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将军 入藏传奇 鲜为人知 惊翻历史的一页

女娲抟诗

<p>  范明将军,原名郝克勇(1942年12月在延安从事秘密工作时,经毛主席改名并沿用至今),西安市临潼区人,生于1914年12月4日,病逝于2010年2月23日。享年96岁。先后参加过横山起义、解放西安、兰州,宁夏、新疆等战役,曾任原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驻班禅行辕代表,中共西藏工委原副书记,政协陕西省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务。范明将军一生具有传奇色彩,被彭德怀称之为“军中翰林”,中央统战部原部长李维汉称之为“多才多艺、多灾多难、多福多寿”的“六多”将军。</p> <p><br></p><p> 范明将军和夫人梁枫</p> <p>  54年前带兵入藏是范明将军戎马一生最宝贵的经历。</p> <p>将军入藏翻开历史的一页(组图)</p><p>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1:05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p><p><br></p><p>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的第40个年头,当雪域高原的人们在9月载歌欢舞进行庆祝时,范明——54年前带领四支进藏部队之一的青海部队胜利抵达拉萨的年轻司令……</p><p><br></p><p>  54年前,将军率领千人之众进入雪域高原。西藏人民“翻身农奴当主人”的歌声中,将军功不可没。</p><p>  54年后,已经91岁高龄的将军眉发雪白,每天安静地读报,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不落;举手投足间,当年金戈铁马、指挥若定的气度让来者不由得肃然起敬。</p><p>  将军范明,原名郝克勇,陕西临潼人,由于早年革命需要,在毛主席建议下,改名范明,1955年共和国第一次授衔时被授少将军衔。上个世纪50年代,带兵进藏的将军曾先后担任中共西藏工委第一副书记和西藏军区副政委等职。老人说,自己戎马一生,带军进藏最值得夸耀。</p><p>  9月20日下午,我市南二环朱雀路干休所。屋外,秋雨下得正急;屋内,年过90高龄的将军夫妇,平和而安详,向记者娓娓而道当年2000公里进藏路的艰辛和高原八年的工作与生活……</p><p><br></p><p>  序曲:将军进藏一月四变</p><p><br></p><p>  “进藏命令是彭总直接给我的。”范老回忆说。在暖黄的落地灯光中,老人眯着眼睛,由于年事已高,听力下降,记者的很多问题都必须经过将军的小女儿郝西燕转达给他。老人紧锁眉头,似乎在费力地回忆:“我原来对西藏情况了解不多,彭总布置任务以后,我就立刻向兰州地下党工委书记杨实请教,翻了很多资料,又派人到西宁调查,才终于弄清了西藏的历史渊源、宗教和达赖以及班禅之间的关系,还有当时班禅滞留青海的原因。最后,我又把了解的这些汇报给了彭总。”</p><p>  这时候,新中国的成立让当时的西藏达扎政权十分恐慌,很快就发生了清末以来西藏第二次大规模的驱汉事件,以此开始,解放军进藏出现了重重障碍。针对当时西藏的现实问题,中央下达了“政治为主,军事为辅”的对藏决策。1950年9月,中央军委下令“解放西藏的任务以西南军区为主,西北军区为辅。分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四路同时进军。范明担任青海一路司令员兼政委。”</p><p>  “一月内是否由我带西北军区进藏,就变了四次。”在小女儿的协助下,范老用严肃又戏谑的语言向记者讲述了50多年前颇具戏剧性的四次变化。原来,1950年9月下旬,范老接到彭总命令,去新疆迪化任市长;几天之后,接到带兵进藏的命令;10月下旬,接到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甘泗淇通知,要他随彭总赴朝作战;不几天,又接到彭总和西北局通知,负责西北军区进藏事宜。</p><p>  尽管正式任命一直没有确定,但早从1950年春天起,西北西藏工委就开始了紧张的进藏筹备工作。他们先后派出400多名干部,分赴北京、上海、湖北、陕西等地,集中采购骡马、驮牛、粮草和器材等,到7月份才基本完成筹备工作。</p><p>  万事俱备,入藏的具体路线却让范明犯了难。“我当时专门派人收集了由青海入藏的几条路线情况,对路程、气候、山川和路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才决定走中路。”</p><p>  历史的巧合在这时出现———原来,范明等人所决定的这条路线,正好是文成公主进藏的唐藩古道。</p><p>  1951年8月1日,范明率领西北西藏工委机关和入藏部队,从兰州拔营出征。</p><p>  “当时,我们抱着去了就回不来的想法。”90岁高龄的范明夫人梁枫在旁低声说。当时,梁枫任职青年团西北西藏工委副书记。