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建设引丹大渠的日子

代明军(襄阳)

<p>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蔚为壮观的引丹大渠从丹江口水库取水,一路由西向东引水,流经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贯穿襄阳北部丘陵地区,总干渠全长68公里,是襄阳市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p> <p>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引丹渠建设主要采用原始的技术手段,用传统的人海战术完成。从1969年10月到1974年7月的五年间,18万襄阳儿女战天斗地、劈山凿洞。他们靠锹挖、人抬、肩挑、车拉、钎凿,完成总石方量达到50万方,土方量达到6730万方,不少人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p> <p>不久前,我陪着在老河口市卫生局工作期间的老领导张词庆等人,专程到引丹大渠老河口市袁冲乡清泉沟起始段参观。他触景生情, 激动地说:“谢谢你给我了一个机会,真的是巧合,重温48年前的这一天(1972年10月23日),我在二劈山3号井加入中国共产党,刚好今天早上我们退休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下午又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觉过去的一幕幕就在眼前。”</p> <p>出生于解放初期的老河口卫健局退休干部张词庆同志,作为知识青年参加了建设引丹大渠这项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担任 3号井四连四排排长。作为他的部下,我有幸将张词庆同志的回忆录《我在二劈山丹渠工程3号井的日子》分享出来,陪着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回忆那激情澎湃的峥嵘岁月,感受一下豪情万丈的奋战场景。</p> <p>一、知青下乡</p> <p>1971年2月一场大雪后初晴,阴坡地里尚未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我们一组四人随同全县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军,分别奔赴全县各个生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 <p>寒风中我们在亲人、同学和领导、老师的欢送下坐上敞蓬汽车来到了公社所在地。在简单的欢迎仪式后,又坐上生产队派来迎接我们的木轮牛车。在初晴的阳光里,一路颠簸来到了袁冲区朱岗公社新华大队第一生产小队。开始了我们广阔天地炼红心的知青生活。在战天斗地的日子里,我们和社员一起农忙干农活,农闲修水利,真正做到了任务不断、四季不闲。</p> <p>到了1971年夏末,因建设丹渠工程的进展、工作面的扩大需要增派劳动力,经生产队同意我组四人收拾行李上了二劈山 3号井。换了新的环境,初来的新鲜对我们这些学干农活的知青有着很大吸引力。</p> <p>我们走过跃进门,看到了井外附属工地和八百八的民兵们正以热火朝天的干劲开挖基础,车来人往,远处看去人山人海,到处红旗飘扬,伴着高音喇叭对工程进度的报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事迹报道以及不断滚动的最高指示播出,使我们热血沸腾格外的激动,心理上也受到了极大感染。</p> <p>我们充满信心开始了新的工作。这天我们穿上帆布工作服,戴上柳条安全帽,套上深筒胶靴,心中感到十分兴奋,就想立即赶到工作地点。但在走下 167台阶后来到了主洞时,眼前的情况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洞内的空气弥漫着硝烟的味道、粉尘笼罩着整个工作面,洞顶部渗水像下小雨一样,虽然我们穿着雨衣、雨裤,但不一会儿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p> <p>就在这样地环境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费力而简单的工作,接着几天的单调清渣出渣工作,还有不时被炸伤、砸伤地消息传来,特别是初接触放炮时我们还是很害怕的。下井的第一天当听到一声“准备放炮了!”随即电工撤出电线、照明的电灯。在光线很差的洞内,我们躲进备料洞,等待放炮,随着隆隆的炮声,紧接着洞内乱石纷飞,烟雾呛人,我们虽然戴着防尘口罩,仍能闻到浓烈的火药味道。还有开炸后洞的上方高悬着一块块摇摇欲坠的险石,随时有塌落的危险,直接威胁到每个民兵的生命安全。</p> <p>面对这个工作条件很差、险象环生的工地上,最终有个别知识青年和回乡青年承受不了这种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还是返回了生产队。而我组四人一直坚持到工程竣工后才随大批人马分期、分批撤离了二劈山。我是最后一批和营部、连部一同撤离。</p> <p>二、遭遇险石</p> <p>在工程进展工作面不断的扩大,塌方溜石的现象也不断增多。这时放炮不像开始那样炮眼深密、用药量大、开炸面广,而是采取以少量炸药突出地、有目的地小范围爆破,以减轻洞内震动,保证施工安全。