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6日,当年上海赣州两地插队落户的10名知青相聚在赣江河畔,叙说过去的往事,并且相约回到石城县高田公社郑里大队潭家湾生产队(也称温寮),我们曾经洒下过青春汗水的地方,寻找当年的足迹,那一年我们兄妹二人插队落户到同一个生产队。1968年至1978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赣州上海两地大批的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就这样我们满怀一腔热血踏上征途。说是知识青年,充其量我们大部分也就小本(小学毕业),十几岁什么都不懂,尽管不懂但我还是很认真的学干农活,虚心接受再教育,希望大有作为。记得在一次夏收时,我严重中暑昏倒在水田里,经当地土法抢救捡回了一条命,那时下乡的艰苦也这样熬过来了。岁月的飞跑让当年的小女生小男生再相聚时都两鬓如霜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留下当年的影像。</p><p class="ql-block">这是五十年后我们相聚八镜台前合影。</p> <p>当年的知青在章贡两江会合处合影</p><p>乐英凤(赣州)、曹荣妹(上海)、白方源(赣州)、姜达美(上海)、葛振龙(上海)、杨红根(上海)、熊义诏(赣州)、孙建华(上海)、吕娟(上海)、熊京来(赣州)</p> <p>六位上海知青</p> <p>午宴上,大家共叙五十年的风雨路程</p> <p>自拍来一张</p> <p>午餐过后,大家漫步虔州古城墙,文化街区,一路走一路聊</p> <p>当年的知青,现在很有文笔的摄影师赣州知青熊义诏,充当向导给上海朋友讲解虔州的古城墙与赣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p> <p>八镜台前留个影</p> <p>这家小店很有特色哦,我们畅饮,狂聊,拍照留影</p> <p>赣州稍做休整,第二天上午通天岩游玩后下午直奔石城县,当晚下榻在县里的星级国际大酒店,在安排的欢迎晚宴上村里的秀才,当年村小学教师温远松致欢迎词。</p> <p>中间这位是丽华,年龄跟我们差不多大,我们在生产队时她和我们玩的很好,第二年她就结婚了,当时我们还抱头痛哭了一场,看见我们的来到,她伸出大拇指一个劲的说:好,好,你们真有心。现在她与儿子媳妇住在石城县城里,享受幸福晚年。</p> <p>我和吕娟向温远松敬酒</p> <p>兄妹俩向卢桐生夫妻俩敬酒,记忆中卢桐生当年从部队退伍回乡可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见过世面,跟我们知青很聊的来,半个世纪过去了,在流走的光阴里总会让人想起一些往事。</p> <p>县城休息一夜后,一早远松派车送我们进高田乡,汽车行驶在笔直的水泥马路上,道路两旁的稲子已金黄,突然想起我当年进高田就是十月份这个季节,那是整个泥沙路,道路两旁一片荒凉,我们乘坐解放牌大卡车,就这么稀里糊涂一路颠簸,汽车行驶了近六个小时来到石城县高田公社潭家湾生产队,开始了我的人生第一站。</p> <p>要致富先修路,现在交通方便了,人们出行的机会就多了,这条路一直修到了崖岭,八卦瑙旅游景点就建在那里,沿途看见不少骑行者。</p> <p>到了,高田乡我们回来了</p> <p>快把亲人迎进来,听说我们要来,宗群一家早早的在门口迎候,大家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完的当年情。</p> <p>喝一碗家乡水,这真是人情好水也甜啊!</p> <p>知青们逛高田农贸市场</p> <p>高田乡已今非昔比,政府的扶贫政策移民搬迁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村民们都住上了小高楼,孩子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现代化的教育。移民新村的对面就是高田小学。</p> <p>高田小学操场</p> <p>村民新居</p> <p>高田休息片刻,我们立马赶往潭家湾。这里地处武夷山脉,与福建省的宁化县交界,是赣南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山上树木茂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靠天吃饭,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村民很纯朴,我们的到来让村民们感到新奇,当年在这里我们得到村民不少关怀照顾,心存感激。这是我们居住的二层小楼,当时可是村里最好的房子,现在已摇摇欲坠,不能上去了,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曾带儿子来到这里痛说革命家事史,进到我住的房子里,儿子连脚都不敢伸进去。</p> <p>这是住房的后山,至今仍然树木林立</p> <p>楼下就是我们做饭的厨房,灶台上支着两口大铁锅,烧的柴直接到后山去砍,现在灶台没有了,只剩下一口破铁锅。刚来不会种菜,到村民地里挖过菜,吃过盐水泡饭。可以想象,上海知青比我们待的时间长就更加困难了。</p> <p>这是存放稲谷的谷仓已破烂不堪</p> <p>拍照,叙旧,站在老屋前回首往事历历在目</p> <p>山区都是冷水田,蚂蝗特多,下田人还没站稳蚂蝗先爬到腿上,我在这里水土不服,已至于离开这里多年小腿还有水泡。</p> <p>这两位老人是远松的父母,当年的老保管员,已九十高龄,跟儿子儿媳一家人和睦相处,远松到县城居住以后,老人因行动不方便与远松弟弟仍住在潭家湾,这是一户有宽广胸怀,充满大爱的人家,知青们都得到过他们的照顾,感恩!二十年前我回到生产队就住在他家,高田公社三个研究生,他家里就出了两个,好人有好报。</p><p>远松爸爸</p> <p>远松妈妈</p> <p>郑里大队的书记听说当年的知青回来了,专程赶来看望,欢迎亲人回家,并且很客气的说感谢当年知青为郑里大队做出的贡献,并欢迎我们常回家看看。站立倒酒者为大队书记。</p> <p>当地村民仍然保持纯朴品质,盛情款待,听说我们到来远近村民都赶来看我们。</p> <p>顺着这条小溪往下走不远是老屋下</p> <p>当年有姓苏和姓刘的两户下放干部带子女住在这里,我有时会到他们家里玩一玩,曾经在他们两家吃过饭,现在还回味那美味佳肴,返城回赣州后就没联系过。</p> <p>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很多老人跟子女到县城居住,这些房子不住人,整个村显得很凄凉。</p> <p>我们正要离开时,碰巧遇见大队妇女主任温小琴,我们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她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到家里作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婉言谢绝了,她说以后要保持微信联系,并一定要和我合影,我们来了一张自拍,。</p> <p>这是我保存了五十年的一张老照片,当我拿给吕娟看,她很是惊讶,左边的是上海知青杨秀芬,她在另外一个生产队,到我们队来找吕娟,凑巧我们三人留下这永生难忘半个世纪前的瞬间。听说返回上海后她嫁到宁波去了就再没有联系。</p> <p>凭记忆我们找到原来拍照的地方,还原当年的情景,有点遗憾杨秀芬没有到来。</p> <p>兄妹俩与远松,桐生合影,有点不舍,有点留念,一定记住对你好的人,有机会我们还回来!</p> <p>大团圆合影,可以看出,我们这一辈都老了,照片里有孙辈出现了,想想我们兄妹俩还算幸运,上海知青吃的苦更多,他们先后返城,最迟的1978年才离开,当年的知青已成回忆。日子匆匆穿过,能够相遇是种缘分,我很珍惜这次难忘的相聚,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团聚让我几次动容落泪,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回忆,所以尽量让每一天过的美好吧!</p><p><b>半个世纪的情缘,五十年后的相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