</p><p><br></p><p>  壮歌:见证高原最美的风景</p><p><br></p><p>  “8月,正是高原气候最好的季节。”似乎要努力穿梭时空的隧道,让曾经的一幕真实再现眼前。范老用一种舒缓的语调回忆道,当时长长的行军队伍在广袤的青海高原上蜿蜒前行,大家热情高涨,欢快的歌声和号子声可谓响彻云端。</p><p>  然而,在高原行军,且前途生死难卜,大家的热情终于在第二天部队翻越海拔3500米的日月山时,受到了进藏路上的第一次严酷考验。队伍中的歌声逐渐小了,最后只有沉闷而又杂乱的行军踏步声,战士们呼呼喘着粗气,在逐渐稀薄的空气中,情绪也低落了很多。</p><p>  9月3日,进藏部队到达5200米的诺木冈。到了这里,这些大部分生活于内地平原地带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做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高原上,看似纯净的阳光灼得人脸面刺痛、稀薄的空气似乎要完全窒息大脑,长途跋涉的人们机械地向前艰难挪动。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战士们轻则呼吸困难,头痛胸闷;重则恶心呕吐,昏倒在地;连乘马和驮畜也张开嘴巴,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呼呼地喘一阵粗气。部队行进速度极其缓慢,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几分钟,气氛比过日月山时更为沉闷。</p><p>  范老说,当时看到大家情绪低落,心里着急地想骂娘。他立即调动各级领导,要求做好部队思想工作,开展互助活动,同时又组织文工队发挥宣传鼓动作用。“人家还带头吼秦腔呢,平时嗓子沙哑得很,那天吼起来倒蛮像回事的。”将军夫人扭头看着满头白发的将军,笑着说。当时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文工队的锣鼓和快板响了起来,歌声由小到大,士气也重新被鼓动起来。</p><p>  众所周知,过了唐古拉山,才能说真正进入西藏地界。10月初,范明率军沿清代“西安将军”的入藏路线,向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挺进。史载,“西安将军”额伦特和马步芳曾率军队,多次想从这里通过进入西藏,结果却都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山谷之中,进退两难。“能不能到西藏,就看能不能翻过唐古拉山。”范明回忆说。</p><p>  10月19日凌晨,范明率独立支队开始攀登唐古拉山。他说,6000多米高的唐古拉山海拔高,风也疾。只要一刮风,就会变得昏天黑地,随着天上大团云朵急剧变化翻滚,一会儿的工夫,地上就会铺上厚厚一层冰雪。宿营地上,大伙好不容易才支起来的帐篷不是被风刮跑了,就是被深埋进大雪堆里。“缺氧本身就头痛难受,但大家还是非常兴奋,因为过了唐古拉山,进军拉萨就指日可待了。”</p><p>  就这样,经过七天七夜与大自然和自我意志的坚强抗争,独立支队终于翻过了天险唐古拉山。当11月27日,他们穿过黑河、当雄、羊八井,胜利抵达拉萨时,很多同志因为高兴热泪盈眶。</p><p>  在范老寓所的客厅,一张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照片高高悬挂,照片上,写着娟秀的毛笔字:范明将军留念。将军夫人告诉记者:“那是班禅送给范老留念的。”对于暮年的将军夫妇而言,这张照片不仅承载了许多光辉岁月,也记载了一段美好的个人友谊。</p><p>  1951年2月27日,范明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驻班禅行辕代表,稍后,他受命赴西宁塔尔寺就职。“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和班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隔54年,范老望着自家客厅墙上挂的十世班禅确吉坚赞的照片,告诉记者道。当时,班禅致电中央,请求晋京觐见毛主席。在中央批示同意下,4月19日下午,范明陪同班禅启程北京。当他们到达兰州十里铺时,受到了当地党政军负责同志、机关干部、群众团体代表等各族各界群众三千余人欢迎,下榻的西北大厦则完全按照宗教仪式进行布置,走廊铺红地毯,墙壁和设备用黄色缎子装饰。4月27日抵京,副主席朱德、李济深、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云等90余名领导人前往欢迎,各界群众代表500余人,举着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巨幅标语“欢迎班禅额尔德尼!”“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迎接。