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秋意渐寒心中暖,少年行走天地间!"—10月29日清晨,团溪小学五年级师生100余人伴着秋意来到平正,开展"寻仡佬族悠久历史,领略非遗最新魅力"研学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诠释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p> <p> 早上7:00,校长杨远礼向全体师生叮嘱安全事宜,本次活动教官详细宣讲了研学规则,随即由张晓莲校长带队,开启了本次神秘的文化之旅。</p> <p> 一路欢歌,一路景;一路惊喜,一阵风。不知不觉我们到达了此次活动的第一教学点:平正仡佬文化博览园,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二十多个县市。</p><p> 进入园内,本次活动负责人刘教官为孩子们进行了开营仪式,强调了入园规则,并进行"切菜、 拉面"等热身活动,本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心智,更凝聚了集体的团结协作力量,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p> <p> 我们是最棒的班级!</p> <p> 进入文化园内,孩子们亲自体验了《打钱竿》舞蹈,该舞蹈语言丰富,从上到下肩、背、腰、腿无一处不打,在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更让孩子们领略了校园外的惊喜!</p> <p> 瞧,我们学得多认真!</p> <p> 终于到了午餐时刻,同学们一起朗声背诵了《悯农》,接受珍惜粮食的餐前教育后,一起分享午餐,进行了光盘行动。</p><p></p> <p> 走进仡佬族,体会淳朴 ;走进少数民族的寨子,进门必喝的拦门酒,更让学生们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p> <p> 更有甚者,一场盛大的表演正在寨子里悄然拉开帷幕,孩子们观赏了仡佬族最原始的农耕方式:非遗文化耕犁,期间展示了耕犁四件套(锄头 镰刀 背篓 牛),并欣赏了非遗舞蹈《扎酒舞》,件件非遗无声,通过讲解员详细、到位的述说,孩子们顿感家乡历史的源远流长及文化底蕴的厚重,增强了作为崤函文化继承人的自豪感!</p> <p> 耕犁</p> <p> 《扎酒舞》</p> <p> 表演者完美诠释,同学们聚精会神!</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仡佬族、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此次,我们有幸见证并一一亲手制作,给此次的行程锦上添花,增添乐趣,请看我们的蜡染四部曲。第一,构思图画</p><p><br></p> <p>第二:点蜡、上蜡</p> <p>第三,上色</p> <p>第四、风干并收存</p> <p> 长桌宴亦是仡佬族传统风俗,是少数民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村寨乡亲就会聚餐相庆,宴席间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气氛隆重热烈。作为一种饮食文化,长桌宴不仅能满足舌尖上的味蕾,它还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p><p><br></p> <p> 餐前礼仪,我们也做得有模有样!</p> <p> 最后,孩子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进行happy互动,欢快的舞动、有趣的数字创意身体表达等,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p> <p> 来时欢歌笑语,归时满载收获。短短一天的行程,每个孩子都徜徉在旖旎秋光中,欢乐而又充实。外出研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又是社会实践的崭新要求。见识既知识!</p><p> </p> <p>晕车?不怕!</p><p>一边吐一边闹才足以表达我们收获的喜悦!</p> <p> 文明、文化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河,滋养着炎黄子孙的心田。我们乘着凉爽的秋风,在阳光下把文明的种子护养。</p><p>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孩子们了解了民族文化,增强了主人翁自豪感,在活动的参与和分享中,促进团队融合与协作能力。</p><p>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是时代的践行者!</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撰稿:王媛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审核:张晓莲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