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聚力抓教学,合作讨论现智慧———记于都中学高一语文新教师风采展示课

芙芙芙芙出水面

编辑:李洪 <p>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根据我校“青蓝师徒结对”教学工作安排,高一语文备课组于上星期组织了“展青年教师风采,促新兴教师成长”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全体语文教师都积极地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p><p> 不读书则愚,不思考则浅;不多练则生,不巧用则钝。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首先是展示年轻教师自上岗以来在“青蓝师徒结对”计划中学习到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其次是加强我校青年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夯实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功。</p><p><br></p> <p>  龚羿老师讲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对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文品自有公平。”导入,大多数学生想起梁启超想到的是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政治事件和《少年中国说》。</p><p> 接着龚老师让学生读课题,并启发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对题目提问,如:演讲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记这一次演讲、演讲得精不精彩,精彩在什么地方等。学生在第一段找出演讲的时间、地点、客观原因,以及从演讲稿、演讲者、观众等角度思考演讲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p><p> 在这次演讲中梁启超的形象表现得鲜明独特, 龚老师继续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和引文中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点。特别是从三段引文《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出梁启超关心国家命运,心系祖国,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最后,龚老师希望学生也像梁启超一样,眼里常含忧时伤世之热泪,心中总怀强国新民之梦想。</p> <p>  刘瀚月老师讲的是《荆轲刺秦王》中“行刺准备”阶段。刘老师在上课伊始,先带着大家把整篇文章的叙事脉络回顾梳理了一遍。接着由“如果你们是一名刺客,你们会准备什么东西?”为话题,导入这次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p><p> 课堂的教学重点鲜明:一是从荆轲劝说樊於期的三问三答中揣摩人物的形象。在讲到樊於期的动作描写时,刘老师亲身示范“仰天太息流涕”、“乃前”、“偏袒扼腕而进”几个动作,带领学生走进樊将军,感受人物心理;二是从“人、境、物”三个方面带着学生体会“易水诀别”这一悲壮场面。</p><p> 刘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明了,环节紧凑,善于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收获满满的知识。</p><p><br></p> <p>  刘燕老师的教学篇目是必修一第二单元的《荆轲刺秦王》。刘老师结合单元导读和课文特点,以“运用提要勾玄法,赏析人物形象,学习场面描写,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为教学目标,对课文1-9段,尤其是荆轲私见樊哙、易水诀别两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p><p> 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循循善诱。无论是刘老师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刘老师准备充分,业务素质比较扎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课堂的立体设计,教学过程中既有正襟危坐的听授,又热闹精彩的表演,如让学生表演“偏袒扼腕而进”这一动作,集多元的教学手段于一身,课堂气氛活跃有序。</p> <p>  卢陈英老师这堂课讲的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卢老师为这节展示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用图片导入的方式,出示毒气室、焚尸炉、炼尸炉、成堆的头发等图片,配上低沉的嗓音进行解读,带领同学们进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残酷的情境中,同学们无不低头哀悼,眼含泪水。</p><p> 接着卢老师从新闻的五大要素入手,层层推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印象中集中营的颜色,并对文中参观者和作者的感受与反应进行详细赏析。</p><p> 整节课思路清晰,课堂效果良好,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p><p><br></p> <p>  参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更是全情投入,边听边记录。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所有老师针对这次公开课的情况进行了评课,积极地发言,一语中的,切中要点,围绕板书、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新教师们豁然开朗。</p><p><br></p> <p>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教学是个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过程。教育是学无止境的,此次公开课帮助新教师明确了提升教学水平的方向,也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空间。相信在于都中学语文备课组这片沃土上,所有新教师都能收获累累硕果。</p> <p>于都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p><p>编辑:李洪</p>

教学

学生

刘老师

教师

老师

演讲

备课组

荆轲

课堂

公开课