班禅等所乘的专车由用红黄两色彩绸装饰的机车牵引,在军乐声中徐徐开进北京车站。这一年的“五一”观礼,范明和李维汉陪同班禅大师登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和班禅单独会面。范老说,那次会面,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十七条协议”奠定了基础。</p><p><br></p><p>  插曲:班禅的汉话说得流利</p><p><br></p><p>  范老拿出自己早年写的回忆录,翻到一些重要记事,说:“和班禅共同的回忆很多。”</p><p>  “那个时候,我们家和班禅及达赖也时常互有走动,他们经常请我们去做客。”梁枫回忆,当时考虑到自己一家汉人的饮食习惯,班禅都会特别准备一些和内地人家类似的饭菜。尽管班禅配有专门的汉文老师,但还常常请教范明,当时大家都笑谈“范明是班禅的半个汉文老师”。确吉坚赞年过50就辞世而去,“可惜了,那是一个非常善良、聪明的人啊!汉话说得流利。”看着墙上班禅微笑的照片,将军夫妇神色顿时黯然。</p><p><br></p><p>  尾声:夫人不爱红装爱武装</p><p><br></p><p>  采访中,由于耳背,将军时常沉默,倒是将军夫人谈吐自如,帮助将军回忆了很多往事。革命女战士、妻子、母亲,这个如今头发雪白的老人当年身担三重角色,像当年其他百名进藏女兵一样,有着太多外人无法理解和想像的幸福和艰辛。</p><p>  “1951年,我36岁,已经是4个孩子的妈妈了,战争结束,应该和孩子们团聚了。但直到1958年,我们根据组织要求从西藏返回内地。”老人长叹一声,说,本想尽母亲职责的自己突然接到组织调令,奉命要去西北西藏工委工作,也就意味着进军西藏以及长年留藏工作。“当时没办法,就只好撇下孩子。”梁老回忆说,孩子们被分别放置在兰州和西安两地,最大的当时4岁,最小的才一岁多。“那个时候工作高于一切,革命需要啊。”老人说,进藏的时候自己已经怀有身孕,为了保住孩子,甚至连骡马的安胎药都吃了下去,才终于在拉萨安全地产下了小儿子。说这些时,将军夫人的眼睛里闪现一些亮晶晶的东西,话题很快转到在西藏的工作上,脸上刚刚出现的悲戚转瞬即逝,表情也立刻乐观起来。</p><p>  将军夫妇可谓名副其实的“夫唱妇随”。经过100多天的长途跋涉,梁老跟随着范明将军率领的进藏部队抵达拉萨。当隆重的欢迎仪式渐渐归于平息时,做青年工作的梁老开始要面对纷乱复杂社会下的各种情况。1952年,西藏团工委成立。“那个时候我们就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关系,在藏族青年中开展广交朋友、联络感情的活动。”她说,当时自己利用和班禅及达赖的个人交往,与达赖的姐姐次仁卓玛、拉鲁夫人等也有亲密交往,组织他们学习政治,向他们宣传“十七条协议”,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他们要求学汉文,就给他们配备专职汉语老师。“1951年国庆节时,有几位贵族小姐在庆祝大会上表演自己编排的藏族舞蹈,一部分贵族少爷还在拉萨首届运动会上进行足球表演,这两件事,在拉萨轰动一时,影响很大。”不愿多谈家庭,但对工作似乎有满肚子话要说的将军夫人,微笑着,向记者展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进藏女兵最为坚毅的一面。</p><p> 文/图 王丽</p> <p> 58年前的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签订。不久,中央命令以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兵分四路,向西藏和平进军。</p><p>  其中西北的一路,番号为“十八军独立支队”,他们沿着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唐蕃古道,从青海出发,渡过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历尽艰难,到达拉萨。</p><p>  参与了“十七条协议”和平谈判工作、又率领了“独立支队”进藏的范明将军,是陕西临潼(今西安市临潼区)人,如今已95岁高龄,生活在西安。他进军西藏的诸多传奇经历,鲜为人知。</p><p>  西安南郊一条交通要道旁,有一座灰砖围墙的院落。从外表看,除了门楼上一排显眼的黄色琉璃瓦外,这个院子再没什么特别的地方。</p><p>  这里住着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他身材高大,须发皆白,总是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说一口浓重的关中话。见到前去看望他的年轻人,老人总会亲切地招呼:“娃啊……”</p><p>  58年前,他率领一支部队进藏,与第十世班禅结下了深厚友谊,见证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在他身上,有着多个传奇色彩的称谓:“开国将军”、“班禅行辕代表”,就连他现在的名字,也是毛主席给起的……</p><p>  将近一个甲子过去,这位老人所经历的一切,已经鲜有人知了。