</p> <p>在工地上经常出现塌方,支撑倒下,放炮飞石和其他原因伤人的情况发生。为此对施工安全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首先是施工人员撤离现场,电工撤掉电线和照明,炮工开始放炮,排烟尘,安全员处理悬石、险石,出渣工才能进入工作面施工。</p> <p>在一次拿下一段核心墙时为了抢进度,在放炮后硝烟尚未散尽安全员还没到位,悬石、险石还未排除。我们就冲了进去抢出渣石,这时拱顶脚下有批石头是由黄泥和拱脚相连接的,通过渗水和放炮震动已经松动,在清渣石时塌了下来。辛亏我们有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当我发现上面有较小石块掉下来时就马上意识到会有更大的石块跟着掉下来。于是我就急忙起身躲避才躲过了这一劫,但我手中的镐把还是被砸断,头皮也擦破了顿时鲜血顺着脸颊流下来。那时提倡轻伤不下火线我还是坚持到下班才到医务室包扎。连指导员韩义德在得知实情后批评我说“工程要进度,安全要保证,不能蛮干”。那次事件后经过总结,重申安全施工的要求之后我排民兵基本没有再受伤的情况发生。</p> <p>三、透水营救</p> <p>1972年5月1日后,工程指挥部提出“保证7.1通水、向党的生日献厚礼”的口号。工程加快了进度,全面开挖核心墙。就在工程正如火如荼的进展中,我们迎来了7.1党的生日。7月1日早上我像往常一样集合点名、分配工作下井作业。这时连指导员韩义德叫住我说“今天下午团部召开庆祝7.1大会,你去发个言”。于是我在安排好民兵下井后,回到工棚准备下午发言的材料。</p> <p>大约上午九点左右,外面突然狂风大作,瞬间天空乌云密布,天地一片灰暗,一眼望去半山腰的地方云雾翻滚。很快,由早上的小雨转为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当时在雨声中对面说话靠吼才能听得见。将近五十分钟左右,就传来了洞里涨水的消息。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就不顾一切的跑到3号井,此时的主洞口已被大水封死,全排一百多民兵生死未卜。我又跑到4号井,正好碰上我连指导员,这时团部也正在开会研究抢救方案。指导员对我说:“你快回去准备组织人员从2号井下去救人”,我得令回到了连部。</p> <p>一批又一批搜救人员下井救人,不断有被困人员救上地面。最先被水冲出的人员基本没有生命体征,这时井口的哭声、喊声此起彼伏,一派悲凉的景象。就在这紧急关头,县里派来了增援队伍,解放军也赶来参加抢险。一辆辆满载人员和抢险物资的汽车集聚二劈山。一场大营救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救上来的人越来越多。就这样在忙乱中度过了白天。</p> <p>晚上十点多钟,连长张林双说“我排还有一民兵没有营救上来,需要再派人员下井搜救”。这时已无人可派,我和我排记工员武汉知青高家顺、风钻连的几位民兵立即赶到了2号井口,看到了各级领导焦急的神情,等待着井下上来人员的消息,期盼着再下去搜救人员的到来。当看到我们到来时,领导马上为我们送上了白酒和饼干,并对我们作出了“认真搜救,不放过一个旮旯,同时还要注意自身安全”的指示。一番交待后,我们穿上救生衣、戴上救生圈,拿上手电和白酒即下井搜救。</p> <p>当我们来到洞底时直觉得寒气逼人、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携带三节电池的手电显得光线非常微弱。我们摸索着前进,洞内的电线、风钻管道、出渣工具、板车、浇筑的模板、支撑的圆木、铁钉、钢筋等杂物形成了一道道障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冒着危险,艰难的向前摸索。在前进了十几米时,看到了一块模板上躺着一个人,脸上盖着安全帽。我游近查看是否还活着,当掀开安全帽时,霍然发现此人因水冲碰撞面部严重变形,完全没有生命迹象,这样的情景吓得我汗毛直竖。在向前进的路上又碰到了几具尸体静静的躺在模板上,洞内万般寂静,除了我们几人的划水声没有别的声音,现场令人毛骨悚然。</p> <p>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前行,我们来到了3号井,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搜救,没有发现生还人员,就在3号井核心墙上休息了一会,准备返回2号井。这时因寒冷、劳累以及任务的完成,紧张的神经松了下来,我才觉得水是如此的冰凉,本想喝口白酒暖下身体,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酒瓶遗落在路上。时间不能耽误,领导还盼望我们的搜救消息。我们咬牙跳入冰凉的水中,向2号井靠近。就在要上井的时候,我的救生圈被钢筋划破,身体向下一沉,呛了几口水,幸亏穿有救生衣才安全回到地面。</p> <p>我们拖着疲惫冻发抖的身体,艰难地爬到2号井洞口时,涌上来很多领导,送上红糖姜茶,向我们嘘寒问暖,殷殷的关心使我们顿觉寒意全无。领导们问清洞内情况后,安排了一辆卡车,于夜里11点多钟送我们回到连部。至此,3号井的搜救工作全部结束。在这次涨水中,全工程共有69位民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排一位民兵也在这次事件中永远留在了工程上。</p> <p>四、 抢 险 突 击</p> <p>透水事故过后,干部、民兵、技术人员的情绪逐渐平静,一切工作也恢复了正常。