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就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全新旅程。这个旅程中学生要与新的世界、新的同伴和新的自己相遇。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现代学校“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和串联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学生的“学”, 应该成为课堂的核心。</p><p> 2019年8月,赤峰市“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启动仪式在克旗经棚镇举行,到2020年,学习共同体建设已经在赤峰教育花开遍地。整体推进全市基础教育育人方式转型、教师成长方式转型和学校管理转型,全面改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启动“实施‘一体两翼三评价’,建设学习共同体”行动,让“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成为赤峰教育新的价值追求。</p><p><br></p> <p> 锦山第二小学从2017年8月17日成立第一个以丛智芳老师为导师的语文学研共同体以来,已经走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在专家的带领下,共同体成员开展“教学有法:从不同体裁出发的行动研究”试验课题研究,计划从不同体裁出发,研究涵盖童话、寓言、散文、说明文、诗歌、小说等贯通小学六年的各类课型;全面建立教师大背景阅读、全口径备课、多功能上课、围绕教学实践写作、语文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的成长模式,建设真正的学研共同体;建设高质量班级图书角和家庭书房,营造班级家庭书香助力环境,培植学生阅读兴趣和语文读写实践能力。最后形成调研报告类、校本教材类、视频资源类、个人成果类、书房建设类教研成果。从共同体成立到现在,语文学研队伍已经扩大到20多人,每学期集中活动两次,由专家指导备课,专家和老师同台上课,交流评议,每次一个专家讲座,课后学员撰写论文反思、学习体会,把二次备课、上课融入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并通过微信群和专家互动。</p> <p> 2020年10月27日,喀喇沁旗锦山第二小学又迎来了教育史上明媚的一天。这学期,经过导师组织的大背景阅读,多次的线上教学,网上交流与研讨,寓言模块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走入课堂观察的研学之旅。</p> <p> 此前的几个星期,大家采取分组备课,试课、磨课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今天,大家聚焦课堂,对寓言体裁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行动研究。</p> <p> 任丽丽老师作课《我要的是葫芦》,几年来,任老师深度学习“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课堂教育理论,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宁静、和谐、润泽的课堂,孩子们在安全安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习,彼此启发激励和点燃,创造出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课堂生态。</p> <p>任老师《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p><p>《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老课文。曾编排在人教版的二上14课。现在部编版仍是二上14课。《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同时还是一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的寓言。课文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讲一个人种了葫芦,不去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p><p>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基本流程是:复习字词一学习课文内容一指导写字重点说说“课文内容的学习”。</p><p>1、课文插图的使用</p><p>因为课文是一片看图学文,所以我首先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提取出来让学生对比观察,用自己的话语阐述自己的观察,找出不同之处。</p><p>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已的思想。(《学校的挑战》20页)这个环节是学生与课文内容的初步深入相遇与对话,它以学生原有的</p><p>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课文首尾插图的对比观察,倾听同伴的发言及对课文的变序阅读,实现和同伴的相遇与对话,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开启本堂课的学习之旅。此外,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碰撞,更能引起学生对“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一个一个”等短语和词语的关注和学习。</p><p>2.课后题的使用</p><p>《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为理叙事,故事性强,目的性明确。如何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故事背后的“理”,是重中之重。</p><p>本文的课后题:“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既指向了课文内容,又直指寓意。学生认真阅读第2、3段,就能有理有据的找到多种答案。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通过不同语气的句子的朗读指导,体会到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在这期间,全身心接纳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师生、生生互相倾听关系,尽最大努力构建安全、润泽的学习氛围。</p><p>文体意识的唤醒。</p><p>通过问题“作者为什么编写这样的故事,让故事中的人这样笨?”的引领,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文的题裁一一寓言及寓言的特点(短小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达到通过“一篇课文知晓一类文章的目的。</p> <p> 王明华老师作课《故事二则》。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她让学生概括了两个故事的梗概,就让他们对照学习单进行思考,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彼此倾听、互相启发、彼此点燃,逐步理解故事的寓意。</p><p> 与以往教学方法不同的是,这里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忠实的倾听者,寥寥数语的串联和引导,看似不好看,不热闹的课堂,却在让学生不断挑战引发他们高阶思维的关键问题。在这里,师生是民主的、生生是平等的、课堂是和谐的。</p><p><br></p> <p> 学生说:“让他们既烧脑又倍感新鲜好奇的问题是,扁鹊和飞卫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在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学生反复阅读思考,把课文翻了好几遍,才知道: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告蔡桓侯治病,医德高尚,是一位名医;飞卫让纪昌反复练习眼力,教学有法,是一位名师。</p><p> 这时,教师顺势而导:一个是名师,一个是名医,为什么纪昌成为了射箭能手,扁鹊却没有治好蔡桓侯的病呢?</p><p> 学生恍然大悟:他们一个不接受医生的治疗,一个听从老师的教导,人的内因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啊!至此,学生还懂得了“忌疾讳医”、“防微杜渐”这样的成语。真是水到渠成。</p><p> 看似简简单单的课堂,学生的内心却是波涛汹涌的,进步和成长变化是喜人的。这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课堂的魅力。</p> <p> 别开生面的课后采访,对老师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培训。</p> <p> 课后,教师以备课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课后描述与反思,并进行了交流,还提出了教学中产生的困惑。</p> <p>“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听评课方式。观察和描述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在反思中走向真正的学习,在改进中协同进步。</p> <p>丛老师一一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让大家訇然中开。</p> <p> 回顾三年来大家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从以前教师涛涛讲述,精心设计板书引学生“入套”,到现在教师静静聆听,黑板上全是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精彩观点,美好发现,我们在重建课堂教学逻辑,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巨大翻转;从以前评课的教学建议,变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听评课方式,重建教学研究逻辑,形成指向自我改进的研究模式;教师们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不同于以往的泛泛而读,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和写作,并通过反思和写作,反作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改变了教师成长逻辑:即以实践为中心,不断成长和进步;创建“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彼此倾听”的课堂学习模式,让教学变成师生的协同研究,重建课堂教学逻辑;教学研究者走进课堂,走近每一个学生身边,重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生态,真正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学习共同体”教育理念。</p> <p> 丛老师说:教师要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成长自己,就像纪昌学射一样,成长是从内部发出的,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觉醒才是关键。蔡桓侯最后之所以最后病入膏肓,连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无药可救,是因为他自己不想接受和改变。</p> <p> 美好而短暂的一天在忙碌和幸福中结束了,线上交流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借用杜甫的一句诗作为结束语吧,也许正符合此情此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