</p><p><br></p><p>  一个月内四次变换任务</p><p>  彭总令“范大人”领兵进藏</p><p><br></p><p>  老人原名郝克勇,是陕西临潼栎阳郝邢村人。</p><p>  郝家是个大家族。当年,他的父亲郝鹏程与杨虎城、赵寿山是世交的弟兄。有着这层特殊关系,抗日战争时期,郝克勇被派往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任地下中共工委书记。后来,杨、赵这支部队起义。</p><p>  1942年底,郝克勇前往延安汇报工作,毛泽东问他:“你舅家姓什么呀?”郝克勇回答姓范,毛泽东详细问是“‘樊梨花’的‘樊’,还是‘范仲淹’的‘范’”,并给他改名为范明。当时做地下保密工作的,都得起个化名。</p><p>  4年前,本报记者初访范明老人,他翻开一本自传,上面记载着毛主席当年给他发来的多封电报,称他为“范明兄”,夸赞他提出的某个见解,“所见甚是”。</p><p>  从那时起,郝克勇便以“范明”行事。而“范明”这个名字随后更与西藏的历史连在一起。</p><p>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范明先后担任西北局统战部处长、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彭德怀很赏识范明,称他是军中“翰林”。彭总比范明大16岁,平时却叫他“范大人”——范明曾就读于设在西安的国立东北大学政经系,是个有文化的“老革命”。</p><p>  1950年9月下旬,彭德怀从新疆返回兰州,范明去机场迎接。彭总限他“一个星期内到新疆上任”,“担任迪化(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兼市长”。</p><p><br></p><p>  30多年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范明写道:“我二话没说,当即着手交接工作,准备出发。不料,几天后,彭总对我说,新疆你不要去了,准备进军西藏。”</p><p>  范明记得当时彭德怀还指着西藏地图告诉他,从西宁、香日德,经黑河插到后藏,进入日喀则,解放后藏。</p><p>  “我也二话没说,把任务接下来了。”</p><p>  谁知到了10月下旬,范明又接到通知:“西藏不去了,随彭总去抗美援朝。”</p><p>  范明“又二话没说,紧张地进行准备工作”。</p><p>  没几天,范明再次接到彭德怀和西北局的通知:“不去抗美援朝了,仍然负责进军西藏的任务。”</p><p>  一个月内,四次变换任务,两次与进藏有关。这对范明来说,既有点突然,也不算太意外。</p><p>  多年的革命历练,范明在统战和民族工作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而早在1949年11月,彭德怀就派他对西藏情况和入藏路线进行过一个月的调查。</p><p>  其实,一开始,毛泽东有意让西北军区从青海入藏,“担负解决西藏问题的主要责任”。而根据范明的调查报告,彭德怀估计,这至少需要两年的准备时间。</p><p>  但形势已经很紧迫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最终,毛泽东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刘伯承、邓小平,“以西南军区为主,西北军区为辅”,决定十八军为进藏主力,同时决定与西藏接壤的青海、新疆、云南,也各出一支部队向西藏进兵。</p><p>  彭总命令范明率部进军西藏,就是青海这一路的部队。这支番号为“十八军独立支队”的进藏部队,担负着进军后藏的任务。后藏与班禅的历史渊源深厚,因此,尽管独立支队仅有1100多人进藏,但责任一点也不轻。</p><p><br></p><p>  他作为班禅行辕代表</p><p>  陪同13岁的班禅进京</p><p><br></p><p>  在范明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张第十世班禅的彩色照片,引人注目。这是班禅大师在1985年9月送给范明的。班禅还用毛笔在照片上亲笔写下了“范明同志留念”几个汉字,并用汉、藏两种文字签下“班禅确吉坚赞”。</p><p>  范明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当年范明曾教班禅学写汉字,“所以班禅的汉字很像范老的”,工整而娟秀。</p><p>  范明第一次听说班禅,是在1949年8月上旬,兰州解放前夕。一天,彭德怀召集会议,给大家看毛泽东《关于解放西北方针的指示》电报。其中强调“班禅现到兰州,你们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p><p>  范明记得,当时彭总大声说:“这是毛主席准备解决西藏问题的第一个指示。”范明大概没想到,从这时起,他就开始了与班禅的交往。