8月初,3号井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就剩下接近井口处的一段工地因塌方导致空间过大。仅浇筑这段拱就在顶的上面填塞木材三百多立方,下面搭支架固定模板,上料通道等用木材更是惊人。浇筑这段拱从搭架到完成,我连四个排的民兵全部上阵,混凝土是在洞底人工拌好再一筐一筐传到浇筑的工作面。传递混凝土的民兵一个班下来,吃饭时端碗的手都还在发抖。仅这段不足15米的拱浇筑,耗时近20个班才完成任务。所以说,这样的工程最怕的是落拱,落拱会导致塌方处空间扩大,增加施工难度,不仅浪费木材,还得清除炸开落下来的拱。再搭架、浇筑,即费时又危险,还费工,并且会延长工期,所以在工程上属于特大事故。</p> <p>由于山洞是分上下两条洞同时开挖,先在上导洞浇拱支撑顶部,再拿下两洞之间的核心墙,扩好边墙空间,再浇筑边墙连接拱底部形成一个完整的隧道。这次因自然塌落和清泥石形成了一个21米长的边墙空间,21米的拱底高高的悬在上方岌岌可危,如不及时浇筑边墙顶住拱脚就会被放炮震动、渗水等原因导致垮塌、落拱。这段边墙不是开凿出来的,而是自然垮落形成厚薄不规则的空间,这样的情况用料也与往常不同,需要大块石铺垫,小石浆浇筑,沙浆灌缝才能完成。</p> <p>在这危急关头,工程指挥长董华生来到我们四连召开会议。动员会上指挥长说:“谁能在7个班(每班6个小时)拿下这段边墙我就给谁送喜报!”主管我排连长张林双在一旁问我:“敢接吧?”我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就这样,在全排民兵的努力下,我们仅用了5个班的时间就拿下了这段危险又复杂的工程,提前完成了任务。虽因涨水后有很多后续工作需要去做、工程接近尾声、工作繁杂等原因,喜报虽然没有送来,但董华生指挥长多次来四连表扬我。并向连指导员韩义德推荐“应很好树立这个知青排长的榜样。”连长张林双也多次鼓励我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程热火朝天的1972年9月14日,我慎重的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p> <p>工程越是接近尾声,需要突击的工作和临时的安排越多,而且事情杂乱,工作时间也不断在调整,有时一天连干两个班。那时工作是不讲待遇讲精神,支持我们的精神力量是对毛主席的一片忠心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在工程需要赶工期和除险时,我们经常“连轴转”加班加点。但我们不论干多少工作,享受的是生产队记的每天9工分(每1工分是3-4分钱)和工地上每天6角钱的补助。就这样数万民兵大军用原始的工具,原始的手段修通了贯穿光北、襄北的水渠。</p> <p>五、光荣入党</p> <p>1972年10月,经过光化、襄阳两县的民兵和鄂水三团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工程即将竣工,通水在即,我们接到全面洞内清淤畅通工作的通知。这时的工作和开始的艰难抠进的速度相比简直是一种享受。风钻打排水眼、我们清淤,风钻、风镐、出渣泥的场面热闹非凡。看着宽敞的隧道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随着离撤离工地的时间越来越近,恋恋不舍之情油然而生。</p> <p>工程即将结束,为表彰一批先进和有功人员,在工程撤离前对先进分子进行表彰,对要求入团、入党的民兵进行讨论审定。1972年10月23日,我被党组织纳新为中共正式党员(当时党员没有预备期)。宣誓的当晚我一夜未眠,我是这批知青中继李悦萍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青年。想起这段历史仍像发生在昨天,我为这段历史感到自豪和骄傲,终生难忘。</p> <p>11月4日,工地上所有善后工作全部处理完毕。我随营部、连部一起最后撤离了二劈山3号井,赶到了朱岗泵站参加修抬水渠的工程,负责全公社的工程安全和填土方的质量监督工作。那时正值冬天,早上起来土地被霜冻冻硬,一镐下去仅掘出一个带白印的小坑。开挖全靠人工,一锹一锹、一车一车的把一块凹地垫成一个高耸的抬水渠,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为把好工程进度和质量关,我每天早上要催促民兵出工,晚上要查看各大队的施工现场,遇有问题当天解决,我也曾多次晚饭后陪着个别连、排加班完成白天工程的不足,一般问题不会放到第二天。</p> <p>1972年12月下旬的一天,修泵站的工作仍在火热进行中,我接到了抽调光化县革委会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工作的通知。我在交完工地所有手续后,于1973年元月9日正式到安置办上班。</p> <p>回首在转战水利工程上,我体会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凭着对党的信仰、对人民的忠诚和革命加拼命的干劲,用原始的工具,肩挑背扛,板车拖的原始劳作,打通了12华里的隧道,完成了880米的浇拱和贯通光北、襄北的明渠、渡槽以及沿渠地泵站、水闸等设施。这在当时的光化、襄阳两县的确是个奇迹。引丹大渠的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两北“旱包子”用水问题。现在这条渠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