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徽州的红妆盛于明清,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及浙江沿海一带,是徽州富绕经济的典型反映。后经数百年的传承演变,成为古越遗民特有的“闺阁文化”。它是当时百姓津津乐道的民俗大餐,至令依然是人们心中一道难以忘怀的亮丽风景。</p> <p> 十里春风不如十里红妆</p><p>春风十里,不如你</p><p>夏阳满山,不如你</p><p>秋雨淅淅,不如你</p><p>冬雪皑皑,不如你</p><p>所有的所有</p><p>都不如你———徽州红妆 </p><p><br></p><p>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p><p>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p> <p> 婚姻,在木心先生笔下,是一生爱一人的从前慢,是高晓松琴弦上,你闲坐窗口的那棵橡树,是刘三姐山歌里,“哪个九十九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p><p> 在古时的徽州,是“许我一天花嫁,诺我一世芬芳”的十里红妆。</p> <p> 徽州的红妆指的是大户人家嫁女的陪嫁物品。大至婚床衣橱,小到女红针箧,件件精镂细刻,内外应有尽有。一色朱红的贴金绵延铺陈十余里,又称“十里红妆”。</p> <p> 每位女子心中都有一个十里红妆梦,尤其是古代大户人家女子的陪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之所以称这些嫁妆为红妆,原因就在于这些器物都是用“一两黄金三两朱”的朱漆髹涂,用黄金点染,红金相间,既喜庆又高贵。</p> <p> 一进红妆馆大门,两侧左凤右凰的巨型根雕,会让你感受到徽州人的热情。</p> <p> 正面直接展示的是徽州人家婚嫁时的喜堂,你会对徽州人家婚姻嫁娶的迎亲、拜堂、跨火盆等情景再现充满期待。</p> <p> 喜堂两侧,书法作品不仅增加喜庆气氛,更增添了文化品位。</p> <p>出嫁时必须跨过的火盆。</p> <p> 走进红妆馆,就像走进一座传统婚嫁文化的宝库,你会被琳琅满目的馆藏展品所感染,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民间生活。</p> <p> 可以欣赏到当年大户人家办喜事的客厅、小姐的闺房,亲眼目睹闺房内的女红、梳妆台。</p> <p>明媒正娶</p><p> 徽州的婚礼基本程序与“六礼”一致,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为说媒、定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婚姻为“明媒正娶”。</p> <p>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p> <p>在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p> <p>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p> <p>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日常所需无所不包。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p> <p> 出嫁这天,运送嫁妆的队伍从娘家出发,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就像一条红绸带,队伍中,最醒目的就是那顶花轿。</p> <p>鸳鸯团圆桌。</p> <p>衣架,也叫龙门架。</p> <p>提盒。</p> <p>首饰盒。</p> <p>在这里,大到桌床器具,花轿门套,小到箱笼被褥,一针一线面面俱到。女儿嫁往夫家,陪送嫁妆一应俱全,为的就是女儿在夫家过的顺心。</p> <p>提篮。</p> <p>树皮做的衣服见过吗</p> <p>小姐闺房内的陈设。</p> <p> 这座巧夺天工的古代婚床渗透着中国民俗雅韵,完美体现了中国民间工匠精湛的手工技艺及深厚的中华文化艺术。</p> <p>“天下第一轿”是红妆馆收藏的一台独一无二的轿子。</p> <p>顶高4.67米,宽2.5米,长2.9米,净重1吨,是红妆木轿。需要16人抬。</p> <p>中国樟王</p><p> 漳潭村红妆馆,有一棵千年古樟,樟树高26米,胸围9.2米,树干粗壮到需要11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为徽古樟之冠。</p><p> </p> <p>四大主枝耸插蓝天,庞大的树冠浓荫蔽日,盖地1850平方米,气势磅礴,甚为壮观。</p> <p> 据说,当年汉初名臣张良去世后,就葬在新安江畔的漳潭村,这棵古樟树便是他的英魂所孕育而生,用以庇护后人。古樟其年代久远,树干之雄伟,令人为之惊叹!故而被誉为“中国樟王”,也寓意着永恒不变的爱情。</p> <p>七绝</p><p> —漳潭</p><p>收棹江湾上古滩,</p><p>轿床第一数漳潭。</p><p>巨樟随处寻常见,</p><p>博浪飞锥叹汉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