</p><p>  那时,范明身兼西北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联络部在民族工作方面的第一项紧急任务就是,“把争取和团结班禅的工作做好”。</p><p>  1949年10月1日,11岁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明确表示拥护中央政府,愿为解放西藏、完成祖国统一贡献力量。</p><p>  这其中有范明的一份功劳。此前,他多次派人前往青海塔尔寺,做班禅堪布会议厅(班禅的办事机构)人员的工作,通过他们再做班禅的工作。</p><p>  中共党史出版社《西藏解放史》中记载,当时西藏的形势不容乐观,早就觊觎西藏的帝国主义势力,加紧策划“西藏独立”,图谋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p><p>  在这种形势下,1950年10月7日,西南军区发动了解放昌都战役,此次战役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西藏亲帝分裂分子的气焰。次年2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5人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p><p>  与此同时,根据中央的决定,范明就任西北军政委员会驻班禅行辕代表。当年3月,在青海塔尔寺,范明第一次见到了年轻的班禅大师。</p><p>  范明的女儿郝西燕珍藏着父亲当年与班禅的初次合影照片:班禅大师站在中间,范明和青海省主席扎西分立两旁。</p><p>  班禅对范明提出了两个希望,一是希望早日实现返藏,二是希望进京向毛主席致敬。</p><p>  几天后,中央回电,“欢迎班禅进京”。</p><p>  范明陪同班禅乘坐火车前往北京。1951年的“五一”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班禅。</p><p>  此时,西藏和平谈判正在进行。范明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的谈判工作。</p><p>  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正式签订。</p><p>  在北京期间,范明临时居住在北京饭店。一天,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到北京饭店看望范明,对他说:“和平协议签订了,你带部队进藏可是彭总推荐、毛主席亲定的啊!大胆去干,不要缩手缩脚。”</p><p><br></p><p>  进藏险阻: 暴雪、涨水、地震、缺粮……</p><p><br></p><p>  40多年后,已从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任上离休的范明,接受新华社驻兰州军区分社社长、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主任李敏杰的采访,“整整谈了一个多月”当年率部进藏前后的往事。</p><p>  那个年代进藏的艰难,是现在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的——</p><p>  1951年8月22日,十八军独立支队在司令员兼政委范明率领下,从青海香日德出发,进军西藏。</p><p>  8月,是青藏高原最美的季节。部队的情绪很高。</p><p>  但仅仅过了几天,“歌声就听不到了”,别说人了,马都走不动了。来到海拔5200多米的诺木岗山脚下时,强烈的高原反应更是让人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好一阵子。</p><p>  为了给大家鼓劲,气喘吁吁的范明站在山口上,带头吼起了秦腔。</p><p>  闯过诺木岗,危险又在眼前。沼泽夺走了20多人的生命,又损失了400多头牲口。接着,又遭遇了暴风雪,横在面前的通天河河水暴涨,部队无法前进。</p><p>  1987年6月,范明在一篇《十八军独立支队进军西藏纪实》的文章中回忆说,被通天河拦住去路的半个月时间里,部队粮食短缺,请求西北局空投。可这里是世界屋脊,空投谈何容易。</p><p>  不久,上级回电:“如果难以渡过,就停止进藏,部队返回。”</p><p>  范明说,我们为完成进藏任务,虽死犹荣,哪有畏缩不前、苟且偷安、半途而废的道理?作为部队的指挥员,如果意志不坚决、犹豫动摇,那么部队就无法实现年底进藏的目标,班禅也不能顺利返回西藏。这将对和平解放西藏、执行“十七条协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p><p>  只能“人员减粮、牲口减料,勒紧裤带,渡过通天河”。</p><p>  于是,10月1日,这支进藏部队在通天河边举行了一次独特的庆祝国庆两周年大会。“大会向毛主席发出致敬电,全体同志表示,将昼夜不停迅速全部渡过通天河”。</p><p>  范明写了一首《西北入藏进行曲》,大家唱起来。