈道上。拾级而上,离那盘绕在山腰间的白色的浓雾越来越近,仿佛触手可及。从山上的观景台朝下望去,禾木村全貌尽收眼底,一片片的木屋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对面山上也有着差不多的景,可以说整个禾木村就坐拥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天色渐渐地黑下来,客栈,餐厅,便利店的灯逐一亮了起来。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彩灯照射的“世界最美古村落”石碑和水中的倒影。我们从山上走下来,此时,7元钱一位的环线公交车已经停运。由于没记清楚出来时的路口,加上天黑以后能见度低,方位不易判别,我们几个人硬是绕着村子里的小路转了好几圈才找到住所。</b></p> <p>我的背影 (张佩玉拍摄)</p> <p>与何森同框 (张佩玉拍摄)</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禾木我是第一次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2年秋季游喀纳斯返回时途经禾木路口,因同行者意见不一,所以错过了一次机会。据说,禾木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我个人认为禾木也是三者中景色最美的村落。这是一个首先被摄影人捧红的旅游胜地(其实很多的景点都是如此),被誉为“中国摄影家天堂”。据说每年旺季的接待量数十万人,其中,以摄影人居多。由于供求出现矛盾,所以,小木屋(民宿、餐馆、便利店)也越盖越多,最早以前的那种原生态的景观已经很少见了。游人越来越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概是按照环保和旅游部门的要求,禾木的民宿建筑基本上都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小木屋的标准间内都有上下水和暖气,还有标配的卫生间,住宿条件应该说是很不错的。我们这回在这儿住了两晚,住宿费也不贵,也可能是受疫情影响,游客相对减少,住宿费价格下浮。我们住的标准间是每天150元,三人间200元。吃的也不算贵,碎肉拌面25元一盘,烤羊肉6元一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次游禾木,给我的感受是:相比众多的景区,禾木是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可以这么说,禾木归来不看景,至少在疆内是如此。游过喀纳斯,住过白哈巴。身为伊犁人,去过南疆,这些地方虽景色各异,但要说赏秋季景色,我认为都比不上禾木。对摄影人来说,到此一游最起码要住上3--4天,才能领略到它的魅力,才能有理想的收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啊!美丽的禾木,再见。</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10.2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