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济歌功颂德 为市一树碑立传。 ——写在院志出版之际的随笔

一轮明月

<p>  岁月流金,生命回响。不知来,焉知往?自十九世纪起,中国的医学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p><p> 通过挖掘与研究我们前人的人文历史,医学文化,我们能够感受与获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便是文化的自信。</p><p> 西风东渐,上海的开埠孕育了公济医院。襁褓中的公济,赁屋而居,尚无学名,后来造了自己的房子,遂取名公济医院,才响当当饮誉沪上。由于资料匮乏,尤其是早期资料,找遍所有渠道,当年取名公济的寓意和出处,遍寻无果,至今未有答案。也许公济医院的名字来源于“大公济世”吧。</p><p> 那时开埠后的上海,百业待兴,没有水电煤的年月,估计最初医院病房晚间都靠汽油灯照明;医院用水也是由挑水夫从江河取水。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逐渐占据了沪上医疗的半壁江山。随着朝代更迭、家国的变迁,租界的繁荣,岁月的勾画,从晚清到现在,斗转星移,医院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56年。</p><p> 那时的公济几乎是看着租界繁荣起来的,见证了沪上各项设施的从无到有。公济出世早,辈分高,有说这个话的资格。上海《申报》1872年才创刊,上海1878年才有了电、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年才开办,1883年有了自来水、1865年煤气开始供气、1875年开通了第一部电话,1876年,淞沪铁路投入运营,通车那天,万人空巷,市民赶来看热闹;公济看着外滩的自由女神铜像建成,又看着她被摧毁。</p><p> 公济(市一)的156年,只是漫长历史中的星河一转。论出道,晚于仁济,但要早于上海滩众多兄弟医院,坐上第二把交椅。它是天主教的教会医院,当初由洋人开办、为洋人服务、由洋人掌管一切。它问世后,便受到法租界公董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重视和倚重,经济上也得到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董事会的多次换届,医师、修女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公济的招牌依旧,口碑依旧,傲然屹立上海滩。</p> <p>  甫解放,市卫生局军管会对公济在业务上就加大力度进行扶持、以及管理上的政策倾斜。军管会卫生处张处长,亲自上门造访、捷足先登聘请丰碑式大家——乐文照、任廷桂两位出山,加盟、充实了公济医院,使公济的阵容更强大、业务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之后卫生局又对公济屡发好牌,在用数字编排医院顺序上,让公济名正言顺地荣膺了市一的桂冠,成为医界大佬。当然从公济到市一,医院也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是医院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他们也都是曾在欧美顶尖医学院摸爬滚打,才练就一身本领,成为如今国内医学专家。</p><p> 公济曾有太多的东西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无从得知。手头有一枚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铜质院徽,主人家几代人珍藏、保存了将近一百年,曾躲过了浩劫得以幸存;为了医院的院志编纂而捐献出来,是非常珍贵的文物。</p> <p>  韶光溅落,流年匆匆,岁月在沉默中隐去曾经的体态,转眼间,世事已沧海桑田。翻开1948年出版的、时任市长吴国桢签名的《公济医院纪念刊》,虽然公济员工名单赫然在目,图片中的人物形象仍清晰,但毕竟时过境迁,已是昨日黄花、物是人非了。</p><p> 院志的编纂,从公济到市一,156年来的第一部,也是破天荒第一次。</p><p>一座百多年历史的医院,写在院志上是浓缩的文字,留在人们记忆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献给人民的是健康与生命的希望,展现在这片热土是卫生事业发展的辉煌业绩,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医院创新发展的新篇章。</p><p> 修志过程中,确实深刻体会到编修志书、回顾历史、传承精神、缅怀先辈,为市一树碑立传,激发了全院职工对156年公济(市一)的自豪感,对青年职工有极大的教育作用,对凝练新时代职业精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找到了建设医院文化的有力抓手。</p><p>它将医院一些片段历史,串成一部系统、完整的历史。就像当年历史上将数十段长城,连接修建成为万里长城那样。它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它的问世,是应了盛世修志,功在千秋的使命,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p> <p>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中国人都是喜欢回忆的,骨子里的念旧可以生发出一种情感:越是即将失去的,越发珍惜。</p><p> 因此院志的编纂,在院里反响很大。许多同仁认为:由于院志是官方修书,具有权威性,能得到社会信任。所以马渴思饮长江水,他们始终对院志的出版抱有渴望、期盼、迫切和一睹为快的心情。他们要了解公济的前世今生,渴望知道公济的祖先、创始人姓甚名谁?很想看到他的照片,一睹他的音容笑貌。渴望了解公济早年的发展沿革,早年的临床医疗情况,以及几代名医大家的生平。另外还能悉数看到保存年代久远的珍贵照片,不少照片已是孤本,系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少职工不断地询问打听,院志何时杀青、付梓?</p><p> 其实院志就是一部医院的家谱。院志是医院兴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医院各方面工作成就精华的浓缩,是生动而精彩的医院发展的华章。</p><p>编纂院志不仅是对医院历史的总结和回顾,更重要的是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化是一个永远闪耀着时代光彩的古老课题,它是高雅的,它蕴涵着数不尽的珍贵的历史人文信息。</p><p> 编辑们以灵动的笔触,细致的解读,带你穿行在院志的字里行间,记录了跨越三个世纪,长达156年的公济(市一)医疗风云。如陈年美酒、似旷古佳酿,让你读来欲罢不能。医院曾由外籍人掌管81年,到抗战胜利才由国人当家作主,至今已75年,还有修女在公济的历史上也存在了89年,每个阶段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公济后辈听公济早年间的故事,情感会更贴近,好似久别的亲人从时光隧道走来,遥看公济的历史风云,感受市一蓬勃发展。</p><p> 好戏往往在后头。在院志修改的最后冲刺时刻,还有珍贵的史料和图片陆续送来,甚至远在海外的已故老专家的孙辈,通过微信,越过重洋,为院志办传来百岁仙逝老专家保存多年、已经泛黄的史料和照片,为院志编纂增光添彩,通过补充编辑,果然整体效果凸现,更加流光溢彩,令人手不释卷。</p><p>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历史是以一面镜子。是留给后人的最好的教科书。人生难得修回志,能在百年公济历史上留下雪泥鸿爪当属浓墨重彩的一笔,给公济先辈们和后代白衣天使们奉献一份厚重的大礼。</p><p> 从院志编纂谈到医院文化的积淀:首先是追根溯源,梳理医院文化发展的轨迹;其次以史为鉴,引领医院文化发展的方向;最后是铸就品牌,推动医院文化发展的未来。</p><p><br></p><p>图片文字:</p><p>1、 清末邮政明信片,苏州河畔,北苏州路190号,早期公济医院二层楼房建筑。</p><p>2、 上世纪二十年代,公济医院发放的铜质院徽,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了。</p><p>3、 保存至今1948年出版的、时任市长吴国桢签名的“上海公济医院纪念刊”</p><p>4、 市一医院改扩建工程中,武进路86号的急诊部大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