“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是毛泽东的光荣战士。</p><p>  为了解放西藏,为了巩固国防,走上了祖国遥远的边疆……</p><p>  ……</p><p>  让我们骄傲地歌唱,胜利地走向西藏,把五星红旗高高地插在喜马拉雅山上。”</p><p>  在抢渡通天河的15个日夜里,独立支队牺牲了8人。</p><p>  前面还有艰难险阻——海拔6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横卧在面前。</p><p>  进藏前,范明看过一些书籍,清朝“西安将军”率领的军队,还有后来马步芳的骑兵,都想从这儿进藏,结果大雪封山,全军覆没。</p><p>  但范明率领的独立支队历时7天7夜,硬是翻过了唐古拉山。午夜时分刚翻过去,突然一阵巨响,天摇地动——唐古拉山地震了,幸无人员伤亡。后来,范明听李维汉说,接到独立支队遭遇地震电报的那天夜里,毛主席派人到地震局询问情况,知道是八级地震。毛主席说:“要他们快转移,能跑出多少人是多少人,别包了饺子!”</p><p>  就这么着,一路艰难险阻,1951年11月27日,西北进藏部队十八军独立支队终于胜利抵达拉萨。12月1日,同从四川入藏的十八军主力胜利会师。</p><p>  到达拉萨前,部队遇到了一件“奇异”的事情。天空同时出现了太阳、月亮、星星。范明回忆说,这本是一个天文现象,碰巧被进军西藏的独立支队撞上了,但笃信宗教的西藏人把它当做“神意”,视解放军为“神兵”,前来迎接部队,献上哈达。范明趁此机会,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十七条协议”的宣传,效果还真好。</p><p>  2005年5月,本报记者初访范明老人,惊叹将军进藏的传奇经历,可老人却说:“什么将军呀,吃豆腐的将军呢!”一句玩笑话,就把当年轻轻放下。</p><p><br></p><p>  病榻上的老人,还在关注着西藏</p><p><br></p><p>  范明率领的进藏部队中还有百十名女兵,他的妻子梁枫就是其中一名——老太太常说“跟着老头子,把罪受扎咧”。</p><p>  1955年,范明与梁枫的女儿郝西燕在拉萨出生。郝西燕名字中的“西”字,就是指西藏。</p><p>  说来也是有缘。郝西燕的丈夫付和睦,也是1955年出生在拉萨。从他的名字中,就能看出“民族和睦”的意味。付和睦的父亲付生,当年也是西北进藏部队中的一员,任十八军独立支队前梯队参谋长。部队与十八军主力在拉萨会师后,付生又接受范明的命令,护送班禅返藏。</p><p>  班禅行辕的队伍比独立支队进藏的士兵还多,又带着几万头驮牛、骆驼。走半天路、放半天牧。沿途不断有藏族佛教信徒长途跋涉而来,祈求班禅摸顶祝福。这一路,走了几个月。</p><p>  好在一切顺利。1952年4月24日,班禅抵达拉萨。</p><p>  1954年7月,范明陪同班禅进京向毛主席致敬,与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合影。范明就站在宋庆龄副主席身后。</p><p>  1958年,范明被错误批判为“反党集团头子”、“极右分子”,投入秦城监狱13年,又在大荔农场劳改多年,前后长达22年。1980年,中央组织部给范明平反。</p><p>  1984年4月,复出后的范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时,见到了班禅大师。班禅抱着范明大哭一场。</p><p>  1985年9月,离开西藏近30年的范明和老伴梁枫,作为贵宾被邀请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回到拉萨。范明又一次见到了班禅,可这是最后一次——1989年,班禅大师圆寂。</p><p>  近年来,范明多次回到拉萨,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的纪念活动。</p><p>  今年,范明已95岁高龄。年岁不饶人,去年年初,他住进了医院,直到今天还在院治疗休养。老人的女儿郝西燕告诉记者一件事:去年,范明在电视上看到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气愤地摔碎了玻璃杯。</p><p>  这位在病榻上的老人,还在关注着西藏。</p> <p>朱文杰:景龙池走出的开国少将范明</p><p><br></p><p> 景龙池,这条文脉深厚,人杰地灵的一条老街巷。还走出了一位开国少将的范明先生。范家住的院落位街景龙池中段路西。</p><p> 范明(1914-2010),原名郝克勇,陕西西安临潼县栎阳镇郝邢村人。他的父亲郝鹏程是西北军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杨虎城军中担任特种兵营长;与杨虎城、赵寿山是世交的弟兄。范明曾在复旦大学、国民政府盐务税警官佐学校学习,后毕业于东北大学政经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p> 郝克勇将军曾经是我军一名隐蔽战线上的“传奇特工”,他曾经长期卧底国民党军队的38军,在郝的努力下,我方基本掌控了38军,连驻地群众都开玩笑说,38军是“七路半”。意思是和八路军差不多了。</p><p> 有景龙池中的老人回忆:景龙池中有两座普通民宅,解放前一度是西北军杨虎城部38军办事处驻地。范明将军当时正是38军中共地下党主要负责人。蹊跷的是,38军办事处就恰好设立在景龙池,还和范明在景龙池的宅院隔街相望,门对门。这中间的奥秘、背后的故事令人玩味。</p><p> 更令人惊异的是,范明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和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单线联系的超级特工。而他的名字范明,也是毛泽东给改的。他思维敏捷,机智果敢,也是统战工作上一把高手,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在1950年8月护送十世班禅返回塔尔寺,并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驻班禅行辕代表之时,争取团结了西藏活佛十世班禅。进军西藏时,范明同志任西北西藏工委书记、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司令员兼政委。他克服艰难困苦,率领部历经4个月的长途跋涉,从北路进军西藏,堪称奇迹!</p><p> 在西藏工作期间,范明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倾尽全力投入工作,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制定的《关于统一西藏方针问题的意见》成为开展民族自治区域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创造性文件。他积极参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的谈判,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事业作出贡献。</p><p> 在修建青藏公路这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上,他也居功甚伟。1954年1月,他和慕生忠将军呈送的关于修建青藏公路的报告,得到了总理周恩来的批准,使具有战略意义的青藏公路顺利修建并通车。</p><p> 范明虽然姓名中有个“明”字,但命途多舛,人生艰难,前途也是一片黑暗。1958年在西藏整风反右运动中,被定为反党集团头子、极右分子,开除党籍、军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和妻子一起被发配到长白山地区劳动改造,后又转陕西省大荔农场劳动改造。后又因卷入“彭德怀反党集团”,被关押在秦城监狱长达13年。</p><p> 范明在这受难期间,并没有悲观失望,灰心丧气。他有一种信念,时刻不忘为人民奉献。因为范明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除熟读《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外,还特别对中医感兴趣。范明曾经为其父亲医治癌症,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还经常给部队军官和家属看病。在范明被强制劳动改造和蒙冤入狱后的二十多年里,他所有的东西都被没收了;仅剩下当年毛泽东亲自赠送给他的那些中医书,没人敢收而得以保留在身边。于是,他就潜心研究中医,在争取到了上山采药、行医看病的权利后,他不仅医治了周围不少群众的大量疑难杂症,还把中药方面的知识用于小麦、棉花的增产,以及对牲畜的疾病医治上,确实令人敬佩。</p><p> 范明对中医钻研很深,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著名中医大夫。就是到了晚年他还在景龙池家中创办炎黄中医诊所,除了自己亲自诊病,还邀请不少省市名医专家来坐诊,一心想着治病救人,其精神让人感动。</p><p> 终于,范明等来了平反的日子,在人生的后半程又重见光明。1980年范明同志的党籍被恢复,到中央党校学习。同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达《关于范明同志右派反党集团问题的复查结论》。担任了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10年2月23日范明在西安逝世,享年96岁。范明走完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历程,能得享高寿,值得庆幸。</p><p> 2020年5月15日至18日</p><p><br></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